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魏策二(1)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 刘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6章魏策二(1)

第66章魏策二(1)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原文]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1,梁君与田侯不欲2。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3。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4。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注释]

1田盼:即田盼子,齐臣。2梁君:魏惠王。田侯:齐为田氏,齐宣王。3二士:两个人。这里是自指犀首、田盼。4直言易:只要说容易。事:指梁君、田侯阻止之事。

[译文]

犀首和田盼想调用齐魏两国的兵马去进攻赵国,魏王和齐王不答应。犀首说:“请两国各出五万兵马,不超过五个月就能拿下赵国。”田盼说:“轻易动用兵马,这样的国家容易出现危险;轻易使用谋略,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您如今把攻下赵国说得也太容易了点儿,恐怕要有后患。”犀首说:“您太糊涂了。那二位君主,原本就已经不打算出兵。今天您又说什么招致灾祸来吓唬他们,这样不但赵国攻不下来,而且我们两人的计谋也要破产了。您不妨干脆就说很容易,那么两国大王的顾虑就消除了。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觉得战事危急,又怎么敢闲置着兵马不给我们用呢?”田盼说:“对。”于是就劝说两国君主听从犀首的建议。犀首、田盼于是得到齐、魏两军的指挥权。军队还没有到达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到了赵国后,会打败仗,于是就调动全部兵马尾随而来,结果彻底击败了赵国。

犀首见梁君

[原文]

犀首见梁君曰1:“臣尽力竭知,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田需从中败臣2,王又听之,是臣终无成功也。需亡,臣将侍;需侍,臣请亡。”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3。为子之不便也,杀之亡之,外之毋谓天下何,内之无若群臣何也4!今吾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5。入子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胡如?”犀首许诺。于是东见田婴6,与之约结;召文子而相于魏7,身相于韩。

[注释]

1梁君:此指魏襄王。2败臣:败坏臣下,犹言中伤臣下。3股掌之臣:犹言宠臣,弄臣。4外之,疏远他。内之,亲近他。5入:犹言参预,干预。6田婴:即薛公,号靖郭君,当时正执掌齐国政事。7文子:即田文。

[译文]

公孙衍拜见魏王说:“我用尽全部的心血,想以此替大王拓展疆域,从而取得至高的名分,田需却从中作梗,而大王又偏偏听信他,这使得我始终没能建功立业。如果田需离开,我将事奉您;如果田需事奉您,我请求离开。”魏王说:“田需,是我的宠臣。我怎能因为他对您不利,就杀了他或让他离开呢?况且疏远他不会对诸侯怎样,亲近他也不会对群臣怎样!如今我为您疏远他,让他不敢再干预您的事。一旦他再干预您的事,我就替您杀了他或让他离开,怎么样?”公孙衍答应了。所以公孙衍向东去会见了田婴,和他缔结了盟约;召来文子做魏国的相国,自己做了韩国的相国。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原文]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日;“臣请问文之为魏1,孰与其为齐也?”王曰:“不如其为齐也。”“衍之为魏,孰与其为韩也?”王曰:“不如其为韩也。”而苏代曰:“衍将右韩而左魏2,文将右齐而左魏。二人者,将用王之国举事于世,中道而不可3,王且无所闻之矣。王之国虽操药而从之可也4。王不如舍需于侧5,以稽二人者之所为。二人者曰:‘需非吾人也,吾举事而不利于魏,需必挫我于王。’二人者,必不敢有外心矣。二人者之所为,利于魏与不利于魏,王厝需于侧以稽之6,臣以便于事。”王曰:“善。”果厝需于侧。

[注释]

1为:帮助。2右:犹言亲近。左:犹言疏远。3中道:即中立。4操药:指国力衰弱。5舍:放置,安置。6厝(cuo措):安置。

[译文]

苏代替田需前去游说魏王说:“我冒昧地问一下,田文协助魏国、辅助齐国,为哪个更尽力呢?”魏王说:“他帮助魏国的程度不如他帮助齐国。“公孙衍协助魏国、辅助韩国,为哪个更尽力呢?”魏王说:“他帮助魏国的程度不如他帮助韩国。”苏代说:“公孙衍将会与韩国亲近而与魏国疏远,田文也会与齐国亲近而与魏国疏远。这两个人,打算拿大王的国家去诸侯间行事,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大王却没有听说这些。大王的国家虽然衰弱但参与合纵是不难的。大王不妨安置田需在您的身边,仔细观察这两个人的所做所为。这个两人就会说:‘田需不是我的同伙,我办的事情对魏国很不利,田需一定会在大王面前指责我。’这两个人一定不敢有外心了。他二人的所做所为,是否有利于魏国,大王安置田需在身边考查他们,我认为对国事有帮助。”魏王说:“好吧。”魏王果真把田需安置在自己身边。

