第49章散文阅读(1)
第49章散文阅读(1)
知识详解
一、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体验,通过写景、状物、记人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感悟或体验,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独特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由上可知,散文具有两个特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这就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按图索骥,同时要注意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一切散体文章,包括小说、戏剧等体裁;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是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是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它们都不是纯客观地描述景物,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然而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如《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是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它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考点概说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但都围绕着抒发情感这一中心,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表达情感、直抒胸臆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主题服务的,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就可以从中提炼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语;(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围绕中心主题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也是作者选择材料进行描写或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的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要选择答案,即使不必选择答案,也不用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中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形式2,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3.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凝炼,因此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2根据上下文,也就是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也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妙用)。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点出其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也会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所以,有时会(或变相)考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注意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为渲染气氛或交代时间,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为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写景类散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咏物类散文——托物言志
(3)记人类散文——以小见大,细节描写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