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二)
自董卓叛乱以来,黄巾军便不再是首要的祸害,朝廷被其一人统治,汉室朝廷四世三公的袁绍举大旗,共讨董卓,匡扶汉室,有十八路诸侯响应,其中马腾也在其中,还有袁术、曹操,冀州刺史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北平太守公孙瓒、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等。
曹操,子孟德,其氏族有些资产,是袁绍的发小,小名阿满,胸怀大志,其谋略过人。
袁绍得曹操矫诏(不是天子亲手写的诏书),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
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曹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马腾写书差人来,要马超立即到他那边,作为长子,参加讨伐董卓这种大事一定要有排面,其中还叫去了马超的弟弟马岱。
无可奈何,只能祈祷两人平安,连夜赶回去马腾那。
呼延震和马云騄用了九个月,来到了一个名为常山(现石家庄一带)的地方,真定县,上山时,笼罩着浓雾,走在浓雾的山林里,也能感受到“日出林霏开”的意境。
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体寒的呼延震被冻的直哆嗦,马云騄连忙脱下外衣想披在呼延震身上,可他却不愿意,三个月内已经长高了不少,已是七尺男儿(按现代尺寸大概175cm),嗓子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稚嫩。
“姐姐,我不冷,多谢。”呼延震连忙推脱。
现在已经是十月初,却没有半点深秋的寒凉,寒风凛冽,北风呼啸,体寒的呼延震一直哆嗦,根本扛不住这寒风。
马云騄还是执意要把衣服披在他身上,抓起呼延震的双手哈了一口热气,“阿震,你是不是嫌弃姐姐了?”眨了眨那水汪的眼睛。
呼延震哪里敢怎么想,况且马云騄长的如此可人,对他那是嘘寒问暖,连忙解释到:“没有,姐姐不冷吗?”
马云騄会心一笑,拍了拍呼延震肩膀示意进行赶路。
呼延震原地愣了一阵,只觉得姐姐很是温柔,说话都那么柔情似水,还是有些不习惯呢,但呼延震的性情也是被磨化了不少,很少对别人舞刀弄枪,变得更加沉稳了些。
行走了山路里,比较崎岖的地方是很难走的,但这里景色宜人,傍晚还有美丽的星空陪伴着他们,奇花异果更是数不胜数。
天已经黑了,夜幕降临,半夜森林里常有猛兽出没,安全很难保证,两人来到了一户人家,长长的篱笆圈着一块地方,里面隐隐约约见闪烁的到灯火。
走近一看,虽然院子简陋,但里面摆满了座椅,锅碗瓢盆样样齐全,而且很是热闹,大概有好几百号人,村民们都在这破旧的院子里吃喝玩乐,像是在庆祝什么事情。
两人人进去准备找个人问问情况,门口有个人拦住了他们,只见这人身长八尺,(大概1.88)气宇轩昂,相貌堂堂,身穿白色锦袍,一圈银白色的头巾绑在额头上,额头处还画有一朵红色的花,与呼延震额头上的火花相似。
两人被拦住时都有不同的反应,呼延震被这人额头上的火花给吸引到了,而马云騄则是犯了花痴,眼球被这男人迷的神魂颠倒。
“请问,你们是哪里人?”男人问道。
呼延震刚想回答,却被马云騄抢先说到:“公子,我们从西凉赶来,特地来此处观景。”,眼里竟是春意的望着这个男人。
男人很好说话,手指着山头里,“夜深了,除了天象好像没什么可看的,你们要是没地方落脚,可到鄙人寒舍落脚。”
见两人正在犹豫,他双手行礼,“鄙人名赵云,赵子龙,喜爱结交朋友,敢问二人何名?”
两人先后回答道,
“呼延、单名震,又称呼延冰心。 ”
“我叫马云騄。”说完还向赵云挑了挑眉。
赵云摆了个请的手式,随后三人便进去了。
呼延震觉得有些唐突,担心赵云不怀好意,人不可貌相,所以还是要提防一下。
里面人很多,大家手举酒杯,载歌载舞围着一团篝火,院子里,环望四周,明媚的月光天空从洒下来,桌子上也洒满了月光。
其中,桌上摆着一张微黄的素绢,旁边放着一枚端砚,笔筒里插着几支毛笔,素绢上写真几个端端正正的字,十分气派。
“文韬武略兼备,方可破敌如破竹。”呼延震给念出来了。
赵云听见便走了过来,手指着桌上的素绢笑道:“呼延贤弟,怎么样,这字可还行。”虽没表现出得意,但还是可以听出几分骄傲。
呼延震内心很是佩服,这字刚劲有力,柔和中带着豪气,书法了得,认可的点点头,“令兄书法了得,佩服佩服。”
赵云双手拿起素绢,一边解释到:“贤弟误会了,这不是我写的。”
“那这字是谁写的?”
“这是我师傅的作品。”
“你师傅是谁?”
赵云仰天笑道:“常山柒彦。”
呼延震对这个人感到一丝兴趣,想去见见这人,正准备询问赵云师傅的时候。
马云騄跑了过来,一把拉住赵云,“子龙,跟我来。”硬生生把他给拉走了,不一会便消失在人影中,呼延震想找也找不到,只好拿着刚刚的素绢到处打听,随便拿一罐酒喝,这冬天的天气最适合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