史举非犀首于王

[原文]

史举1非2犀首于王3。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王闻之而弗任4也,史举不辞而去。

[注释]

1史举:《楚策》说他是“上蔡监门”。此事当在张仪由秦至魏,为魏相之初。2非:毁谤。3王:魏惠王。4王闻之而弗任:此句谓史举原先诽谤犀首,而今又“数见犀首”,因此惠王“弗任”。

[译文]

史举在魏王面前中伤犀首。犀首也打算陷害他,于是就对张仪说:“请允许我使魏王把国权让位给先生,那样魏王就成尧舜了;只要先生不接受,您也就是许由的化身了。我所以请求魏王把万户人家的县邑送给先生。”张仪听完很高兴,于是派史举时常去拜见犀首。魏王听说这事后就不再重用史举,史举害怕自己有危险,于是没敢告辞就离开了魏国。

楚王攻梁南

[原文]

楚王1攻梁南,韩氏因围蔷2。成恢3为犀首谓韩王4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魏不能支,交臂5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蔷。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能守,而又况存蔷乎?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蔷易矣。”

[注释]

1楚王:怀王。2蔷:疑作黄。3成恢:魏人。4韩王:宣惠王。5交臂:犹束手。

[译文]

楚王派兵进攻魏国南部,韩国趁机围攻蔷地。成恢替犀首对韩王说:“韩国加快速度攻打蔷地,楚国的兵马必然也加紧展开攻势。如果魏国无力抵抗,只好束手就擒听候楚王的摆布,最后韩国必将遭到危险,因此大王不妨放弃蔷地。魏国就避免了韩国的后顾之忧,必然要和楚国决战,如果失败了,大梁就不能守住,又何谈保住蔷地呢?如果战胜了楚国,魏兵就将疲惫不堪,大王再去攻占蔷地就容易了。”

魏惠王死

[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1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呼!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注释]

1弛期:延期。弛,通“迟”,延迟。2惠公:即惠施。

[译文]

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也已经定好。可是出殡那天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那么高,城郭的路根本无法通行,太子准备用木板修建栈道前去送葬。群臣都去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殡,百姓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也恐怕没有富余,请暂缓出殡时间,改日再安葬。”太子说:“身为人子,只因为人民困苦、官费不足的原因就不为自己的父亲送葬,这不合乎道义。你们不要再提及这件事了。”大臣们都不敢在劝诫了,于是把这件事就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没什么可说的,也许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对惠公说吧。”

惠公说:“好吧。”于是就驾车前去拜见太子,说:“安葬的日子已经定下了吗?”太子说:“是的。”惠公说:“过去,周王季历下葬在楚山脚下,水浸坏了墓穴,棺材前面的木头都露出来了。文王说:‘哎!先王肯定是想要见见大臣、人民,才让水冲坏了棺材。’于是就将棺木取出,在早上为他设立灵棚,人民都前来拜见,三天之后又重新下葬。这是文王的道义啊。现在安葬的日子已经定了,但是雪下得太大,大雪都没到了牛的眼睛那了,举行安葬的礼,实在太难,太子您为了按期下葬,难道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吗?我建议太子能够择日再举行葬礼,先王必然是打算稍稍多待一会儿,扶持国家社稷,安慰百姓,因此才让雪下得那么大。所以还是推迟葬期另择良日安葬吧,这可是文王的道义啊。如果不这么做,或许是把效法文王看做是耻辱吧?”太子说:“实在是太好了。敬请推迟日期,另择良日安葬吧。”

惠施不仅让自己的主张得以实行,既让魏太子没有如期安葬先王,又说了文王的道义。为天下人讲述文王的道义,这怎么能算是小事情呢?

五国伐秦

[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1。其后,齐欲伐宋,而秦禁之。齐令宋郭之秦2,请合而以伐宋。秦王许之。魏王畏齐、秦之合也,欲讲于秦。谓魏王曰3:“秦王谓宋郭曰4:‘分宋之城,服宋之强者5,六国也。乘宋之敝,而与王争得者,楚、魏也。请为王毋禁楚之伐魏也,而王独举宋。王之伐宋也,请刚柔而皆用之。如宋者,欺之不为逆6,杀之不为仇者也。王无与之讲以取地,既已得地矣,又以力攻之,期于啖宋而已矣。’

“臣闻此言,而窃为王悲,秦必且用此于王矣。又必且困王以求地,既已得地,又且以力攻王。又必讲王因使王轻齐,齐、魏之交已丑7,又且收齐以更索干王。秦尝用此于楚矣,又尝用此于韩矣,愿王之深计8之也。秦善魏不可知也已。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宾9嗪,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离也。秦、齐合,国不可为也已。王其听臣也,必无与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