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斯大林》(3) -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军事家大全集 - 佚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八十七章《斯大林》(3)

人小志气大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的快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斯大林

诞生于贫困家庭

斯大林出生于1879年12月21日,在格鲁吉亚一个叫哥里的小城里。父亲名叫维萨里昂诺维奇,是一个鞋匠;母亲名叫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人们都叫她凯凯。

维萨里昂诺维奇的祖辈都是农奴,19世纪后期,格鲁吉亚的农奴获得了解放,从这时起,维萨里昂诺维奇可以凭做鞋养家。

维萨里昂诺维奇于1870年左右来到哥里城,四年后,也就是23岁时与邻村一家农奴的女儿叶卡捷琳娜·格奥尔吉耶夫娜·格拉泽结了婚。他的妻子当时只有18岁。

他们的家安在哥里大教堂附近一所大约1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这间房子里只有一张小桌子,四个凳子,一个放着一把茶炊的小碗橱,一面镜子,一只存放衣物的箱子,以及铺着草垫子的木板床。

夫妇俩是格鲁吉亚下层贫民,都没有文化。

斯大林就出生在这间简陋的房屋里,他是他母亲所生的第四个孩子,他前面出生的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

斯大林出生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这个名字是他34岁时自己改的。它的俄文意思是“钢铁”,这个名字最鲜明简洁地表达了斯大林的性格特征,即钢铁般的性格,钢铁似的人物。

他一生给自己取过两个名字:一个是柯巴,流行于革命者中间;另一个就是斯大林,这一个名字震惊了整个世界。柯巴这个名字,同他的性格也极相符合。“柯巴”,意思为“不屈不挠的人”“无情的人”。在格鲁吉亚的传奇故事里,这是一个绿林好汉的名字。

这两个名字都十分恰当地表达了斯大林的人格特点,无论是“柯巴”还是“斯大林”,都是斯大林非凡一生的文字写照。

哥里小镇坐落在水流湍急的库拉河河畔,距第比利斯70多公里。

这里群山环抱,麦田如茵,葡萄园、果园香飘万里。在格鲁吉亚还算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

在斯大林的童年时代,由于穷困,父亲经常借酒解愁,他在每天的酩酊大醉中,把辛辛苦苦挣来的一点钱都挥霍一空。

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曾对人诉说:“他爸爸一刻也离不了酒,好好一个人就这样完了……他的手开始不停发颤,再也补不了鞋了。”

丈夫靠不住,叶卡捷琳娜只有自己拼命干活以养家糊口。她挨家挨户为人家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缝制衣服,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儿子吃饱穿暖。

斯大林家里生活很贫困,父亲还常常拿妻子和孩子撒气,动不动又打又骂。母亲只能默默忍受,而斯大林试图反抗。

有一次,醉酒的父亲打他的时候,他将一把刀子朝父亲身上投掷过去,父亲怒吼着要打他,母亲及时把他抱在怀里。但父亲却是非揍他不可,斯大林就挣脱母亲逃跑,父亲在后边追,邻居们看见了就把他藏起来,这才避免了父亲的一顿狠揍。

斯大林童年唯一的快乐就是到户外去玩。当时,父母常常都没时间看管他,他完全是个野孩子,去河边玩水,去野地里追逐小动物,用小石子打树上好看的小鸟,有时候玩累了,就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里睡一觉。

斯大林从小热爱母亲,他更愿和母亲在一起,听母亲给他讲格鲁吉亚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中的描述常常让幼小的他听得入迷。

斯大林的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她敬仰传教士的职业,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能从事这种职业。

当时的神学院,因为农奴的解放,已经为农民的孩子敞开了大门。按规定,一个传教士可以结婚,掌管某个教区,进而可以步步高升,在替上帝效力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未曾梦想过的安逸生活。

这就是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没日没夜地辛勤劳动。

然而,就在叶卡捷琳娜满怀希望地准备送斯大林上学时,8岁的儿子却突然得了天花,而且病情非常严重,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呕吐不止。看着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儿子,叶卡捷琳娜的心都碎了。

斯大林的父亲此时却一边喝着低廉的白酒,一边咒骂着:“病吧,死吧!这鬼日子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

在沙皇黑暗统治下的悲惨的下层贫民,除了咒骂,又有什么办法呢?

