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秦策二(1)
第12章秦策二(1)
薛公为魏谓魏冉[原文]
薛公为魏谓魏冉曰1:“文闻秦王欲以吕礼收齐2,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3,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仇君必深4。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5。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强6,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齐予晋弊邑,而不能支秦7,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齐以为功,操8晋以为重也。破齐定封9,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10矣。”
[注释]
1薛公:即田文,号孟尝君。魏冉:秦国大臣,原是楚国人,秦昭王母舅。2吕礼:秦国将领。3并相;指同时兼任齐、秦两国的相国。4仇:仇视。5弊邑:此指田文所受封的薛邑。6晋;即三晋,可兼指三国,也可任指一国或二国,一般说晋国,常特指魏国,此处即指魏国。7支:犹拒,抗拒。8操:把持。为重;犹言抬高自己的身价、地位。9定封: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封邑。复用:再次被秦国任用。10大穷:非常困窘,十分为难。
[译文]
薛公田文替魏国对秦相国魏冉说:“我听说秦王打算让吕礼去与齐国交好,以此为手段来救助天下,您必定会被轻视的。齐、秦两国互相结盟共同去对付三晋,吕礼必定会兼任齐、秦两国的相国,这就等于您与齐国交好,反而提高了吕礼的地位。齐国一旦摆脱了各国的军事威胁,反过来一定会深深地仇视您。您不如劝说秦王让薛地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假如齐国败了,我愿意把所获得的土地让您。齐国惨败,相对的晋国却强大起来,秦王惧怕魏国的势力,一定会重用您去与魏国交好。齐国割让薛邑给魏国,却不能抗拒秦国的势力,魏国一定会借重您的力量来与秦国交好。这样,您打败了齐国,建立了丰功伟绩,又凭借魏国的势力提高了您的地位。由此,您打败了齐国,巩固并扩大了自己的封邑,秦国和魏国都会很看重您;如果齐国不遭受打击,吕礼会再次被重用,那您的处境一定会很窘迫了。”
秦客卿造谓穰侯
[原文]
秦客卿造1谓穰侯2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3,率以朝天子,天下必听,五伯4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5,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
“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
“令6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7天下之力,伐雠国8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若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雠君必深矣。
“挟君之雠以诛9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已。君悉燕兵而疾攻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10,为万乘,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
[注释]
1客卿造:名叫造的客卿。2穰侯:即魏冉。3长小国:领导小国。4五伯:指春秋五霸。伯,指年长的,大的,引申为强大的。5邻恤:被邻国所觊觎。6令:如果,假设。7因:凭借。8雠国:敌国。9诛:在此指讨伐。10河南:黄河以南。河,特指黄河。
[译文]
秦国客卿造对秦相国穰侯魏冉说:“自从秦王把陶邑封给您,借助您的力量治理秦国已经好几年了。如果你能攻下齐国之事成功的话,您的封地陶邑成为万乘大国就指日可待了,如此一来,您可以成为小国的领袖,诸侯无不俯首听命,这可以同春秋五霸相媲美啊!假如拿不下齐国,邻国必然对陶邑虎视耽耽,从此可谓是永无宁日。所以攻打齐国之事,这对陶邑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您如想对齐国用兵成功,为什么不派人去燕国对燕相国公孙操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也不能错过。虞舜虽然贤德,如果不遇到尧,他们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然贤德,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在天下称王称霸。所以虞舜、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贤德的人,如果不是遇到时机,也不可能成为天下之王。
“现在诸侯打算攻打齐国,这是您的大好时机啊。凭借诸侯之力,讨伐敌对的齐国,这样既可以报燕惠王之前所受的耻辱,又可完成燕昭王的未尽的功业,也能铲除万世的祸害,这是燕国的长远利益,也是您树立个人的好声誉的大好时机。《尚书》上说:做好事要越多越好,除祸害要越彻底越好。吴国没有彻底灭了越国,越国反而最终灭了吴国;齐国没有彻底灭了燕国,燕国反而掌控了齐国。齐国被燕国掌控,吴国被越国所灭,这都是因为没有彻底铲除祸根的缘故。如果您不在这个时候成就您的威名,铲除您的心腹大患,那么一旦秦国发生突变,而与齐国联手,齐、赵两国又结成联盟,他们就会更加仇恨您了。
