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小王庄捉鬼(二)
第361章小王庄捉鬼(二)
爷爷不急于赶路,而是弃车爬上,我们也乐得游山玩水,我和二子紧随爷爷身旁,走走停停,闻听他给我俩滔滔不绝的讲张良的故事。爷爷一上来就先说出故事的题目,是关于张良的“假托神道明哲保身”的传说。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吕后的儿子孝惠,就是,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国储。
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
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即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爷爷坐在一块巨石上坐下来,休息片刻。
二子问道:“爷爷,您以前来过这座张良庙?”
爷爷摇头说:“很多地方都有‘武侯祠’供奉诸葛亮,也有很多地方建有‘留侯词’供奉张良,建筑风格出入不大,但所供奉的主人不变,所要宣扬的精神相同,在这方面,道家把他们的精神传播开来,居功至伟。”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中年人,气宇轩昂,气度不凡,衣着整齐,闻听爷爷讲张良,驻足旁听。
爷爷起身向山顶爬去,我和二子跟在身后,跟在后面的还有刚才的中年人。
张良庙已到,我仔细观看眼前的风景,庙门上石刻“留侯词”三个大字。
张良庙矗立在山顶,庙门是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搂。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即“圯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
苏轼题词刻在一旁的墓碑石上:“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赞扬了张良一生有始有终里表一致。
门院内有钟、鼓楼和三角形的“灵官段”,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碣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便是大殿院。
大殿院是张良庙,殿上悬有白金匾额,四个金光灿烂的大字:“帝王之师”。
殿中供奉着张良的塑像,道骨仙肌,智慧卓然。
观后,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诗》李商隐的诗句:“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
庙里不曾见到执法诵经的道士,只有大门口几个上了岁数的老大爷,整个庙里空空荡荡,保存倒也完好,只是缺少了人气,显得冷冷清清。
走出寺庙,站在张良庙门口,凌顶举目,环顾四周,天地之间,谷幽漳明,神意飘然。
见此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飘渺,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
我感叹道:“爷爷,张良的故事我多少知道一些,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得到“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赞句,神奇就神奇在他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神,却无人知道他的下落,竟如刘伯温一般。”
爷爷说: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张良就敕封晋侯。
四百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十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
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他只管在这深山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
冯玉祥将军,在此留下敬仰张良的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庙内无数失意官宦和厌世文人纷纷留墨迹托意于此。
“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韩信,张良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
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
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张良庙就是为祭把他这种高风亮节,曾辟谷隐居而始建于汉朝,又经历代修茸扩建而成。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
那位紧紧跟随的中年人,此时上前一步,称道:“老爹贵姓?”
爷爷反问:“您贵姓?有何事?”
中年人回答:“我姓陈,叫陈靖,大爷,刚才听您讲张良,我不知在当下该不该兴盛传播这种精神?”
爷爷点头示意,说“在下姓姚,这位先生的话,我过一会再回答,好吗?”
陈靖有些不明白,但还是点头答应。
爷爷转身看着二子,说:“孙先生,你来看这位陈先生,能否从面相上看出些什么来吗?”
二子举目端详这位中年人,看罢!也不含糊其辞,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我看这位先生气宇轩昂,笔挺口阔,穿着斯文,可断言先生受过很好的教育,家境殷实,能主动搭话聊天,而且关注的是精神传播和发扬的问题,再看这位先生眼光犀利,我的判断你是位有身份的人物才对?”
一旁的陈靖,闻听此话,不由得笑笑,冲二子摆了摆手。
二子从陈靖不否认的态度上得到了更大的自信,问:“陈先生,你的名字怎么写?”
“耳东陈,靖康的靖。”
二子笑道:“你是一方父母官,没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