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C轮魔咒(6) - 金牌投资人 - 龙在宇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金牌投资人 >

第123章C轮魔咒(6)

第123章c轮魔咒(6)

这时同事打来电话,说他们已在前方加油站等着。几天的自驾游下来,一行人早养成见到加油站就加满油的习惯,因为在茫茫高原,不知道下一个加油站有多远,也不知道加油站里有没有油。尤其今早出发前,当地人特别嘱咐,车入青海后,很快会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那里没有一座加油站,因此一定要提前加满油。加油站排着长队,加油与用餐耽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休整之后,三台车鱼贯而行,跨过沱沱河大桥,进入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海拔在5000米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可可西里有一种独特的苍凉大美。绵延不绝的青色山梁,连接天际的青色草地,无数条河流在草地上蜿蜒交汇。浓密的云团团簇簇,紧贴着高原的青色,把天与地融为一体。

透过车窗,可见一群群野牦牛在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一只金雕冲天而起;几只长尾仓鼠倏忽钻进草丛。沱沱河曲曲弯弯波光粼粼,在可可西里无际的草原上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正因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反而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让可可西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藏羚羊!”手握方向盘的蒋若冰一声尖叫,兴奋雀跃。

顺着手势,方玉斌看清了远处的藏羚羊群。他紧托着望远镜,细细端详着这些雪域精灵。

“太美了!”方玉斌不自觉沉浸在可可西里宁静和谐而又自由的画图中。“玉斌,你真的喜欢苏晋吗?”蒋若冰冷不防问道,将方玉斌拉回到现实中。

放下望远镜,方玉斌说:“你干吗问这个问题?”

蒋若冰说:“听说你们快结婚了。但我觉得,你并不真的喜欢她。”

方玉斌看着蒋若冰:“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蒋若冰说:“你先回答我,我的感觉对不对吧?”

“不对!”方玉斌语气坚定地说。

“难得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蒋若冰口中祝贺,表情却有些失望。隔了一会儿,她又说:“但我总觉得,你和苏晋的性格差异很大。”

方玉斌笑起来:“有差异才能取长补短呀。”

蒋若冰脸上也挤出一丝笑容,说:“苏晋是个好命的女人,终于找到如意郎君。但这世上,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方玉斌没有搭话,只是重新拿起望远镜,眺望远方风景。蒋若冰对自己的好感,他不是毫无察觉。但既然与苏晋已约定终身,就不能再移情别恋。况且,自己对蒋若冰仅仅是一种欣赏,远不到爱情的地步。方玉斌甚至在心中反复告诫自己,蒋若冰是事业上的伙伴,这种合作关系,绝不应该掺杂进情感因素。

最是心寒荒凉寄!蒋若冰此刻的心境,比车窗外的风景更加荒芜。望断天涯,不见君暖馨,只见一片片枯叶冷梧桐。况且冰冷的可可西里,并没有梧桐。

车队顺利穿越可可西里,前方便是昆仑山口。路牌显示,距离格尔木仅有160多公里。越过昆仑山口后,海拔更是一路降低,高原行程正式宣告结束。

蒋若冰脸上却看不出任何兴奋,她的试探性攻击被方玉斌回绝后,一路上寡言少语。方玉斌伸了个懒腰,说:“你开了这么远的路,累了吧?我来开一会儿。”

“好吧。”蒋若冰的确有些累,两人交换了座位。

方玉斌操控着方向盘,聊起工作:“亿家最近发展势头不错,交易规模连上台阶。对于c轮融资,你有什么想法?”

蒋若冰答道:“你说过,c轮融资是大考,我自然希望早点迈过去。另外,vm指数不要超过0.5,这个提醒我也记着。”

方玉斌说:“可我此时的心情,却有些矛盾。”停顿一下,他解释说:“作为a轮、b轮的投资人,我当然希望亿家欣欣向荣,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公司的估值越高越好。但另一面,估值提高太快,也给我出了难题——估值越高,就意味着我在c轮要投入更多资金。星阑资本只是一家小型投资基金,远算不得财大气粗。”

蒋若冰微笑着说:“我只负责把公司业绩做上去,你们投资人上哪儿弄钱,这个可不是我该操心的。”

蒋若冰又说:“听你这口气,c轮还会继续投,不会获利退出?”

