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越
天雄军经过数日行军,日前,已经临近风安。军营之中,范希范天文轻轻捋着胡子看着认认真真诵读《论语》的路戬,时不时还满意地点点头。
待得一章读过,范希拍手称道:“好好好!才数日的功夫,戬儿竟然已能识字过千,此等天分实在是不简单啊!”
“老师谬赞了,学生不过是遵循老师教诲,若无老师愿意教导路戬识字读书,我现在也不过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山野莽夫,是老师教导有方。”
范希满意地呵呵笑道:“你这小子,这段时间倒也是学得文绉绉了。你小子还是少来这些,这端着端着的,不适合你!”
范希大手一挥,路戬终究还是垂手松肩,放松了下来。常年居住在北地山野之地,过的是豪放的游牧名族的生活,短时间内对懿朝文人之间的礼仪还是不是很习惯。
当然,范希也不想路戬去刻意改变自己。尽量保存各自的个性,也是他的一贯主张。
范希可算得上是当世文宗,虽然年纪比不上其他文宗,但是其底蕴其学识却是分毫不让。当初懿朝改革文风,范希便以一篇《古文论》名声大噪,一举奠定其在懿朝的学问地位。
文风革新运动开千古文风之滥觞,一改卑靡拘谨穷于华丽的骈文,大行先秦古文。天下士子皆争相模仿之,从此懿朝文风得以焕然一新如同活水清渠。范天文在此次改革之中大功不可没,被皇帝华坚钦点为翰林院大学士。
而这,也是多年前的事了。
范希此次虽天雄军北上行军收获良多,但是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收了路戬一个学生。他本来就对路戬的天分有兴趣,又从华亦雪那里知道了路戬是王苏的关门弟子,于是当机立断,收下路戬这个学生,教他读书识字。
只是他不敢将路戬收为门下弟子,因为路戬是王苏的闭门弟子,虽然王苏已逝但却万万不敢僭越。
因为范希虽和王苏年纪相差不多,也曾为同僚共理国事,但是自身受王苏影响颇深,对王苏言必称师,所以王苏的弟子他也只敢教他识字读文,不敢言什么大道至理。
不得不说,王苏交际之广,对人影响之深,令人咂舌折服。
路戬本来也想叫上石来运一起学习,但是这孩子正是贪玩的年纪,一路上只顾着到处奔来走去乐此不疲,权当一次观光旅游,看这一路秋色阅尽沿途风景。
华亦雪和华冲也没闲着,越是临近风安,他们要忙活的就更多了。毕竟是胜利凯旋,其仪仗雅乐都要慎重规划,军容仪表都要细细整理,务必要展现大国强军之气魄、风采。
至于华釭,风安宫廷内还有一场大型的庆功国宴等着他呢。
“戬儿入京之后,愿去哪里求学?”
这几天,范希也和路戬说了风安诸多风俗逸事,其中就包括风安求学之风。风安求学之风,大致分为两:一为国子监辖下太学治下的瀚文馆;另一个就是懿朝最大的分科制学府稷下书院。
一个是官场的康庄大道,如今朝廷之中近九成官员全部来自于太学派;另一个是学问的泰山北斗,掌管现今各门各类、诸子百家的学问教授。
而像范希这种文宗收门下弟子的,也基本上都是来自这两方的。两个地方,代表的是未来的两条不同的路,这是所有风安学子的第一个分水岭。每年在此分道扬镳的同窗好友,不计其数。
“自然是稷下书院,除了师父的书院,我哪里都不去。”
路戬坚定地回答道。
范希微微一笑,点头称好。其实,他一直没说,他范希,也是稷下的一员,是稷下书院里面的一个国文先生。
……
……
宁夜。
风安,皇宫,大内宫廷。
已是三更天,皇帝华坚却依旧在批阅奏章。
他翻开一沓捷报,速速阅尽之后,竟是忽然精神大振,大手一拍这梨木案几,大叫了一声:好!
“是何事,让我的竹篾郎如此开心?”
就在这时,皇后骆神玉端着一碗莲子羹走了进来,放在华坚的书桌上。
华坚连忙拉住骆神玉的手来到案边跪坐下:“北地夏豺族毁约犯境,皇叔亲自率军镇压,大胜!如今凯旋而归,天雄军已经到达虔州,不日就要抵达风安!”
骆神玉轻轻为华坚整理他的有些衣袍和缭乱的发丝,有些心疼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这样的彻夜工作这几年是越发越频繁了。这不得不令她这个做妻子的担忧他的身体。
或许在别人眼里他是至高无上的天子,但在自己眼中他永远就是当年那个憨憨傻傻的竹篾郎。
“好事啊!大好事啊!不愧是皇叔,真乃我懿朝顶天石柱也!”
“好好好,好事好事,来,先把这碗莲子羹喝了。”
骆神玉端起莲子羹用调羹喂华坚喝。
华坚一边一口一口吃着,一边大手挥毫滔滔不绝:“皇叔一战雷霆之势扫平夏豺……可谓张我大懿国力之强盛……我大懿兵强马壮兵强将勇……依旧威慑天下!”
“自渡石战役以来,北地多少异族都对我懿朝虎视眈眈!……此次一战……我懿朝必定能震慑北地……以此打消他们对我懿朝的觊觎之心!”
华坚见自己吃一口说一句话十分不利索,索性一股脑端起碗将剩下的莲子羹吃了个干净。
“嗯,好吃!”
“竹篾郎好胃口。”
骆神玉接过碗,放在盛碗的银盘上,拿起一块棉帕为华坚将嘴角擦拭干净。
“夫君,夜深了,也该歇歇了。”
骆神玉轻声劝慰道。
“不急不急,皇叔捷报一来,我精神好着呢!”
华坚精神振奋又埋头工作起来。骆神玉没有办法,只能坐在一旁陪他。他既然要夜读奏章,作为妻子,那就为他掌炉添香。
一直到了四更天。
华坚慢慢抬起头舒展了一下身子,但是视线却未曾离开过奏章。
蘸墨,掭笔,下手,华坚将最后一个奏折批阅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