“如果让秦、齐联手一起来讨伐燕国,到那时,您就后悔莫及了。如果您发动燕国所有的兵力去攻打齐国,诸侯一定像报父子之仇那样,纷纷来响应您。如果真能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的土地作为您的封地,您将成为万乘大国,身居中原,四通八达,南面与陶邑毗邻,永无后顾之忧。希望您一心一意攻打齐国,不要有别的顾虑。”
为魏谓魏冉
[原文]
为魏谓魏冉曰1:“公闻东方2之语乎?”曰:“弗闻也。”曰:“辛、张仪、毋泽说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战3,载主4契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若有败之者,臣请契领5。然而臣有患也6。夫楚王之以其臣请契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7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今公东而因言于楚,是令张仪之言为禹,而务败公之事也8。公不如反公国,德楚9而观薛公之为公也。观三国之所求于秦而不能得者,请以号三国以自信也10。观张仪与泽之所不能得于薛公者也,而公请之以自重也。”
[注释]
1魏:魏国。2东方:指山东。3臣战:指我们与楚国作战。4载主:用车载着木主,作战时用以祷告。5契领,持颈而诛。6臣有患:即我忧虑秦、楚联合。7事:征伐。8败公之事:败坏您联合楚国的事。9德楚:施恩惠于楚国。10号三国以自信:号召三国取得他们的信任。
[译文]
有人替魏国对魏冉说:“您听说山东各地的诸侯国是怎么说的吗?”魏冉说:“我没有听说。”此人说:“辛、张仪、毋泽分别去游说过魏王、薛公和公叔,张仪他们说:‘如果我们和楚国展开激战,用车载着祷告用的木主,拿国家来缔结条约,并与大王联手,这样一定不会有后患之忧了。假如吃了败仗,请允许我们提着脑袋来见您。但是我们还是为秦楚联合这件事二感到忧心忡忡啊。楚王把他国家的大权都交给魏冉来管理,而魏冉却想来征伐我们韩、魏、齐三国,这才是我们最忧虑的事情。’现在您打算到与东边的楚国讲和,这使得张仪的预言变得如大禹一样未卜先知,并且让三国败坏了您与楚国结盟的计谋。我认为,您不如返回您的秦国,这样即可以使楚国感激您的恩德,又可以观察薛公田文对您是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然后再观察韩、魏、齐三国对秦王有什么要求,现在却没有得到满足,请用这种方法集结三国,并争取得到他们的信任。最后你再观察张仪他们对薛公有什么要求,现在却没有得到满足,而您心中有数,再去为他们争取这些要求,这样您自己才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谓魏冉曰和不成
[原文]
谓魏冉曰:“和1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2。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3,则疾到。”
[注释]
1和:议和。2将:率领出兵,动词。3毋多:不要考虑那么多,指致力于求和。
[译文]
有人对魏冉说:“如果您主张与赵国讲和,一旦失败,那必定会引起战争。如果派兵出战的话,白起又将会被重新启用,率兵出战。如果秦国胜了赵国,由于您之前是主张讲和,那形势必然会对您不利;如果秦国败给了赵国,秦国就必须对赵国惟命是从。如果到那时您再答应讲和的话,您就将会被人看不起。您现在还是不要顾虑太多,专心的办好讲和这件事,这样一来,赵国很快就会归服于秦国的。”
谓穰侯
[原文]
谓穰侯曰:“为君虑封。若于除宋罪,重齐怒;须残伐乱宋,德强齐,定身封。此亦百世之时也已!”
[译文]
有人对穰侯说:“我此时正在担忧您定封的事。假如我们赦免宋王的罪过,就会激起齐国的愤怒;如果我们消灭混乱不堪的宋国,就会使强大的齐国对我们心存感激,并能让自己的封号得以确立。这也是百世难遇的良机啊!”
谓魏冉曰楚破秦
[原文]
谓魏冉1曰:“楚破秦,不能与齐县衡2矣。秦三世积节3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与。齐秦交争,韩魏东听,则秦伐矣。齐有东国之地,方千里。楚苞九夷,又方千里,南有符离4之塞,北有甘鱼5之口。权县宋卫,宋卫乃当阿、甄6耳。利有千里者二,富擅越隶,秦乌能与齐县衡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兵休复起,足以伤秦,不必待齐。”
[注释]
1谓魏冉:周赧王十二年,齐、韩、魏三国伐楚,怀王使太子横质子秦,因令人说魏冉。2不能与齐县衡:上脱秦字。县通悬。衡,衡器。县衡,称量轻重,有较量的意思。3积节:节,符节。指多次交战。4符离:在今安徽宿县。5甘鱼:即甘鱼陂,在今湖北天门西北。6阿、甄:齐地。
[译文]
有人对魏冉说:“如果楚国打败秦国,秦国就没有实力与齐国相抗衡了。秦国三代大王都与韩、魏两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现在齐国却恰好把好处给了韩、魏。一旦齐、秦交战,韩、魏必然听取东边的齐国的调遣,那么秦国将会遭到讨伐。齐国在东方有千里见方的土地。楚国拥有九夷,也有千里见方的土地,更何况南边还有符离要塞,北边有甘鱼陂口。若是权衡一下宋、卫的力量,宋、卫两国只不过相当于齐国的阿鄄二地罢了。如果齐国拥有了楚国的土地,这就相当于有了两个一千里,如果再独吞楚国越地的徒隶,秦国根本不能与齐、韩、魏相抗衡。当齐军肢解肥沃的方城土地用来接近韩国,韩、魏的兵力不用再出兵,就可以大挫秦国的元气,用不着等齐国亲自动手。”
五国罢成睪
[原文]
五国罢成睪1,秦王欲为成阳君求相韩、魏2,韩、魏弗听。秦太后为魏冉谓秦王曰3:“成阳君以王之故,穷而居于齐,今王见其达而收之4,亦能翕其心乎5?”王曰:“未也。”太后曰:“穷而不收,达而报之,恐不为王用;且收成阳君,失韩、魏之遭也6。”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