斯大林的母亲一声不吭地坐在床边守护着儿子,默默地流泪,不时地摸一摸儿子滚烫的额头。

坚强的斯大林不哭,也不叫,紧紧地握着两只小拳头苦忍着。他有时还安慰母亲说:“妈妈,你别哭了,我会好的,我一定会好的!”

斯大林的母亲听儿子这么一说,哭得更厉害了:多么懂事而坚强的儿子啊!

不知是母亲对上帝的祈祷起了作用,还是儿子强壮的身体经受住了疾病的折磨,几天后,斯大林奇迹般地康复了。但是,他愈后留在脸上的麻斑却伴他终生。

斯大林非常热爱自己的母亲,称赞她“精明能干”,也钦佩母亲的善良、正直。相比之下,斯大林对他的父亲从来就没有好感,除了暴力的拳头,他没从父亲身上得到过任何科学知识和得到足够的父爱。但是,斯大林后来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一文中,却把做鞋匠的父亲描写成了一个从手工业者发展成无产阶级的人。他写道:

假定有一个鞋匠开了一个小鞋铺,因为竞争不过大厂主,结果只好关门,到第比利斯皮鞋工厂老板阿德里汉诺夫那里当雇佣工人去。他进阿德里汉诺夫的工厂,并不是想永远当个雇佣工人,而是想积些钱,凑一笔资本,再开自己的鞋铺。可见这个鞋匠的地位虽然已经是无产阶级的地位,但他的意识暂时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是彻头彻尾的小资产阶级意识。

换句话说,这个鞋匠的小资产阶级地位已经消失,再也不存在了,然而他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还没有消失,他的意识落后于他的实际地位。这个无产阶级化了的鞋匠工做了一个时期就感觉到积些钱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领到的工资只够勉强维持生活。而且他又看到开个铺子并不是那样吸引人:要付房租、顾客刁难、手头无钱、大厂主的竞争以及诸如此类的种种麻烦———多少令人操心的事在折磨一个开小铺子的鞋匠。

而无产者可以少操这种心,既没有顾客的麻烦,也不必担心房租,早晨去上工,晚间“安心地”下工,星期六也同样安心地把“工钱”装进口袋。我们这位鞋匠的小资产阶级的梦想就在这里受到了第一次打击,在他心坎中就初次产生出无产阶级的意识。

过了一些时候,我们这位鞋匠觉察到:领到手的钱连买最必需的东西也不够,增加工资对于他是极端重要的。同时他又发现工友们在谈论着什么工会和罢工。我们这位鞋匠在这里意识到: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和厂主作斗争,而不是开自己的鞋铺。他加入工会,参加罢工运动,并且很快就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了……

这是斯大林在公开场合唯一一次提到父亲。按斯大林的这种说法,他是一个有觉悟的无产者的子弟,可以说是俄国的倍倍尔了,倍倍尔是德国工人出身的革命家,斯大林一直推崇的人。

而事实上,这个鞋匠并没有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无产者,而是一个对妻儿不负责任、只知道喝酒的酒鬼,斯大林一生都不愿提起这个父亲。

立志做个有用的人

1888年,斯大林9岁那年,母亲如愿以偿,让儿子进了哥里教会小学。这是哥里城的四所小学之一,这所小学专门为出身微贱的儿童开放。

当时,斯大林只能说格鲁吉亚语,她督促儿子学习俄语,这是作为一个传教士所必须学会的语言。

上学前,母亲就告诉斯大林说:“好儿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学习好了,长大就可以当神甫了,也可以替上帝做事了,我们家当然也可以不用再受穷了。”

斯大林懂事似的点了点头,说:“放心吧,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也可以不用你替别人家干活儿了。我挣很多很多的钱养活你!”

入学那天,斯大林穿了件新的蓝大衣,戴毡帽,脖子上围了条漂亮的红围巾。

叶卡捷琳娜呕心沥血,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她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儿子奉献给上帝,把他培养成为一名神甫。

叶卡捷琳娜还为儿子申请到了每月三个卢布的助学金。她在学校当清洁工还能挣十个卢布,下班后还为富人家洗衣服,烤面包以补用家庭。

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她与斯大林在学校度过了五年。

斯大林刚读了一年,父亲突然不想让他上学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