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韩策三(3)
第83章韩策三(3)
韩国的一位客卿为韩国对秦王说:“韩珉议论政事的时候,只了解自己的国君而不了解其它国家的国君,只了解自己的国家而不了解其他的国家。那个公仲,秦国的势力就能使他折服。秦国强大的时候,韩国竟敢首先攻打,韩珉这是在自找失败。韩国曾让齐、宋两国军队攻到魏国的首垣,逼近大梁城郊,但却没有进一步攻占魏国的原因,是认为只要和魏国讲和就可以通过南阳的道路,然后联合韩、齐、宋、魏四国的力量向西攻秦。没有攻打的原因,是人们都说燕国被齐国攻破,魏国被秦国攻破,陈国、蔡国被楚国攻破,这些都是土地大小地形险要相差悬殊,群臣结党营私蒙蔽大王,大臣为了讨好别的诸侯而轻视自己国家的结果。现在大王改正了贵贱不同的看法,张仪那样显贵的大臣也不能私下议论公孙郝,这是让外臣不得干涉大臣的事;公孙郝那样显贵的大臣也不能私下议论甘茂,这就是大臣不得干涉近臣的事,贵贱不互相干涉,各司其职,像辐条集子车轴一样共同事奉自己的大王,那么群臣贤能与无能,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大王第一个圣明之处。公孙郝曾积极联合齐、韩两国,大王并没有因此加以奖赏,那么做大臣的也就不敢为了别的诸侯而忽视了本国的利益。齐、韩两国曾想通过公孙郝来利用秦国,秦王没有答应,那么诸侯就不敢再通过群臣为自己谋取利益了。内外无法相互勾结,那么诸侯的内情真伪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大王第二个圣明的地方。公孙郝、樗里疾请求不要攻打韩国,韩国军队的行列因没有遭到攻打而解散,这和打败了韩国的效果是一样的。甘茂联合楚、赵两国攻打魏国,却反过来恭敬魏国,这是同我们韩国结怨,甘茂要攻打宜阳,大王还是衡量了攻伐与讲和的利害得失。群臣的智慧同大王的圣明相比相差甚远,所以我愿意让公仲用自己的国家来事奉大王,而不要从左右的人那里求得谋略。”韩珉相齐
[原文]
韩珉相齐1,令吏逐公畴竖2,大怒于周之留成阳君3。谓韩珉曰:“公以二人者为贤人也,所入之国,因用之乎?则不如其处小国4。何也?成阳君为秦去韩,公畴竖,楚王善之。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为公患。且明公之不善于天下。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于齐者,且收之,以临齐而市公。”
[注释]
1韩珉相齐:据《赵策四》:“秦王纳韩珉于齐”,此章为赧王二十七年事。2公畴竖:姓公畴,名竖,一名作坚。韩人。3成阳君:韩臣。4小国:指周室,战国时周名为天子之朝,实则如一小国。
[译文]
韩珉在齐国做相国的时候,要派官吏驱逐公畴竖,并且憎恨成阳君滞留在周地。有人对韩珉说:“连您都认为这两个人是贤人,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难道会不被重用吗?我看还不如让成阳君住在周地。为什么呢?因为成阳君为秦国才离开韩国,公畴竖又和楚王很友善。现在如果您为此想驱逐他们,这两个人一定会到秦楚去,将来必然成为您心腹之患。再说这也让别人觉得您和天下强国态度不友好。天下那些和您不友好的诸侯,和那些想对齐国有所求的人,将收留他们,如果兵临齐国,齐王就会叛卖您。”
或谓山阳君
[原文]
或谓山阳君1曰:“秦封君以山阳,齐封君以莒。齐、秦非重韩则贤君之行也。今楚攻齐取莒2,上及不交齐,次弗纳于君,是棘3齐、秦之威而轻韩也。”山阳君因使之楚。
[注释]
1山阳君:韩臣。阳君当在赧王四十二年。2莒:在今山东吕县。3棘:通急。
[译文]
有人对山阳君说:“秦国把山阳封赐给您,齐国把莒地封赐给您。齐、秦如果不是因为看重韩国,那就是因为推崇您的品行。现在楚国攻打齐国夺取莒地,往上说再不能和齐国结交,往下说莒地再不能接纳您,楚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因为齐秦的威胁,也表明对韩国的轻视。”山阳君于是派他到楚国去。
赵魏攻华阳
[原文]
赵魏攻华阳1,韩谒急于秦2。冠盖相望3,秦不救韩。相国谓田苓曰4:“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田苓见穰侯,穰侯曰:“韩急乎?何故使公来?”田苓对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为公之主使乎5?冠盖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彼韩急则将变矣。”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注释]
