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 洋槐之羽 - 君子如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洋槐之羽 >

第70章

第70章

大人们扬过的麦粒,有些还会参杂一点细碎的麦糠和其它的杂物,还需要再扬第二遍,然后才能晒干装袋,最后拉回家里去。

剩下的工作就是扬麦糠了,因为扬麦子麦糠的时候,会有少许的麦粒混在麦糠里没有掉下来,再有呢,就是扬麦子时会有些麦粒被扬的过高,撒在了麦糠堆里。

最后的就是垛麦秸垛了,人们把几个小麦秸垛合成一个大的麦秸垛,麦秸垛可以卖钱,也可以用来喂牛喂驴喂羊,更能生火烧柴。

冬天时人们还会把麦秸铺在被子下取暖过冬,看这小小麦秸可是有大大的用处呢。

轰轰轰,收割机停到地头,倒出色泽光亮的,颗粒饱满的麦子,在铺了布的农用三轮车的车厢里,满满的一车箱麦粒,着实让人欣喜。

王洋开起三轮车回家将麦子倒在之前铺好的布单子的院子里,又急忙的开着车去地里了。

这次是去赵奶奶家的地里收麦子,有收割机在,麦子很快就收完了。

第二天就可以用机器播种豆子、玉米,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前近一个星期人工才能干完的活。

这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进步,着实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省时和便利。

王洋在暗自感慨的同时,似乎看到了小时候,他和奶奶在地里种玉米的画面.......

炎热的天气里,奶奶双手掌锄,一米高左右的小王洋,丢玉米种正好合适。

奶奶用锄头锄了一个三指左右深的小土坑,在当地叫小土窑,然后他及时的准备好玉米粒,等奶奶擡起锄头时,他灵活的小手,将两粒或三粒的玉米放在小土窑里。

玉米粒不能少放,因为玉米种子里有时掺杂了坏的玉米粒,如果只放在土里一粒,就会发生缺苗的情况。

如果放三粒以上,苗就会出的太多,不利于生长,还要剔苗,所以每窑里丢两粒是最理想的。

那为什么有的要放三粒玉米种子呢?那是因为要等出苗后,把多余的苗剔出来,再移到没有长出玉米苗的地方。

就这样种玉米,一块地最少要种个两三天。

从地头边路过的村民们,看到王洋和他奶奶默契配合的种着玉米,都羡慕不已。

因为大人丢玉米粒时要微微的弯下腰来,才能将玉米粒不偏不倚的丢进土窑里,通常一块地种下来,大人们累的腰酸背痛,痛苦不堪。

小王洋的身高刚刚合适,不用弯腰就能将玉米种子准确的丢在土窑里。

每每听到人们艳慕的话语,王洋就感到特别的自豪,特别的开心。

可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种地收割也越来越便利了,可奶奶却不在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件多么令人痛苦和懊恼地事情啊。

这是心底最深的伤痛以及无穷尽的思念.....

清晨,空气中有一丝丝的凉爽,凌晨四点左右就渐渐亮起的天空。

此时,正值酷暑,人们趁毒辣似火的太阳还未爬到空中,便早早起床背起药桶也就是喷雾器,拿上一个用绳索或铁丝绑住的一把铁锁挂在小铝桶、或小铁桶,或者厚一点的塑料桶的一侧,在这些桶的耳把手也就是桶的提手处,再拿上一根又长又结实的麻绳或别的结实的绳子,最后把各种灭草剂放入小桶里,在车把上挂好小桶,骑上自行车往地里骑去。

地里的水井旁早有人排队等候,那井口又大又圆,一个人跳下去都绰绰有余,所以人们到井边打水时,无不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滑了脚,掉进井里。

人们把带来的又长又结实的绳子系在小桶的提手上,多系几下,预防绳结开了,桶会掉入井底。

王洋放下背上的喷雾器,走到井边,想起奶奶教他的方法,先用脚把土块朝湿漉漉的井口两边推去,然后一脚轻轻落地,左右挪动,等踩实后,另一

只脚再慢慢放在井边的另一侧,同那只脚一样的动作,确认两脚都抓牢地面后,再把水桶上系的绳子的另一头在手上打个结实的结,预防手滑会不小心将绳子抓空,以防绳子和小桶一块掉落在深深的井里。

只见他将小桶用绳子一点一点的往井底的水面上送,直到小桶够到水面以后,再利用绳子掌控小桶的方向。

这时需要将小桶的桶身放倒在井底的水面上,让桶口贴着水面。

由于小桶的一侧绑着铁锁,铁锁的重量会坠着桶口下沉,水自然就会流进小桶里,约莫有八九分满时,就要立刻左右两手交替着拉扯绳子,将绳子一圈一圈的缠绕到手上,直到将水桶提出井口。

为什么不把小桶里打满水泥王洋以前也问过奶奶这样的问题。

奶奶说桶里的水太满了,从井中提上来时,小桶碰到井壁会被振动的洒出来一些,提到地面上,水会因为晃动不止,又会溢出一些,再将它倒入药桶时,由于小桶里的水太满,又不免从桶口边沿漏出去一些,这满满的一小桶水倒入药桶的也就只有□□成,所以何必费那么多力气打满,只需一次打□□成满即可,这样即省力又不浪费水,这不是挺好的吗。

从此以后,每当王洋到井边打水,都会想起奶奶教他的方法,果然省力、节水、又省时间。

王洋已经装好了半喷雾器的水,然后倒入一定比例的灭草剂,用树枝在喷雾器里搅拌均匀,再把喷雾器装满水,然后再用树枝搅拌,最后拧好喷雾器的盖子,提起来,背在身上,推起自行车,向自己家的地里走去。

玉米葱绿的叶子已没过了膝盖,地上的小草早已密密麻麻的到脚踝的高度。

喷雾器的喷头贴着地面,躲开玉米棵,一路前行。

他脑中又浮现了一些过去的画面......

玉米地里杂草丛生,奶奶用锄头在前面锄草,王洋则在距奶奶一米多远的地方拾草。

为什么两个人要离那么远呢

那是因为锄头的木把很长,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身后人的脑袋。

那时没有除草剂,只能人工割草,一茬一茬又一茬,割完一遍草后,隔一个周左右又会长出一茬杂草来。

玉米苗过腰高的时候,杂草也最为旺盛。

王洋和奶奶就人手一把铲子,然后一手揪着草,一手拿铲子去割。

一天天埋头苦割的草,在地头上堆成了一座草山。

当玉米一人高的时候,还是会有一茬杂草长出来,他记得有一天,天空有些阴沉。

对于酷热的暑天来说,这种天气非常难得,正是下地拔草的好时机。

大约到了中午时分,地里的人们都纷纷回家吃饭去了,而王洋奶奶则带好了馒头和咸菜还有一大瓶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