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艾森豪威尔》(6) -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军事家大全集 - 佚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二十三章《艾森豪威尔》(6)

送子上前线的忠告

艾森豪威尔的部队穿越英吉利海峡之际,恰逢艾森豪威尔的儿子约翰从西点军校毕业。这一消息,使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兴奋。然而,他无法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他写信给将到西点军校参加毕业典礼的玛咪说:“为了在6月6日与你和约翰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放弃,但是这是战争!”

当战争全面展开时,马歇尔告诉艾森豪威尔,他已给约翰·艾森豪威尔少尉作出特别安排,批准他和父亲在一起度过两星期的毕业假期。艾森豪威尔满脸喜色,眉开眼笑地说:“我多盼望着见到约翰。

看到他成为一名陆军军官多有意思!我会对此感到非常骄傲!”

6月13日,约翰从美国飞抵盟军总部。当这位英俊的年轻军官走进父亲的办公室时,为战争操劳而苍老的父亲非常激动,他满脸都是笑容,眼睛里含着泪水,热情地拥抱了儿子。像以前的相聚一样,他们几乎谈了一整夜。

约翰带来了一封玛咪的信,是关于宣传的事情。原来,一家好莱坞影片公司提出,将付给艾森豪威尔一笔巨款,以取得拍摄一部有关他的传记片的权利。

艾森豪威尔当时便回答说:“当然,只要这笔款子捐赠给堪萨斯州,我可以同意拍摄这部影片。”

通过这件事情,约翰深受感动。在此后的两个星期内,约翰不离父亲左右,认真地注意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艾森豪威尔欣喜地发现儿子已经长大,已成为一名真正陆军军官,军容严整,英姿飒爽。不过,艾森豪威尔对儿子的要求仍十分严格。

他严禁约翰利用父亲的职权干自己的事情,并不断地提醒他:“小子,别不知道天高地厚!你不过是军队中最底层的小小军官而已!”

有一天,约翰向父亲请教军事礼节的问题。约翰问:“如果我碰到一名军官,他的军衔比我高,但比你低,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我应当首先敬礼?”

艾森豪威尔听到这话,先是一愣,接着大声地训斥道:“约翰,在这一战场上,没有一名军官的军衔不高于你!而且,没有一名军官的军衔不低于我!”约翰方知是自己失了言。

振奋人心的大战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约翰当然不想错过这个学习和参观的绝好机会,他提出参观战区。

6月15日,艾森豪威尔带着约翰乘飞机来到英国战区。在他们乘车巡视滩头阵地的时候,透过玻璃窗,约翰看到长长的一串作战汽车,首尾紧紧地挨在一起,完全不按教科书上规定的那样有序且留有空间放置。

约翰大为惊讶,他对父亲说:“如果没有空中优势,你决不会让这些车这样地放置。”艾森豪威尔哼了一声,嘟囔了一句:“如果没有空中优势,我俩就不会在这儿逍遥自在了。”

参观完战区后,年轻的约翰看到许多同龄人活跃在战场上,不禁热血沸腾,提出要参加作战,而不是送他回家。

他对父亲说:“我在军校已经学过训练营中该学的课程。我请求您,请您立即派我到法国的一支部队中去。”

艾森豪威尔皱起眉头,但没有说话。没几天,约翰瞒着父亲,悄悄地打通了关系。6月底,约翰到本宁堡报道,正式成为一名陆军野战军官。他被分配到第七十一师,这个师已预定在不久之后从本宁堡开往法国。

焦急的玛咪先于艾森豪威尔发觉了这件事情,她埋怨艾森豪威尔说:“你不告诉我,你在搞些什么名堂。”

艾森豪威尔分辩道:“我根本没有搞什么名堂。我不知道他在哪里,或者他要干什么。我确实知道,如果他想到这个战区中的一个师的话,陆军总部不会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而反对。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他已经长大成人,要开创他自己的事业了。”

出发前,艾森豪威尔像一名老兵一样对约翰提出了忠告。他说:“你得到处走走,看看每一名士兵是否穿得暖和,是否吃得满意,他们的武器是否完好。鞋、袜和脚是极端重要的。你在野外训练或者作战时,穿戴应和士兵完全一样。照这种方法去训练你的排,你将不仅得到一个训练有素的排,而且这个排将跟着你赴汤蹈火。”

约翰出发的时候,玛咪伤心、生气,并感到孤独,她指责艾森豪威尔“玩了阴谋诡计”。

艾森豪威尔和颜悦色地回答说:

对于约翰,我们除了祷告之外,无能为力。如果我进行干预,哪怕是轻微的、间接的,也会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到不快甚至他是独立的。

我希望你别鄙视我,起码让我放心。当这件倒霉的事了结后,我希望回家时受到你的欢迎。

粉碎德军“阿登”反击战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进攻。

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

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订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烈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一集团军和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的苏联。

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和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但劝说无效后也不敢再多言。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订的。

11月3日,约瑟尔代表希特勒在集团军群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龙德斯泰特、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及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第一次透露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他告诉三位司令官,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

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

所以,只要进攻做到完全出其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盟国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

一旦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和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穿过布鲁塞尔向北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

只要德国装甲部队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等待德国装甲部队抵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将受到致命威胁。一旦夺回安特卫普港,英军的后路即被切断,他们将面临着第二次敦刻尔克的命运。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就是1940年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一集团军和乔治·巴顿的美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第一集团军负责,南翼由第三集团军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130公里宽的艾弗尔山到蒙绍迪防区由第一集团军所属的第五、第八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

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此处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

希特勒“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甚至认为,“将打败西线盟军这种不可能的事,通过从西面防线内的进攻,使其成为可能”。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招募大批新兵,在经过六至八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

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迪特尼希指挥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党卫军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五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

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七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五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哥莱夫”的作战计划。“哥莱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字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

斯尔策尼擅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

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

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因为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单位在美军后方活动。

为搜索这些德国小分队,美军到处拦截车辆来实施检查,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复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

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第一五〇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