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举国发兵
第385章举国发兵
这一日御门听政一如寻常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正当朝臣所禀报的事务已都得到了天子的御批,凝视了眼面前的朝臣,杨崇渊道:“诸卿可还有事要奏?”见朝臣们面面相觑,都不再说话时,众人皆以为今日的听政便算是结束了,谁料座上的杨崇渊却是一反常态地道:“那么便议最后一项罢。”
最后一项?
众人皆疑惑地看向天子,便见一身朝服,君临天下的杨崇渊眸中如一把利剑般杀伐四方道:“朕欲举兵讨伐突厥。”
此话一出,众臣皆惊,然而座上天子却是如泰山般岿然不动,逡巡间将众人的异样神色都收入眼中。
“一直以来,我朝便受突厥掣肘,突厥一次次大举进攻,我们便一次次被动防御,时至今日,我朝的隐忍非但没有为我朝百姓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突厥的嚣张气焰,才教他们一步步得寸进尺,才会有雁门一战!”
说到此处,杨崇渊眸中携着千军万马之势,一语便如巨石入水,震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时过境迁,这处境也该换上一换了,这一次朕要举倾国之力,彻底击溃突厥,将突厥赶出关外,让他们彻底臣服于我大兴!”
话音落尽,朝堂之上顿时便炸开了锅,用兵一事本就非小事,更何况是举倾国之力。
雁门之围才方过去,到现在他们尚还后怕不已,而突厥的铁骑更是令他们汉人胆寒了这么多年。
如今,他们的天子竟是要变守为攻,主动进军突厥,彻底平定突厥蛮夷?
若非发出此言的是征战一生,有着百万雄兵、赫赫战功的杨崇渊,而不是一个初登皇位的少年天子,此刻他们只怕会以为这是一时意气之语。
可此刻他们分明能从座上天子眼中看到势在必行的威仪,和扫荡天下的霸气。
“陛下,臣斗胆进谏,突厥之患非疥藓小疾,乃我朝心腹大患,对其用兵便更当慎之又慎,如今我朝建立,好不容易让百姓得以修养生息,臣以为我朝依旧该无为而治,发展农桑,充盈国库,待到我朝兵强马壮,海晏河清之时,再对突厥用兵也不迟。”
听到御史大夫谏言,许多的朝臣皆点了点头,虽嘴上未说话,态度却已再明白不过了。
“突厥狼子野心,我朝不发兵,难道突厥便能相安无事地与我们和平共处?你们可知突厥年年进犯,年年在我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连性命都无法保全,又谈何海晏河清?更何况,如你所言,等到我朝壮大兵马之时,难道突厥的铁骑就不会壮大?我大兴又该避战到何时?避到避无可避?”
天子一番话令御史大夫哑口无言,就在此时,又有户部侍郎道:“陛下,去岁北方地动,南方水患,还有些州县又经历蝗虫之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再加之与突厥大大小小打了无数仗,国库已然是禁不起举国的发兵了,还望陛下三思啊——”
“是啊、是啊——”
眼看朝臣们开始窃窃私语,为首的尚书右仆射苏徽拱手道:“臣以为,如今我朝可领兵的良将有如过江之鲫,再加之此前雁门一战虽有惊却无险,反而大胜了一场,兵家道,一鼓作气、再而战、三而竭,若如陛下所言,趁着此次突厥受创,我朝发动猛攻,必能士气鼓舞!”
说罢,苏徽看向众人道:“至于户部侍郎提到国库,我听闻今岁江南苏杭、扬州皆收成极好,更何况前朝国库亦积累这许久尚未派上用场过,如何在侍郎口中,就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仆射是说我在欺君?”
“好了!”
不待户部侍郎吹胡子瞪眼的辩驳,杨崇渊率先一语打断了争执,一眼居高临下地扫射过去,最终化为唇边掷地有声的话语。
“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再议!”
“陛下!”