方玉斌点头说:“退出梦剧场后,亿家已是星阑资本唯一的战略性项目。赚一点钱就退出,绝非我们的初衷。”

蒋若冰建议道:“打算继续跟进,资金实力又不宽裕的话,不妨考虑跟投。a轮与b轮,星阑都是领投,到了c轮,可以让其他人领投,你们来跟投。”

所谓领投与跟投,是指每一轮融资都有多家投资机构参与,但各家出钱的数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必然有一家投资机构承担绝大部分投资额,其余再分摊剩余部分。出钱多的被称为“领投”,其余被称为“跟投”。在融资相关的所有法律文件里,必须首先写明哪家投资机构是“领投”,哪些是“跟投”,丝毫不可含糊。

方玉斌笑着说:“看来最近你见过了不少投资人,对于投资圈的事门儿清。”

蒋若冰说:“只是我的一点建议,供你参考。”

方玉斌说:“我会认真考虑的。”

过了昆仑山口,路况越来越好,车速也越来越快。方玉斌说:“现在谈领投、跟投,或许还早了点。关键是,亿家本身得拿出亮眼的成绩,只有这样,面对新进入的投资人,我们才有足够的谈判筹码。平台的交易金额,还能再上一层楼吗?”

蒋若冰说:“你也知道,亿家的重心在抵押贷款,尤其是房贷与车贷。车贷这一块,我们几乎做到了极致,短期内很难有大幅提升。房贷呢,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得也还行。不过短期内要让交易规模大幅提升,难度不小。”

蒋若冰继续说:“我也明白,为了c轮融资,交易规模很关键。假若要扩大规模,突破天花板,就只能想办法把房贷业务扩展到其他城市。”

“但这样一来,又与当初的规划背道而驰。”蒋若冰耸了耸肩,“去各地建立分公司,成本会激增,管理难度太大。”

方玉斌问:“你们的车贷业务,不用到处建分公司,一样能做全国各地的业务。为什么做房贷,就要建分公司?”

蒋若冰说:“房子与车子不一样。同一品牌的车辆,根据车龄就能测算出大概价值,不会有太大的地域差别。不管借贷人在海南还是黑龙江,只要把行驶证照片发过来,能贷多少钱,心里大致就有谱了。但房子大不一样,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差着一大截。放贷前如何判定房产价值,需要有人上门鉴定。”

“这是个麻烦事。”方玉斌想了一会儿,说,“没有分公司,房贷业务无法展开,交易规模上不来。但组建分公司,成本又太高。”

蒋若冰说:“只能二选一的话,我还是坚持稳步发展,暂时不要盲目扩张。在快与慢、死与生之间,无疑后者更重要。”

方玉斌点着头,他很佩服蒋若冰的冷静与定力。对许多创业公司来说,这一点恰恰是最稀缺的。但他也未死心,是否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鱼和熊掌,难道真不可兼得?靠着多年打拼练就的商业第六感,方玉斌随口说道:“能否借力打力呢,比如说服务外包,或者找一家代工厂?”

蒋若冰笑了:“你可真够异想天开!咱们做的是金融,又不是传统制造业。找谁代工,谁有能力代工?”

蒋若冰只把外包的想法当成了玩笑,方玉斌却陷入沉思。在他看来,无论金融业还是制造业,都是做生意。但凡是生意,商道一定相通。

思忖了一阵,方玉斌脑海中似乎有些眉目,但又不够清晰。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征求意见:“组建分公司的确冒险,能否借用人家的网络呢?”

蒋若冰依旧摇头:“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拥有全国的营销网络,同时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方玉斌念叨着。

“是呀!”蒋若冰说,“我们的发展重心是房贷,理想中的合作伙伴一定得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十分熟悉。”

“熟悉房地产市场的企业很多嘛。”方玉斌说。

“是挺多,比如那些个地产大鳄。”蒋若冰说,“但人家未必看得上咱们的小本生意,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当蒋若冰说出“地产大鳄”,方玉斌立刻想到了王诚。千城集团可是不折不扣的地产大鳄,假若千城愿意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与亿家分享,岂不是事半功倍!

兴奋之余,方玉斌也在掂量,千城与亿家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双方与其说合作,不如说帮忙,王诚愿意帮这个忙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