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小王庄捉鬼(四)
第363章小王庄捉鬼(四)
陈县长讲完,爷爷听罢,对陈靖说:“好了,我们下山,这就赶往小王庄,以免发生不测。”说走就走,陈县长挽留爷爷在县城留宿一晚,爷爷推脱,陈靖无奈,嘱托到了小王庄找到二保,他会安排好一切的。
告别县长,乘上马车,白老马不急不忙,穿过县城,直奔西南方向的小王庄。
迎着落日余晖,马车之上,我看着二子,感觉神奇,没出两天,他竟然能对看相算卦运用自如,我先前只顾着睡觉,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我正盘算着如何开口询问二子,就听二子往爷爷跟前一凑,央求爷爷再评价一下张良。
爷爷说:“说起张良,功绩不比诸葛亮少,至于后世隐藏得过深,悄然留下一团迷,让人不知生死,不及刘伯温再留下旷世传奇,一说起张良辅佐刘邦的功绩,知名度特大的首推‘谏主安民斗智鸿门’这个故事,临危不惧,从容淡定,堪称运筹帷幄。实话实说,留侯侯跟随高帝入关之时,他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五谷,让自己体弱多病,闭门不出,随即不辞而别,可谓明哲保身。”
爷爷的眼神里明显的失落之情,不知道是对张良前后的反差过大,感到惋惜,还是对时事捉弄有抱负之人,感到无奈叹息。
我想都有吧!
爷爷的情绪带动着我和二子都沉默不语。
爷爷微微一笑,打破沉默,说道:
历史功过,只能是知道的越多,评价的越客观,张良出道前的事迹中有一受老父兵书事最令人神往,按说他占有天下第一奇书,以他的不世才具,取天下当如反掌。
但岂知事又有大谬不然者,张良一出道就有百十号人,与刘邦走出芒砀山时差不多,也与彭越的人马相仿佛,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不具备领袖资质,所以试了几试,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张良吃足了苦头之后,就知道自己不是单干的料。
如果我们后人认可韩信的说法,将刘邦将兵的本事定为不超过十万,那么,给张良将兵本事定个不超过千应该是个准确的定位,到了千人,则左支右绌,手忙脚乱,不成体统,所以他的官衔是将军,但他从来不带兵,他的理由是身体不好,但这个理由不成其为理由。
司马迁因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的评语,“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但张良虽不甚魁梧,身体肯定不差。
为什么这样说呢?
爷爷自问自答道:
因为司马迁记击秦始皇失败后,隐居下邳“尚任侠”,也就是说好打个抱不平,大概与人动动拳头的事也没少干,没有身体做底子,又岂能办到。再说指挥作战,身体并不是必要条件,刘邦击黥布时就是在担架上完成的指挥。所以说,张良的身体不好是免于带兵的托词,以便藏拙。否则所有人都知道你精通世上第一流的兵书,不露两手出来岂不是不合时宜之至。但这两手以前也不是没露过,再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把戏就怕穿帮,神话就怕戳破。在张良而言,或者唯恐天下人提及他有天下奇书一事。
有一点可能你们没有注意到,刘邦在张良没有加入本方阵营前的作战中,从未吃过败仗。倒是张良跟了刘邦后,刘在与项羽的作战中连吃败仗,而张良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但刘邦击三秦时,张良在外还没有回到身边,也是全胜。
由此可见,刘没有张,即使称不了帝,还可以有不小的局面,而张没有刘,则无所措其手足,整天逃命不暇;当然,即使没有刘邦,张良也被历史记下重重一笔,其‘博浪击秦’一事,也已被秦记录在案,只是没有结案就成了一个无名英雄。
刘邦与项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项羽是人之过无所忘,刘邦是人之功无所忘。
刘一直感念着张良对他事业出的大力,他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样的虚词给张良定位,并且厚封张良,让张自择三万户,这在当时可足以抵一个小王。
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只得六县之地,不足三万户,当时居功第一的曹参所封也只得万六百户,让张良得三万户,而张良的头脑何等清醒,他哪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接受这样的封赏,他乖巧地只要了与刘邦初次会面的留为封地,而此举不仅是为了铭记这次君臣风云际会,更是真正地为刘邦排忧解难。张良此举是真正的高风亮节,有了张良这个参照,那些功劳不及者又怎么好意思胡乱争功?
张良的可数得出的功绩基本上都是在楚汉战争前立下的,功劳簿上也正是这样记的,到两边开战后,他反而淡出了斗争的舞台,转向了谐调刘邦集团内部的事了,于是张良其人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低调,直至胜利后,闭门不出,修道辟谷,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根据张良的行事,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一条轨迹:刺杀秦始皇——乱任侠打抱不平——逐鹿中原,带兵作战——运筹帷幄——闭门不出,典型的一条有为向无为退缩的轨迹。大概也就十五年光景,张良从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蜕变成了个不食烟火的隐居者,感觉上蜕变得也太快了,也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如果换了寻常之人,可能不会轻易甘拜下风、认赌服输,一遇挫败总是向外找原因,非得碰得头破血流、山穷水尽才不得不罢手。
而张良何等高明,只需试一下,就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应该说,张良对自己的认识与定位基本上是准确的,他辞谢刘邦的三万户之封的说辞就很中肯,他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幸而时中,可以看成为是谦词,也可以看成是事实,也就是说有的计谋对了,也有的计谋不,。出谋划策有对有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算无遗策,怎么解释张良自己单独干不成事。所以说,张良的这句自评,可以看作为对刘邦评价的回应。
二子此时插话问爷爷:“可是为啥都评价他谓‘帝王师’呢?“
爷爷不假思索的回答说:从张良指点过刘邦一事,并称其为帝者师一事,引发出帝王师的概念,令天下世代的读书人为之心醉,历代的人都在为张良助刘邦找各种借口,表示助刘非其本意本心。如王介甫咏张良诗,最好,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
《历代名人论刘邦》中谈及张良:“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及高祖兴义师,诛项王,则高祖之势可以平天下,故张良助之。良岂愿臣哉?无其势不及。”
历史是不会把荣誉平白无故地送人,但得到高人的提携后,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就是与刘邦的刻意提携分不开的。刘邦对三杰的评论,就很有为张良个人造势的成分。
张不仅是三杰,而且是三杰之首,其功劳总高不过萧何吧。刘邦本拟以萧何为首功,但碍于众武官的情面只得让战功大的曹参居首功。
所以,张良居三杰之首值得商榷,刘邦再三说运筹帷幄,与张良对刘邦的帮助相比,刘邦如此力挺张良,后者是得了大便宜了。中国历史上得天下者多矣,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了张良的名气。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不服气张良为刘臣子的人也应该感谢刘了。
所以,张良的地位是大智慧的刘邦捧起来的。
二子哥说道:“爷爷,我还想听您讲讲‘谏主安民斗智鸿门’故事,行吗?”
我也央求爷爷,说我还未曾听过呢。
爷爷一声“好”,眉梢一扬,把张良的传世故事兴趣盎然的讲给我俩。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使许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了。连刘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宫里的一切倾倒,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
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
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劫,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率诸侯兵抵达函谷关。刘邦命令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兵进关。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十分恼怒,正赶上刘邦部下曹无伤密告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督军强攻。同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要与刘邦决一死战。
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
张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随即,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帐中,把项伯所说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估计我们的军队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
刘邦有气无力地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
张良一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项伯是个关键人物。审时度势,张良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
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