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列宁》(9) -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军事家大全集 - 佚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二十八章《列宁》(9)

制定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8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在会上,列宁首次提出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这被认为是新经济政策的开端。

在这之前的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亲自接见了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列宁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记了一次非党农民会议上听到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转发给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参阅,要求人们重视农民的这些情绪和要求。

1921年初,列宁着手准备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探索新的经济政策。2月8日,他写成《农民问题提纲初稿》。这一文件提出以下要点:

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同意使税额与农民积极性相适应的原则;在缴足税款的条件下,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自由来运用和支配其纳税以外的余粮。

以这一提纲为基础,党中央成立了由瞿鲁巴、奥新斯基、加米涅夫等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着手起草关于用征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并于2月18日完成初稿。

1921年3月8日至16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指出:

苏维埃政权必须始终力求在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确立合理的经济关系;通过自由贸易周转刺激农业的发展;自由贸易周转是工农业之间经济结合的形式。

大会根据列宁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3月21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法令。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重新提出在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出租的问题,出现了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及一大批小规模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租让制、租赁制和私人企业的发展,有助于苏维埃国家从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早在1918年初,列宁就提出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把它作为过渡的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经济形式。由于战争的突然来临,没有来得及加以实践。

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认为在苏维埃社会里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列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自由贸易,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

当个体小农在缴纳粮食税以后,既然国家允许他们自由支配自己多余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些粮食和农产品中的一大部分便立即变成商品,不可阻挡地涌入市场。因此,开放自由贸易,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是建立工农之间正确关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商业的全面恢复和人民购买力的迅速提高,也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显著成就。

实践证明,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转变,也证明了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人曾经持有的“直接过渡”的思想是错误的。

列宁的伟大,不在于他永远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够体察民意,审时度势,尊重客观规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实践中,列宁一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消极后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另一方面又沿着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不断探索。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列宁在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时,努力寻找一条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努力寻找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中间环节,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可以作为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重视对本国国情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各级检察监督机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开展。

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

列宁不愧为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伟大,在于善于把握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脉搏,认真地倾听人民的呼声,勇于面对现实,随时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书仙”,是“完人”。带着这些问题他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

列宁作为人民委员会的主席,接待来访工作占有很大的位置。十月革命初期,凡是到克里姆林宫去会见列宁的人,都要通过很多岗哨,访问者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就会受到阻留。

列宁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明确要求卫戍司令:“对来访者如果有秘书处放行的指示,可以不必浪费多余的时间。”如来访者没有按时到来,列宁总要派人去查询,看看是来访者不熟悉路,还是被某一岗哨阻留了。

阿尔伯特·里斯·威廉斯是一位美国进步的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他1917年夏到俄国,目击了十月革命,并亲身参加了攻打冬宫的战斗。有一次,他在莫斯科被邀请去见列宁。那天,威廉斯和许多人都在会客室里等候接见。可是,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招呼。他感到奇怪,因为,列宁总是非常遵守时间,这次“例外”是什么原因呢?

一定是某一件特别的大事,某一特别重要的人物耽误了列宁同志。10分钟,20分钟,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人们还在等待着,猜测着……门终于开了,所有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从房间里走出一个人来,他既不是外交家,更不是什么高级官员,而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穿着短羊皮袄和草鞋的农民。

“请原谅我,”当威廉斯走进列宁的房间时,列宁说:“这是唐波夫省的一位农民。我想听听他对电气化、集体化和对偿付沙皇借款的想法。是那样有趣,那样动人,我完全把时间忘记了。”

像这样的农民,当时在苏维埃俄国是可以见到千千万万的。威廉斯对这件事感触极深,他在一篇题为《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的文章中写道:

各式各样的人都成了列宁了解情况的来源。他把千万件收集来的事实慎重权衡、考虑和分析。这就使他比敌人高明,帮助他辩胜敌人、战胜敌人,无论是列宁格勒的翻砂工、伏尔加河畔的装卸工人,还是莫斯科的扫地女工,凡他们所想到的,所感觉到的,对列宁来说,都不是什么秘密。

他经常同他们直接谈话。

列宁日理万机,公务活动很多,还时常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了解民情。但这些行动从不兴师动众,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在农村,除了草棚之外,他不愿意在任何阔气的地方住宿。每当好客的主人想为“客人”安置“方便”的睡铺时,列宁总是笑着说:“什么铺也不要!

我就在干草上睡觉,要是铺上东西,那就没有这样的风味了,而且也不会有这样舒服。”他总是拿自己的大衣,或是毛毯,盖着睡觉。早上起来,走到井边或河边去洗脸。

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列宁来到波克村。他一下汽车,就遇上了几个农民,其中有一个当过人民代表,见过列宁。他一说这是列宁同志,农民们就呼啦一下把列宁围住了。

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大伙儿说;“这就是我们伟大国家的领导者列宁,就把咱们的困苦说给他吧!”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讲了起来。农民们告诉列宁:波克村的苏维埃领导人,假借执行粮食税的法令,几乎把农民的粮食和种子都夺去了。

列宁意识到:有坏人在作怪,妄想以此引起农民对政府和党的不满。他让农民们把这些情况,不遗漏一个事实、一个人名地写下来交给他。后来,列宁把农民写来的情况转给非常委员会去办理。不出所料,这个村被富农和危害分子统治了。非常委员会及时纠正了这一事态的发展,把这个村的领导权夺了回来。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千千万万的郊区农民涌进了莫斯科,由于他们长期受沙皇的压迫,他们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对沙皇住过的房子,他们也要坚决烧掉。

列宁知道这件事之后,他认为:如果事态继续发展,将对革命成果造成很大损失。他立刻作出指示:要向农民们进行大量的宣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但是,工作队员们一次宣传,两次讲解,三次解释,农民们根本听不进去队员们的解释,态度仍然很坚决。最后,列宁决定亲自给农民们说话。

他首先告诉农民们:“房子可以烧,但在烧房子之前,能不能让我先讲几句话?”

农民们回答:“当然可以。”

列宁又问:“你们能否告诉我,沙皇住过的房子是谁建造的呢?”

农民们答道:“当然是我们建造的。”

列宁接着问:“我们建造的房子。现在,我们把自己的财富从沙皇手里夺回来了,把这些房子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们住好不好呀?”

农民们回答:“好!”

列宁最后问道:“那么,沙皇住过的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掉呢?”

农民们被列宁说得口服心服,房子肯定是不能烧的。

一场烧房子的风波,就这样让列宁轻而易举地平息了。

列宁夜以继日,亲自拆阅群众来信,以了解民情,民意;他热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和基层干部,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他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与农民促膝谈心,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还亲自召开了非党农民代表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天,列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约见了来自列宁省弗明基村的一位老农。列宁给老农端上一杯茶,微笑着说:“你叫伊·阿·切库诺夫,是吗?听说你跑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情况,说给我听听好吗?”

列宁的亲切、热情打消了切库诺夫的紧张拘谨,他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庄稼人很苦,连基本口粮都没有,山区有些姑娘连衣服都没有得穿,只能等晚上天黑后才能出门到井边打水洗东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