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魏韩伐宋 - 大国将相 - 贱宗首席弟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国将相 >

第373章魏韩伐宋

尚同六年二月下旬,就在魏国即将为谋取定陶邑而派兵讨伐宋国之际,李合忽然出使魏国大梁。

得知消息的魏王心中又惊又疑,连忙招来相邦瑕阳君,对后者道:“寡人欲伐宋国,恰好李子梁赴魏,莫不是为此事而来,你且先去试探一番。”

瑕阳君不敢有违,出了王宫后便直奔城内驿馆,将李合请到自己的府上,设酒宴款待。

彼此本来就是相识近六年的旧交,几杯酒下肚后气氛更为融洽,此时瑕阳君才开口试探道:“子梁莫不是为我大魏伐宋一事而来?”

“正是。”

李合也不隐瞒,如实将禽子对梁墨的考验告知瑕阳君,随后又说道:“贵国伐宋,我少梁不欲掺和,不过我有意劝说宋墨迁至我少梁,整合墨家,是故,禽子之言不得不从。”

二人交谈了一晚,待次日凌晨,瑕阳君进宫将李合的来意转告魏王。

魏王听得十分惊讶:“他是为宋墨而来?”

瑕阳君点点头,旋即又补充道:“或许还为宋国之民。……大王您也知道,少梁得到上郡八邑后,愁于地广人稀,难以发展,今他有意劝说宋墨迁入少梁,未尝没想过迁入宋国之民。”

听到这话,魏王松了口气。

他最担心的是少梁打着‘非攻’的旗号来阻止他讨伐宋国,倘若如此他真不知该如何在不影响两国关系的情况下拒绝少梁,没想到少梁是想要趁机迁入宋墨与宋国之民……

这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思忖片刻后,他点头说道:“好,就由你出面与他达成协议,只要少梁不妨碍我大魏讨伐宋国,宋墨也好、宋民也罢,只要他能说服这些人投奔少梁,寡人绝不阻止。”

“遵命!”

瑕阳君躬身而退。

或有人会问,难道魏王就不曾考虑过截胡,使宋墨投奔他魏国,继而借助宋墨提高他魏国的技术么?

事实上魏王当然考虑过,甚至于,就连作为相邦的瑕阳君,以及惠施这位未来的魏相,也都考虑过这个问题。

问题是,宋墨肯投奔魏国么?

别看魏国当了百年天下霸主,甚至于现如今又借助小三晋同盟,仿佛又回到了巅峰时期,但由于魏国频频对外战争,他在天下墨家中的口碑可不怎么好,宋墨又怎么可能会愿意为魏国效力呢?

能让天下墨家弟子甘心效力的国家,就只有少梁这个他们眼中的‘人间圣国’。

正是因为明知这一点,魏王、瑕阳君、惠施等人都没有奢求宋墨投奔魏国,甚至于,与其让宋墨继续留在宋国,妨碍他魏国讨伐宋国,君臣几人都希望将宋墨送给少梁,避免后患。

至于宋国之民,魏王就更不在意了,只要不是整个宋国的百姓都逃向少梁,他都懒得深究这个问题。

甚至于,魏王巴不得宋国之民逃亡少梁,毕竟人可以逃,但土地却不可能长脚跑了,宋民逃得越多,日后他魏国在逐步吞并宋国后就能得到更多的无主之地,这将极大缓解魏国国内那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

唯一让魏王感到担忧的,仅仅只是少梁本身。

他有些担心少梁在得到宋墨以及宋国之民的投奔后,国家的发展会变得愈发迅速。

不过担心归担心,这个档口他可不敢拒绝少梁,还是那句话,只要少梁不干预他魏国逐步吞并宋国,那就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至于对少梁的担心,他坚信他魏国在吞并宋国之后,国力会得到显着的提升,介时他可以更余裕地面对少梁、韩国对他魏国的掣肘。

在得到魏王的首肯后,瑕阳君回到自家府邸,与李合达成了协议。

说来也讽刺,一位魏王、一位魏相,还有一位少梁的邑君,三人就这么决定了宋国的命运。

而作为当事者,宋国竟无力出声。

三月,魏国以‘宋公无道’为借口,命庞涓率攻齐之军讨伐宋国。

时庞涓麾下三晋联军已经解散,先是韩举奉韩侯之命,于二月初率先撤回国内,而后齐国臣服,赵国在履行了‘与魏共伐齐国’的盟约后,亦命赵公子成率军回国,专心消化从魏国占夺的土地,庞涓麾下只剩下约九万攻齐魏军。

三月初三,庞涓率九万攻齐之师回到鄄城。

此时李合与瑕阳君早已在鄄城等候,在见到庞涓后,瑕阳君将魏王的命令转告后者:“……大王有令,此次讨伐宋国,不得伤害无辜宋民,亦不许阻止宋民与宋国墨者投奔少梁。”

庞涓一听就猜到少梁与他魏国已就‘伐宋’一事做了私下交易,颇有深意地看了李合几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本身就不是杀良冒功之人,最多就是在麾下将士做出抢掠等恶行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既然如今魏王下令不许侵犯宋国无辜之民,他也不会违抗王令。

三日后,整顿完军队的庞涓率近九万攻齐魏军踏足宋国境内。

此时韩侯已命韩将孔夜释放了景舍,而被释放的景舍在得知齐国已经向魏国屈服后,亦嗟叹着率领十余万楚军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景舍在撤兵之前,看在共同出兵的份上,曾将退兵之意告知驻军在定陶的景敌。

景敌当时十分惊恐,百般恳求景舍留下,助他抵抗魏军,他对景舍说道:“……齐国新败,魏国接下来必定对宋楚两国用兵,景大夫相助宋国,便是拯救楚国。”

然而景舍最终并没有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宋国的国土虽富饶肥沃,但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地,几乎没有什么天堑——倘若说面对齐国还有泗水,面对楚国还有睢水,那么面对魏国,几乎没有什么天堑。

既无天险可守,那么试问楚国若要搭救宋国,需要投入多少军队?

与其花这个精力,那还不如趁着魏国伐宋时尽快回到国内,于楚方城、汉水、汝水等地构筑防御。

于是乎,景舍以未得王命、不敢擅作主张为理由,委婉拒绝了景敌的请求,率麾下十几万楚军火速撤回国内。

景敌又急又气,却也不敢阻止楚军撤兵,只好将魏军即将进犯的噩耗告知商丘,请宋公集结全国军队,发动全国百姓,誓死抵抗魏军。

然而遗憾的是,宋公是一位昏庸的君主,上位这几年除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于宋国几乎没有丝毫帮助,更有甚者,他在得知庞涓率军踏足宋国境内的消息后,竟叫司城子罕保卫商丘,而他竟带着心腹美婢,卷带财物逃往了永城。

君主出逃,商丘顿时大乱,城内氏族、百姓亦纷纷出逃。

数日后,这个消息传到定陶,景敌万念俱灰。

要知道此时庞涓已率九万攻齐军队围住了定陶邑,只不过不想破坏定陶邑才没有发动猛攻,而是派人劝说景敌献城投降,原本景敌咬牙死守就是为了等待商丘的援军,谁曾想国难当前,他宋国的君主居然率先逃了。

这还守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