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诸葛亮》(4)
游学拜师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能不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诸葛亮
随叔父四处漂泊
袁术是司空袁逢正室夫人王氏所生的儿子。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军阀、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袁术向以有侠胆义气而著称,在朝中曾任过折冲校尉和虎贲中郎将,他因反对和害怕董卓,而出奔南阳。后被任命为后将军,驻军鲁阳。
盟军讨伐董卓,袁术趁到南阳催运军粮时,会同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趁机占领了地大物博的南阳郡。南阳离阳都不算太远,半月时间就能到达。诸葛珪和袁术有一定私交,投靠袁术,也许能得到一块立足之地。
诸葛玄说服了诸葛瑾夫妇,留下来看管家产。诸葛玄只带着诸葛亮等族内20几个年轻人投靠袁术。
一路之上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过了谯县和汝南等地终于进到了荆州南阳郡境内。
南阳宛城处在“绵三山临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中。
放眼望去,清水从层峦叠嶂中弯弯曲曲地流淌出来,过了闻名全国盛产玉石的序山,在盆窑之南绕了一个大弯,南北水势变成了东西倾泻。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就在南阳,加之他手下的部将大都出自这里,后汉以来这里成了个繁华的大都市,王侯宅第相望,商铺林立,其他郡邑不敢比。单就宛城的城墙,比起泰安城和汝南城来看,就显得雄伟高大。
用秦砖条石垒成的城墙,逶迤周长18公里。城的四周,护城河急流汹涌。
城墙下密布鹿角和刺网,形成了外围屏障。高大的城墙上,箭眼密布,岗哨林立,旌旗飞舞,甲杖生辉,给人一种震慑感。
由于政局混乱,南阳这些年也是战乱纷起,烽火不息。
第二天,诸葛玄去见了袁术。
袁术见诸葛玄有大将之才,任命诸葛玄为参将,领精兵三千余人,奔赴叶县平山。
诸葛亮全家人又在兵士的护送下,随着叔叔诸葛玄来到了平山。
平山地处叶县的北方,境北横卧着一座大山,构成了南阳郡和颍川郡的天然分界线。山势平坦,连绵数十公里长。虽然不算险峻,但全山遍野蓊郁的松柏林立,显得异常葳蕤。加上灌木丛生,沟壑纵横,唯一的狭窄通道连接着北方,阻山滞河,四塞易守,是个屯兵的好去处。
诸葛玄在要道口安下营寨。精通军务的他撤兵在军营周围加固栅栏,架起铁藜墙,开挖了几公里长的暗道,修筑了几十座碉堡,使防御力最大为增强。
诸葛玄严明军纪,令行禁止。手下两名将官因抢掠了当地百姓财物,他知道后即将其斩首示众,既教育了三军将士,又得到了百姓拥护。
襄城守将武国保,骁勇善战,带领5000余人马来攻打平山,诸葛玄采用了诸葛亮的计策,诱敌于荒山野岭之中,分兵围而歼之。武国保身负重伤逃回,5000余军卒仅剩下了400多人,从此再也不敢侵犯平山。
在平山的山麓下的华里村,即今平顶山卫东区诸葛街一带,诸葛亮和家人就在这里住了一段时日。
在华里村,诸葛亮结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学究,他的名字叫俞正新。
俞正新经常给诸葛亮讲解前朝古代的经世奇谋。什么甘茂妙喻,武王立誓;臣子施惠,君王得利,什么范雎死里逃生,蹇叔百里奚知兵必败;什么苏秦一句话换十座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田单巧布火牛阵,赵括空谈遭惨败,陈平脱衣救命,李广解鞍退匈奴等。
诸葛亮听得津津有味,脑子里增添了不少智慧和历史知识。俞正新去洛阳做官时,还把珍藏的一些书籍赠送给诸葛亮。
诸葛亮在此读书学习,牧羊种菜,度过了难忘的近半年时间。这年,刘表派兵攻打袁术盘踞的宛城,两军发生激战。面对荆州兵的凶猛攻势,在外城未破之前,袁术已经是丧魂失魄,不愿再做抵抗,率军逃往了鲁阳山中,导致了宛城的失陷。而之后,又下令诸葛玄,命他放弃平山,立即率军赶赴陈留作战。
诸葛玄接到命令之后,虽然有将士提出袁术没有远见,去陈留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不如反戈投到荆州处,也可以谋得一官半职。
但是诸葛玄认为乘人之危作出不忠不义之事,便如禽兽一般,斥责了一顿下属。
华里村的诸葛亮接到叔父的信之后,当即和家人行动起来。跟随叔父过起了四处飘荡的生活。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兵败的袁术,并且诸葛玄大战曹兵,救回了袁术,被加封为参军,让其参与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诸葛玄建议向淮北进发,得到了袁术的赞同。
袁术杀死扬州刺史陈温,占领了寿春城,并得到淮南、淮北的大片土地,袁术自称扬州刺史,兼称徐州伯。
诸葛亮等人披星戴月,迎着风霜,辗转赶到了寿春。
寿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巍峨古城,是当时扬州的首府所在地。坚固的城墙下,淮河蜿蜒如带,沿城汹涌穿过。河中桅杆林立,船影掩映,号子声和喧嚷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
远处群峦叠嶂,连绵不断。山岭四季常青,景色优美宜人。
寿春是通往淮北、淮南的重要门户,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
谁得了寿春,周围数十城唾手可得。
向南可控江南,向北威逼徐州。加之这里人烟稠密,土地膏腴,富甲天下,素有“粮仓”之称。袁术得了此地,无疑是如鱼得水似虎添翼。
诸葛玄购买了一处房宅,一家人便在寿春住了下来。
在寿春的这段时间,诸葛亮或拜名师于崇山峻岭之中,或游玩寄情于山水之间或吟诗作赋于名胜景点,或弹琴下棋于亭阁水榭,并结识了阎刚、桥景、杨猛、李别、胡亭等一批少年朋友。
阎刚是袁术手下重要的文臣谋士阎像的儿子,身姿挺拔,傲然玉立,能诗擅画、才艺双绝。
书画在扬州堪称一绝,诸葛亮经常到阎家去,得到了父子俩的指点,书法绘画等技艺进步很快。
桥景是大将桥蕤的公子,此人五短身材,面方嘴阔。善使一对鸳鸯刀,舞动起来如车轮飞转,虎虎生风,神出鬼没。桥景为人豪爽,放荡不羁,言语中常充满桀骜不驯之气。
桥景虽然比诸葛亮年长两岁,其父官高位重,又是袁术的心腹,因从内心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多谋、才华出众,所以对其言听计从,俩人遂成为要好的朋友。
不久之后,袁术得到了孙策所献的传国玉玺,欣喜若狂,取代刘氏当皇帝的心情日益迫切。
传国玉玺就是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秦始皇时,命工匠雕成玉印,由丞相李斯亲题“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作为皇权的象征。
后来被高祖刘邦所得,历代相传,传到了少帝手中。何进被杀后,乱军入城,孙坚从洛阳皇宫中得到此宝。
他匆忙携宝南归,结果却招来祸端,在襄阳遭到刘表的伏击,命丧乱箭之下。
孙坚之子孙策投奔袁术后,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加上美姿颜面、生性阔达,桥蕤、张勋都很敬重他。连袁术也常叹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可他害怕孙策羽毛早丰,不服他管,嘴上说得好听,迟迟不与重用。
为开拓疆业,孙策在谋士的策划下,把传国玉玺献给了袁术。袁术得宝欣喜若狂,派孙策带领孙坚的旧部去帮助吴景即孙策的舅舅进攻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