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向阳红旅社——伊明老爹(五)
第338章向阳红旅社——伊明老爹(五)躺在热炕上,听着津津有味的故事,我看见有人起来,光着腚,披了件军大衣就出去了。我纳闷,问阿齐木,他干嘛去了?不怕着凉吗?
阿齐木告诉我说:“这是夜里起来,到寒风中的牲口圈喂牲口的,放心,冻不着他,没听说哪个人着凉感冒过。”
“为什么不白天喂饱牲口,非要晚上起来喂啊?”
看我疑惑,小四川说:“小朋友,没听说过马无夜草不肥吗?”
哈哈哈,一屋子人放声大笑。
他们的笑,我不明白,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阿齐木躺下后,倒没食言,讲了个故事给我听。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子,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
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
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
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
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的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
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
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
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
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哈哈哈,阿齐木讲完大笑起来,笑称:民以食为天,所以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笑归笑,笑过之后,阿齐木正色道:
马车运行则全靠车倌儿操作,车倌儿的技术主要在于驾驭马匹,通过“嘚嘚、驾!”等个性化口令以及甩鞭、拉绳等配套动作,决定行止、快慢和方向。
车倌儿的辛苦主要在于路途之上,风雨兼程、晓行夜宿、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之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常规生活。
难就难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重车陷入泥坑,人困马乏,饥肠辘辘,那才考验车倌儿的素质呢!往往搞到心理煎熬、体力透支、狼狈不堪的程度,才能绝处逢生,走出困境。更有暴风雪施威等意外情况发生,都得应付。“跟车的”自然与车倌儿同甘共苦。
爬夜、露宿时,“跟车的”放马,住店时“跟车的”必须半夜给马添草喂料,因为马不吃夜草不肥嘛。
车马大店是车倌儿们的宾馆,一角钱就能在热乎乎的大炕上舒舒服服住一宿太美了。
路途受阻险象环生、车辆受损马匹伤病、套绳断裂、装卸延搁种种情况都难以预料,但却是经常遇到的事,遇到坎坷还需大声呼喊着用爆发力扛车轮……
车倌儿的生活极不规律,有时能吃能睡,有时连水都喝不上。风吹日晒以致脸色黑红,皮肤粗糙,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职业车倌儿常年离家在外与马为伴,路途颠簸,思虑重重,黎明启程,日落宿住车马大店,难免产生孤独寂寞之感。
然而,他们之中也不乏佼佼者,车倌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广交朋友,随机应变,很是锻炼人的。
回味着阿齐木的话,热乎乎的炕让我的眼睛打起架来。
等我醒来时,我看见只有我一个人还睡在炕上,筒子屋里一个人影都没有了。
下来楼,楼下爷爷和二子哥在吃早饭,怎么看不见阿齐木他们呢?
爷爷说:“天没亮,见风雪停了,阿齐木早就装车赶路去了。
说着话,我看见桌子下面趴着的大黄狗,仔细看,脖子受伤处只有一点点结了疤的血痕,没有别的症状,正啃着昨晚客人扔到地上的骨头。
爷爷问我吃什么?
我看爷爷面前的食物是盘肉,不应该是猪肉,我知道回民不吃猪肉的,我问:“爷爷您一大早就吃肉吗?不吃点别的什么?”
爷爷想了想,问我:“要不吃油香?油香夹羊肉。”
“什么是油香?好吃吗?”我问道。
爷爷颔首说:“嗯,你尝尝就知道了,伊明老板,来份油香。”
好来,稍等,您们是我今天早上的唯一客人,我要好好把油香做好,拿给您们尝尝。
说着话,伊明老爹进了厨房,十几分钟后,端上来一盘油香,金灿灿的,好看极了。
伊明老爹将油香放下说:
油香是回族民间传统食品,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香锅”。
相传油香是外来传入中国的,原为古波斯部分地区的待客食品。传说因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在麦地那一位名叫阿尤布的家中食用后,对此大加赞美,后来便广为流传。
回族的油香种类和口味有多种,有发酵面的咸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还有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旋子等。泉州、扬州等南方回族地区还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等。
大部分回族聚集区的油香是圆形的,但个别地区有的也不一样,如四川阆中回族的油香不是圆饼状,而是圆柱形的,很象杯状的蛋糕。
西北地区的有些回族在非发酵面油香入锅前,要用刀在中间切一至三个孔,为的熟的快和受热均匀。
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具备这几种原料就可以做出味道鲜美的油香了。也可根据不同的口味或需要而选择辅料的种类,辅料主要有红糖、鸡蛋、蜂蜜、香豆粉、薄荷叶粉、肉馅等。制作油香时首先要和面、醒面。回族人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也就是说,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在擀的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翻过来擀,变换面杖的滚动位置擀一面即可。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回族在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如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据说是圣行。大部分只需用手撕成两半儿即可咬着吃。
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给孩子过满月,过百日、割礼、结婚等,要炸油香庆贺。每逢尔德节、古尔邦节、招待宾客以及纪念亡人时回族人家也要炸油香,有些地方的回族称“做油香”,以示尊祖继俗。
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以此加强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除了回族以外,也是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传统的食品,只是在做法和用料上有少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