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风水龙脉(三)
第389章风水龙脉(三)故事讲到这里,爷爷突然问:“你们知不知道朱元璋相貌至今真伪难辨,林林总总大概有十六种之多呢。”
我和孙先生上哪里听说过,好奇心又被爷爷吊起来,聆听仔细。
爷爷详解此事。
皇帝的脸称之为龙颜,所以即使是近臣,没有朕的“抬起头来”,是不能随便看的,也不能议论。
其实,这是古代帝王彰显高高在上的天子权威、神化自己的一种谋略。
但是,因为皇帝的脸不能随便看,就容易弄出“相貌问题”,有的至今争论不休。
这就给后世留下严重“相貌疑云”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
有史学家称他是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的丑陋、猥琐男人,朱元璋才算是中国帝王中的第一丑;但有的人称朱元璋是五官超格、相貌超俗,乃大富大贵的罕见帝王之相。
版本众多,多大十六种之多。
我认为,朱元璋是中国帝王中少有的称职皇帝之一,一生都为天下着想,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朱元璋在死前一年,即1397年12月份得了一场大病,那时朱正好七十岁,这么大年纪生了这么大的病,一般来讲就是要死了的征兆。当时朝中大臣都为他的龙体担忧,他自己也以为活不长了,或许在病床上朱元璋梦里已看到了早他而去的马皇后秀英在孝陵内给他托梦,向他招手了呢。
实际上,朱元璋是个很实际的人,心里明白皇帝是“万岁”不了的。
于是,生前已把有可能给朱氏江山带来隐患的大臣斩尽杀绝了,并备好朱允文在日后登基秘诏。
据《明书》记载,考虑到分封在各地的儿子可能造孙子朱允炆的反,于是下令诸王不得回京奔丧。
而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不服。
为什么朱元璋会有这种预感?因为朱棣的能力强于朱允炆,这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
一次朱元璋看到马尾随风飘动,出题“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应对“雨打羊毛一片毡”,站在一旁的朱棣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即兴点评,觉得朱棣应对的有气派,而朱允炆的太软,虽然没有语病但过于平常了。从中可以看出朱允炆与朱棣在水平上的差别。
事实上,朱元璋的担心很快就被验应了,早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几天,即带人赶到了淮安,图谋不轨,被大臣以高皇帝有遗命挡回。
如果不是朱元璋的远见卓识,说不定朱棣1398年就当皇帝了,也就不会有建文帝了。
哪知,寿不该打折的朱元璋却从冬天的病中挺了过来。
民间传说,主要是朱元璋的阳寿尚未了,他是1368年正月在南京即位、建立大明王朝的,是年为洪武元年。而当年传说,朱元璋自登基那天起,应该当足三十五年皇帝的。
如果1397年就死了,等于老天爷还欠朱元璋的人情呢。实际上呢,朱元璋熬了半年后,还是没有逃过一次。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七,朱元璋和大臣议政之后回到后宫,觉得很累,就躺到床上休息,哪知这觉竟然朱元璋一生睡得最长的一次,睡过去了。
根据记载来看,在冬天的病好后,朱元璋仍硬撑着上朝,像以前一样操持政务,可以说是累死的,用今天的话来讲朱元璋是鞠躬尽瘁一点不为过。
打开中国历史的大门,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皇帝玩弄政治传说的事列比比皆是,陈胜的夜半神示、刘邦的剑斩白蛇、刘备的白胪脱险、赵匡胤的祥龙瑞生等等。
纵览明祖陵的传说,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历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续。
朱元漳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流,真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六十多岁时,流落在古泅州境内,镇一个姓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镇东去一里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
这孙家岗庄后有个墩子,人称杨家墩,墩上有个凹窝。一年深秋,在这里放猪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窝内避风,意外得知这座山背山面水,后面青山雄壮葱郁,前面洪泽湖宽广博大,其实是一块龙脉,谁死后葬在这里,谁的后世就一定有人会出皇帝。老人欲将此地占为己有,从此隐藏了这个秘密,即使对家里人也没有透露半分,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了儿子要把自己葬在这里.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杨家墩的地理位置,在风水学上明明不是个风水宝地,为何在传说里就成了龙脉之地了呢?
朱元璋登上宝座之后,朱氏坟冢葬于龙脉的传说很快就流传了开来。先是从洪泽湖畔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像水银泻地般的遍布全国。这是一种明显的穿凿附会,朱元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传说呢?
这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众兄弟从最低层打下来的,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炫耀的血统资本。
历史上开千古帝业的几乎都比他这个放牛的、打扫庙院的朱和尚强。秦始王嬴政、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哪一个不是帝王之后或名门望族,即使是汉高祖刘邦这个亭长好歹也是地方一号人物,蜀主刘备尽管以卖草鞋为生但是宣扬时总是以大汉皇室后裔自居——刘皇叔。
曹操、孙权一个是官宦之后,一个是军旅世家。对于朱元璋来说,那种感觉就像被人唾弃的乞丐突然有一天发了一笔财开始身着华服,但是心理还是总觉得别人的眼光是那么怪怪的。
无奈之下,为了给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证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标榜自己血统是天之相承;为了击溃当时旧贵世家的心理优势,改变政治方面的意识劣势,草根皇帝朱元璋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请出来进行一番神化宣扬。
当太祖将这自家神奇传说不断灌输社会各个阶层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推崇和孝敬,更为了向天下显示皇家的威严,太祖就在依稀寻到的埋有祖父的小山包前开始建造了规模宏大,尽显皇家雄壮气派的明祖陵,将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的衣冠等凡能收集到的或者认为是的遗留之物一起葬在了这里。如此一来,皇家的威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己的血统更是让世人所推崇,社会上也就再也没有谁会乱加评论了。
孙先生始终沉默不语,爷爷看了他半天,竟然没回过神来。
“孙先生,二子哥。”一连叫了几声,方才将孙先生拉回来。
“怎么了?”爷爷问道。
孙先生喃喃地说:“爷爷,您收下我这个徒弟,看来要让您失望了。”
“为啥?”
“看您,无所不会,无所不知,天文地理,诗词歌赋,风俗习惯,张口就是典故,闭口就是诗词,我真羡慕您。”
“哈哈哈。”爷爷开心大笑,笑过之后,说道,“知道差距了,这就好,想学东西就好,这方面我也要教你,虚心学。”
说人博学,“博”是何意?“学”是何意?无非就是多涉猎,多找规律。
我先说如何理解诗词歌赋。
距今一千三百年,即公元712年,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降生。此后的59年里,他历经漂泊,自诩为“东西南北人”。其间又适逢唐代最大的社会动荡时期,即安史之乱,生活的坎坷和贫困,摧残着诗人的身心,但却也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许多优秀诗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千年以来,一直被当做优秀的诗歌珍宝,刊印在各种诗歌典籍中,许多精美的诗句,至今仍流传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
宋代诗人秦观少游说:“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异。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祯之诗,长于豪迈;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谵,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子美之诗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谵之趣,兼峻洁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他认为杜甫之诗实“集诗之大成者欤”!
这是对杜甫诗的极高评价,几推其为千古诗人之首。
由于现实主义的写作,使杜甫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形态,人民的忧愤情绪,使其诗,成为一部社会生活和人民心灵的史记。
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之为诗史。我们至今仍然记着他写的“三吏三别”,把人民的苦难和战乱时期,统治者无视人民痛苦,不断加重人民生活负担,制造灾难的现实,写得淋漓尽致。
我第一次接触到杜甫的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至今尚能背诵下来的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