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济南千佛山(四)
第280章济南千佛山(四)
曹大爷把四周的景点一一介绍给我,问我想到哪里看看?
我对曹大爷说:“我想到山顶上看看,现在天已不早了,我赶快看完回来,好让您和爷爷早点吃饭。”“好,无限风光在险峰,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
我继续向山顶爬,山顶上有一座小亭子,我正要再向上爬时,发现山势突然间得很陡峭,几乎是笔直的,只好慢慢借助铁链子攀登。
终于登上了山顶。
山顶之上,苍松滴翠,徐徐山风吹过,让人惬意。站在顶峰,向远处眺望,美丽泉城尽收眼底。正如俗话说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太美了!
赶忙回到半山腰的石亭,和爷爷汇合,三人聊兴正浓。
等我说饿的时候,大家赶快起身下山去找饭馆,因为他们早就饿了,哎!都是因为我。
酒菜点好了之后,曹大爷问我累不累?
我说不累。
曹大爷说:由于济南地势是南高北低,从城里到千佛山是步步上坡,过去庙会期间,许多“赶脚”的农民多在南圩子门外等待游客雇驴上山。
讲好脚价后,游客上驴,脚夫一手牵着驴,一边吆喝着直奔千佛山而去。
也有年轻好胜的游客不用脚夫跟随,蹁腿上驴,一拍驴腚,小毛驴就朝山路走去。
到了山根儿前,客人下驴,把缰绳往驴脖上一搭,毛驴会自动回到主人身边,准备再送下一位客人。
当时民风淳朴,从未发生过丢驴的事情。
那时山根下还有许多“山轿子”,供那些达官贵人或妇孺老弱香客登山用。
山轿子状似老式的靠背椅子,椅下穿两根木杠或粗竹竿,一前一后两名轿夫抬着。
之所以称“轿”,是在座位顶上以细竹竿为架,顶上覆一白布棚以作遮阳之用。
抬轿人多为附近村庄的青年农民,庙会期间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
说着说着,曹大爷双眉有紧锁,朝马路上瞅。二子赶紧说:“大爷,别找了,马车不是在你们济南丢不了的,是吗?”
“是啊,是啊,在这里是丢不了得。”虽说嘴里这样说,可曹大爷的眼睛还是四处找寻。
爷爷对二子说:“你喝完这碗酒后,赶快把马收拾好,我们趁天没黑,早赶路,听见没?”
二子哥连声说好好好。
酒逢知己千杯少,三位只喝的日落西山,方才罢休。
我看见爷爷手里揉搓一团纸时,我起身来到饭馆门外,白龙马早已等候在门口处。
爷爷与曹大爷相互握着手走出饭馆,曹大爷说:“姚爷,明日我陪你们到趵突泉一游,今天就不要走了。”
爷爷说:“来日方长,机会有的是,等再来济南,我们再相聚畅饮。”
“好,到时相聚畅饮于济南府,以尽游兴,我恭候大驾。”
说罢,曹大爷一把将我揽在怀里,递给我一个油纸包,然后指着千佛山山顶的大佛说: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在佛教寺院弥勒殿堂门前经常见到的对联,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它既是对弥勒佛宽宏大量、乐观豁达形象的一种描述,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真诚地希望,你在仰望大佛时,除了一份虔诚的祈祷,更能寻求到一种快乐,一种洒脱,一种释然,希望济南给你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我真切地感觉到曹大爷亲呢,我紧紧拥抱他。
依依不舍的告别曹大爷,在马车上我打开油纸包,是黄澄澄的蒸枣糕,我亟不可待的塞到嘴里一块,闭上双眼,慢慢让糕点在嘴里融化。
是刚塞了。
我尝过香甜的蒸枣糕,让爷爷和二子哥尝一块,两位都酒足饭饱,哪里吃得下,我小心把蒸枣糕包好,放在一边。
二子问我:“干嘛不吃了?看你馋的那个样。”“我要留给丫头尝尝。”
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对我说:“春生,我的肚子里也有关于千佛山由来的故事,要不要听?爷爷我实在是憋不住了,我拿出来给你,一起和蒸枣糕送给小丫头,怎么样?”
我仰起小脸,不言不语,就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摸样。
爷爷放声大笑,这笑声可是在腾云驾雾的马车上,哪路神仙经过,会不会吓着他呢?
千佛山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古时有一个叫白十郎的男孩,自幼丧夫,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虽不富有,日子也还能过的去。白十郎长到八岁,他娘送他到邻村去读私塾,两村间有一道河,每天上学孩子们都得趟过这条河。
奇怪的是每当白十郎走到这里,准有一个老头背他过河,来回都是如此。
时间长了,白十郎心中十分纳闷。
这一天,他问老头:“老伯,多谢您了,这些日子都让你背我过河,学生不太明白,请问一下,您我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背我过河?”
那老头听了哈哈笑说:“这些你不必过问,只要背你过河就是了。”
白十郎说;“不行,您不告诉我,我宁愿自已趟过河”。
老头没法只得说:“好吧,我就实告于你吧,你是帝王之命,将来要成为皇上,我是一方土地,所以不能让你趟水,要送你过河。”
白十郎听了将信将疑,回家就给他娘说了。
他娘一听儿子是帝王之命,想来想去,越想越髙兴,每天做饭烧火时,嘴里不停的唠叨:俺儿要是做了皇帝,有仇报仇,有冤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