“好了!”不待一些朝臣劝慰,杨崇渊一震天子袖袍,倏然站起身,眼神毋庸置疑地道:“今日朕将此事告之诸位,是让你们早日拿出征战策略来,而不是与朕背道而驰。”
“与突厥一战非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十年也罢,朕都能等,等到四海臣服那一日!诸位,也早做准备。”
眼看天子头也不回地撩袍而去,在场许多老臣无不忧虑地摇了摇头道:“年年征战,这可怎生是好。”
为了打消天子这一孤注一掷的决定,苦谏不起作用的老臣们便齐齐来到了东宫,只将最后的希望压在了太子杨延的身上。
“殿下,从前朝起我中原便与突厥大大小小打了百余战,今我兴朝立国后,外有突厥,内有叛乱,用兵之事从未断绝,年年征战下来,对我朝的国力发展已是不利,如今好不容易重创突厥,我朝当趁此时机强盛国力,让老百姓们都回到乡野间发展农桑,而非披甲执戟打一场未知的仗。”
“是啊,太子殿下,春耕秋收正是农忙之时,若就此发兵,又会错过今岁的好时机,年轻儿郎皆上了战场,这大片大片的农田岂不是就此荒废,更何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仗不知打到何年何月,于我国库——”
耳畔是老臣们苦口婆心的劝谏之语,此刻站在紫宸殿外,杨延脑海中依旧是老臣们跪在他面前不肯起的一幕。
“太子殿下,大家召您入殿。”
听到刘守成恭敬的通报,杨延双拳攥了攥,抬头看了眼紫宸殿的牌匾,终是坚定地走了进去。
一入内,杨延便见杨崇渊站在巨大的舆图之前,眼底燃烧着的是执掌天下的欲望。
“阿耶。”
杨崇渊“嗯”了一声,随即招手唤杨延道:“伱来看看,这是我命人绘就的舆图——”
杨崇渊胸有成竹地与杨延说着此次出兵战略,良久不见杨延说话,便道:“此次出征,朕欲命赵翌为征西行军道总管,全权决定此次战事,你以为如何?”
听到父亲的问话,心底挣扎许久的杨延终于抬起垂下的眼睑,拱手道:“阿耶,儿子有一言。”
杨崇渊凝视了杨延一眼,随即道:“你说。”
“此次发兵突厥一事,还望阿耶三思。”
此话一出,杨崇渊顿时变了脸色,沉着声道:“连你也要反对朕?”
听到父亲以“朕”自称,杨延当即颔首道:“儿子不敢。”
杨崇渊闻声冷哼了一声拂袖离开坐到了御案后,杨延当即将一物从袖中取出,呈到杨崇渊面前。
“阿耶,这是立国以后,国库的一应明细。从前朝起,中原地界便面临外忧内患,兵伐不断,国库所积一直呈下滑趋势,直至我朝立国,在阿耶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下,我兴朝的国力日渐有回升,百姓们无不感激——”
听到杨延的话,杨崇渊的脸色稍霁,杨延见此继续道:“若能就此延续,相信不日我兴朝便会创造一个太平盛世,阿耶也必会是万世明君,阿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百姓们经历频繁战乱,如今在您的治世下方可和平度日,儿子以为如今正是发展民生之时机,而非征伐之天时。”
烛火之下,杨崇渊面色渐冷,死寂中,杨崇渊静静凝视着杨延,看不出喜怒道:“你在质疑朕的决定?”
“阿耶——”
“如今外族对我朝侵扰不断,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无一日安定,现我朝良将有如过江之鲫,若不趁此击退突厥,待到你所言,一拖再拖,难道要等到良将凋弊、突厥再次逼到我长安才反击吗?”
说罢,杨崇渊眸底幽深道:“朕知太子仁义治世,所以这开疆拓土、统一四海的艰苦重任由朕来完成,如此太子还有什么不可满足吗?还是说,如今在太子的眼中,朕已是一意孤行、好大喜功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