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魏策一(1)
第63章魏策一(1)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原文]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1。任章曰2:“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3。君予之地,知伯必4。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5?”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狼于赵,赵弗予,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于内,知氏遂亡。[注释]
1魏桓子:晋国大夫,名驹,同晋大夫赵襄子、韩康子共灭智伯后,三家分晋,成为魏国的最高统治者。2任章:魏桓子的相国。3重:犹言多。厌:满足。4:同“骄”,骄傲,放纵。5质:椹(shēn甚)质。古代杀人所用的椹垫。此言知伯为刀斧,而自己国家为椹质。
[译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知伯无故要土地,所以我不给。”任章说:“他无故前来要土地,邻国一定恐慌;胃口太大就无法满足,诸侯们一定都害怕。如果您把土地给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起来。一旦他骄横就会轻视敌人,这样邻国一恐惧就会相互亲近。依靠相互亲善的军队,去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知伯的寿命不久了!《周书》上说:‘想要彻底败坏它,就一定要先帮他一把;想要彻底夺取它,一定先要给它一点。’所以您何不把土地给他,让知伯骄纵起来。您怎么能丢掉和天下诸侯共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们成为知伯砍肉的垫板呢?”魏桓子说:“好吧。”于是就给知伯一座有万户人家的县邑。知伯十分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皋狼等地,赵国不给,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背叛了知伯,赵国在城内接应,知伯灭亡了。
韩赵相难
[原文]
韩赵相难1。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师以伐赵2。”魏文侯曰3:“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已也4,皆朝魏5。
[注释]
1相难:彼此产生仇怨。2得师:得到军队,此指借军队。3魏文侯:名斯,魏国的建立者。4已:完毕,此指事情结束以后。5皆朝魏:都来朝见魏国。
[译文]
韩、赵两国彼此之间产生了仇怨。韩国向魏国去借兵,说:“我希望能够借些军队来讨伐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与韩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两个国家都没有借到军队,都生气地回国了。这件事过去后,两国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间替自己讲和,都来朝见魏国。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原文]
乐羊1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2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注释]
1乐羊:魏国的将军。2睹师赞:魏国的臣子。
[译文]
乐羊担任魏国的将军前去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这个时候还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大王将乐羊的儿子煮了并做成肉羹呈送给他。乐羊坐在军帐中将肉羹喝了,喝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大臣睹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竟然把自己儿子的肉都给吃了。”大臣睹师赞回答:“他连自己儿子的肉都能吃,还能有谁的肉吃不下啊!”乐羊已经攻取了中山国,魏文侯一面嘉奖他的战功,一面又对他的忠心心存芥蒂。
西门豹为邺令
[原文]
西门豹为邺令1,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2,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3,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4。
[注释]
1西门豹:西门为复姓,名豹,魏文侯时邺令。2先受坐:指年老的人在众人之前先坐,故言“先受坐之士”。3师事之:用对待师长的礼节来对待他们。4幽莠(you有):深色的狗尾草。武夫:亦作碔砆,似玉的美石。
[译文]
西门豹被任命担任邺令,他向魏文侯辞谢。魏文侯说:“您去吧,一定能使您成功、成名。”西门豹说:“冒昧地问一下,成就功名也有方法吗?”魏文侯说:“有方法。尊敬那些乡邑里的年老的人,您前去拜访那些贤良之士,并以礼相待,对待读书人,就聘请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做他们的老师,再找一些喜欢掩盖别人优点而喜欢张扬别人缺点的人,来实际考察他们。事物总是似是而非,良莠不齐的狗尾草幼苗像禾苗,骊色的牛因有黄色而像虎,白骨往往被疑作象牙,碔砆与美玉相类似,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
文侯与虞人期猎
[原文]
文侯与虞人期猎1。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1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
[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时间一起打猎。到了约定这天,他喝酒兴趣很高,天上下着雨。文侯起身打算出去,身边的人说:“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打算去哪呢?”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定了打猎,虽然酒喝得高兴,怎能不如约呢?”于是动身前往,亲自告诉他因雨停止打猎的事。魏国于是逐渐强大起来。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原文]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1。文侯曰:“钟声不比乎2?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3,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注释]
1田子方:名无择,学于子贡,为魏文侯师。称乐:举乐,张乐。2比:和谐,协调。3审:了解。
[译文]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席间还听着音乐。魏文侯说:“钟声不协调了吧?左面的声音高。”田子方笑了起来。魏文侯说:“为什么发笑?”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贤明就只关心国家政事,不贤明就偏爱音律。如今您对音乐如此了解,我担心您在政事方面一无所知啊。”魏文侯说:“好,遵从您的教诲。”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1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注释]
1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