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楚策一(1)
第36章楚策一(1)
齐、楚构难
[原文]
齐、楚构难1,宋请中立。齐急宋2,宋许之。子象为楚谓宋王曰3:“楚以缓失宋4,将法齐之急也。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而令两万乘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注释]
1构难(nàn南去):结下怨仇。2急:逼迫。3子象:楚人。4缓:宽松,宽厚。
[译文]
齐、楚两国之间结下了怨仇,宋国请求中立。齐国逼迫宋国与自己交好,宋国迫于淫威,不得不答应。子象考虑到楚国的利益,对宋王说:“楚国因为宽厚从而失去了宋国的支持,因此准备效法齐国逼迫宋国。齐国因为用卑鄙的手段得到了宋国,今后肯定经常采用这种手段对待宋国了。再说这个时候跟随齐国攻打楚国,未必会对宋国有利。假若齐国战胜楚国,势必危害宋国的利益;假若败了,这是用弱小的宋国去对抗强大的楚国。如果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经常用胁迫的手段求得它们所要得到的,国家一定危险了。”
五国约以伐齐
[原文]
五国1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2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3也;恶难,可惧也。我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4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5,亲王之所见也6。王苟无以五国之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墙7于齐。”齐之反赵魏8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9?”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10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1五国:韩、赵、魏、燕、秦。2以:同已。3营:诱惑。4大公事:楚臣。5马陵之难:魏惠王三十年,齐破魏马陵。6亲王之所见也:应作,“王之所亲见也。”7墙:阻止,用作动词。8反赵魏:使赵魏返。指齐战胜赵魏于观津。9北方:指北方各诸侯国。昭奚恤:楚国相国。10无敢:不敢。长百兽:为百兽之长。长:用如动词,做首领。逆:违背,违抗。
[译文]
韩、赵、魏、燕、秦五国相互之间结盟打算讨伐齐国。楚将昭阳对楚王说:“五国攻破齐国之后,秦军必然从南边来侵犯楚国。”楚王说:“既然这样,那怎么办好呢?”昭阳回答说:“韩国是五国的唇亡齿寒的盟邦,既贪图蝇头小利又不敢打仗。贪图小利,可以用土地引诱它;不敢打仗,可以用战争恐吓它。我们用好处贿赂韩国,他们的心一定被引诱过来。我们再用全部军队逼近韩国,他们内心必然害怕我们。一旦他们害怕我们的军队攻打他们,却又被我们的土地所引诱,五国的战事一定不会成功。我们阻断五国的盟约之后,即使不把土地给韩国,也没什么关系。”楚王说:“好吧。”于是派大公事出使韩国,大公事见到韩公仲说:“牛阑的战争,马陵的战事,都是韩王亲眼所见。如果韩王不依附五国的军队,我们就献出五座相邻的城邑给你们,而且我们还打算发动楚国全部军队,去阻止齐国的挑衅。”当齐军在观津战胜赵、魏联军之后,楚国果真没把土地给韩国,从此之后,五国的征战陷入困境。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畏惧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大臣们都默不作声。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吃,逮住了一只狐狸。狐狸说:‘您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让我做百兽的首领,现在您想吃我,这是违抗天帝的命令。您如果觉得我欺骗了您,我请求您答应我走在前面,您跟随在我的后面,看各种野兽见到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各种野兽看见他们都逃走了。老虎不明白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走的,却认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披甲的士兵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就像各种野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原文]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1,王召江乙而问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后2。此谓虑贤也3。”
[注释]
1彭城君:楚人。2不敢言其后:即不敢在他们议论之后再说什么。其实江乙还是有话要说,只是装得谦虚不说而已。3此谓虑贤也:这就叫做不使大王怀疑贤者的言论。
[译文]
昭奚恤和彭城君在楚王面前讨论国家大事,楚王召来江乙问昭奚恤和彭城君的议论的结果怎么样。江乙说:“两个人的言论都很有道理,我不敢在他们议论之后再说什么。这就叫做不使大王怀疑贤者的言论。”
邯郸之难
[原文]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1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2,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3,楚取睢、濊之间。
[注释]
1两弊:指两败俱伤。2亡形:形势危亡。3拔:攻下。
[译文]
赵国的都城邯郸被魏军的围困,楚令尹昭奚恤对楚王说:“大王为什么不救援赵国,反而出兵去帮助魏国;您这样做了,魏国的实力将会更加强大,肯定会让赵国多割让土地。但赵国是不可能答应魏国的要求的,肯定会坚守自己的国土,这样一来,一个是强攻,一个是死守。赵、魏两国便会两败俱伤。”景舍说:“你说的情况不对呀,昭奚恤是不了解事情的真相。魏国想要攻打赵国,却又担心楚国会从后面偷袭。如果我们不救援赵国的话,赵国便会面临亡国的危险,而魏国却没有楚国攻打魏国的后顾之忧,这就相当于是楚、魏两国在共同讨伐赵国,赵国需要割让的土地必然会更多了。为什么说赵、魏将会‘两败俱伤’?再说魏国又不用损伤太多的兵力,就可以从赵国获得更多的土地,赵国面临危亡之势,又因为楚国没有对自己施以援助,肯定会去和魏国联合,一起去攻打楚国。因此,大王为什么不少量地出兵,但仍去救援赵国,赵国凭借楚国的援助,必然会和魏国对抗到底,而魏国对赵国力量的增强也将感到恼怒,又意识到楚国的救助实际上是不值得害怕的,便必定不会放松对赵国的攻击。赵、魏两国互相削弱了彼此的国力,齐、秦两国便可以趁着楚国帮助赵国,赵、魏两国互相攻战的时机去攻打魏国,那样的话,魏国必将会被打败。”于是楚王便派景舍带兵前去救援赵国。最终,赵国的国都邯郸被攻下了,楚国最终也得到了魏国的睢、濊两水之间的土地。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原文]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为梁山阳君请封于楚1。楚王曰:“诺。”昭奚恤曰:“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2。”江乙因得山阳君与之共恶昭奚恤。
[注释]
1欲恶昭奚恤于楚王:想要使楚宣王讨厌昭奚恤。2不当封:不应该加封。
[译文]
江乙想在使楚宣王讨厌昭奚恤,可是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够,于是就替魏国山阳君向楚宣王请求封赏。楚宣王说:“好。”昭奚恤说:“山阳君对楚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不应当加封。”江乙由此取得山阳君的好感,跟他共同讨厌昭奚恤。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原文]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听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间,臣大惧。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为人也近苦矣1。夫苟不难为之外,岂忘为之内乎2?臣之得罪无日矣。”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注释]
1苦:恶。2夫苟不难为之外:即夫苟外为之不难的倒装。其意为假如一个外国人这样做感到不难。岂忘为之内:即岂内忘为之的倒装。其意为难道国内别有用心的人会忘记这样干吗?
[译文]
魏国人在楚宣王面前说昭奚恤的坏话,楚宣王把这件事告诉了昭奚恤。昭奚恤说:“我从早到晚尽心尽力的替大王办事,誓死听从大王的命令,而一个魏国人却能挑拨我们君臣的关系,我很害怕。但是我不是害怕这个魏国人!我害怕的是他把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泄露出去,这让诸侯又听信那些离间之辞,这样的人为人实在太可恶了。如果一个外国人这样做都很容易,难道国内别有用心的人不会这样做吗?我获罪也指日可待了。”楚宣王说:“我明白这些事情,您还担心什么呢?”
江乙恶昭奚恤1
[原文]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2。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注释]
1江乙:又名江一、江尹。2有执:忠于职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