1赵魏攻华阳:此章系周赧王四十二年事。2谒急:告急。3冠盖相望:冠,使者的帽子。盖,使者所乘车之上盖,即车伞。句意谓告急的使臣络绎不绝。4田苓:韩国人。5公:代指国家。
[译文]
赵、魏联合攻打华阳,韩国向秦国告急。使者往来不绝,秦国竟然没有派兵相助。韩相国对田苓说:“事情很危急了,时间紧迫,希望您辛苦一天,到秦国跑一趟。”田苓拜见秦穰侯,穰侯说:“韩国现在很危急吗?为什么派您来?”田苓回答说:“不危急。”穰侯生气地说:“那么您为什么来当韩国的使臣呢?韩国的使者接连不断,诉说你们情势危急。可是您却说不急,这是什么原因呢?”田苓说:“韩国如果真的危急就将背叛秦国了。”穰侯说:“您不用见我们大王了,请让我立即派兵救援韩国。”八天之内,秦军在华阳城下彻底打败了赵魏联军。
秦招楚而伐齐
[原文]
秦招楚而伐齐1,冷向谓陈轸曰:“秦王必外向2。楚之齐者知西不合于秦,必且务以楚合于齐。齐楚合,燕、赵不敢不听。齐以四国敌秦,是齐不穷也3。”向曰:“秦王诚必欲伐齐乎?不如先收于楚之齐者,楚之齐者先务以楚合于齐,则楚必即秦矣。以强秦而有晋、楚4,则燕赵不敢不听,是齐孤矣。向请为公说秦王。”
[注释]
1秦招楚:此章为周赧王二年事,疑为张仪劝楚绝齐时的事。2外向:弃盟国。3不穷:不屈从。4晋:衍文。
[译文]
秦国挟持楚国来讨伐齐国,冷向对陈轸说:“将来秦王一定会联合其它国家,抛弃楚国。那些亲善齐国的楚国人知道不可能和西边的秦国联合起来,肯定将竭尽所能去促使楚国和齐国联合。只要齐楚联合,燕赵不敢不听命令。齐国联合四国的力量抵抗秦国,这样齐国就不会屈从了。”冷向又说:“秦王真的一定会讨伐齐国吗?那不如先收服亲齐的楚人,这样亲齐的楚人虽然原先竭力让楚国同齐国联合,只要他们改变主意,楚国必定站到秦国这边来了。强大的秦国再加上楚国的支持,燕赵二国就不敢不听从命令,这样齐国就孤立了。请允许我去替您游说秦王。”
韩氏逐向晋于周
[原文]
韩氏逐向晋于周1。周成恢2为之谓魏王曰:“周必宽3而反之,王何不为之先言,是王有向晋于周也。”魏王曰:“诺。”成恢因为谓韩王曰:“逐向晋者韩也,而还之者魏也,岂如道韩反之哉!是魏有向晋于周,而韩王失之者。”韩王曰:“善。”亦因请复之。
[注释]
1逐向晋于周:驱逐向晋回周国。2周成恢:成恢,周人。“周”下脱“使”字。3宽:宽宥。
[译文]
韩国驱逐向晋去周国,成恢替向晋对魏王说:“周国一定会宽恕向晋,并把他送回韩国。大王为什么不赶在周国之前提出把向晋送回韩国呢?这样,大王一句好话就能得到向晋这样的心腹在周国为己所用。”魏王说:“好。”成恢又为此事对韩王说:“是韩国驱逐了向晋,而想使向晋返回来的是魏国,这样做还不如由韩国提出把向晋招回呢?否则,魏国能让向晋在周国为它效力,而韩国却坐失良机。”韩王说:“对啊。”于是就恢复向晋在韩国的地位。
张登请费绁
[原文]
张登1请2费绁3曰:“请令公子年4谓韩王曰:‘费绁,西周雠之,东周宝之。此其家万金,王何不召之,以为三川守。是绁以三川与西周戒5也,必尽其家以事王。西周恶之,必效先王之器以止王。’韩王必为之。西周闻之,必解子之恶,以止子之事。”
[注释]
1张登:中山人。2请:应作谓。8费绁:姓费,绁(xiè),韩人。4公子年:韩公子名年,一作牟。5是绁以三川与西周戒:意谓三川近西周,西周既然仇恨费绁,费绁必然常有戒备之心。
[译文]
张登对费绁说:“请让公子年去对韩王说:‘费绁,西周仇恨他,东周尊重他。然而他家有万金之富,大王何不召见他,并让他做三川郡守。这样费绁就会严守三川,警戒西周,也必定把他的家产全部事奉大王。西周听到后会厌恨这事,为制止大王的任用也必定会献出先王的宝器。’我认为韩王肯定会这样干。再说西周只要听到任命的消息,必定解除对您的处罚,以此阻止您的行动。”
安邑之御史死
[原文]
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1。输人为之谓安邑令曰2:“公孙綦为人请御史于王,王曰:‘彼固有次乎,吾难败其法。’”因遽置之。
[注释]
1次:此指副职。2输人:输里人。输,里名。
[译文]
安邑的御史死了,他的副手非常担心自己不能被提拔。输里人便替他对安邑令说:“公孙綦让人向大王请求做御史,大王说:‘那里本来就有副职,我不能破坏他们的规定。’”于是副手很快被提升为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