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职业路径
在最初招选船员的时候,早就不单单只注重专业素质的考量了。朱老大是评选组的成员之一,虽然不是一锤定音的角色,但他这么多见过太多想要入行的年轻人。
作为评选,他也经常见到扒光不严的情况。他个人是更加注重私德与不良嗜好的考虑的,如果是一个人品不行,但专业素质很强的新人。朱老大会在他这里选待定,但最终是否入选,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他只是做到按自己的标准评选而已。
如果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每年至少要刷到三分之二的新人,裕康的生产,就跟不上了。他的同僚也劝朱老大不要按照这么严格的标准。
朱老大说我不严不行啊,你们就只是评审组,我还做着船把头呢。让这些年轻人上船,我不得不会航行的安全考虑。
同僚说这些选中的年轻人也不一定都会上船,是有不同的职业路径的。
每年入职裕康的人那么多,船务这一块,真正作为船员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的都被分配到其他各个部门,后勤人事或者行政一类的职务。这些虽说也是船务系统的,但有些真的一辈子也没上过船。
不同的职业路径,待遇和发展当然也是大有不同的。当船员算是一线,待遇比较好,升迁的机会也高。所以裕康的高层经常安排自己的亲眷到船上“镀镀金”,有过这种经历,对以后的升迁评比是一个很加分的项目。
古往今来,关系户从来都是有的。朱老大拒绝不了,就看怎么处理这种关系了。
到了临选船员这一节,朱老大和诸位船把头那才是真正说话算数的。因为没有人必他们更加了解作为一个船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但上头,也是得罪不起的呀。裕康的上层也是默认这种操作,但为了保证每一条船的战斗力。每一条船上,至多只有一个镀金的名额。他们到了船上基本不用做什么,跟着跑几趟,记个考勤就行了。多出来一个人,基本也不影响航行。
都说朱老大没有灰色收入,仅仅是这一项,就很有油水可捞了。虽然是默认的操作,但上头怎么也会送点东西意思一下。但大部分的船把头都不敢说,因为收了东西,就表示要担责任的。把这种完全的门外汉搞到船上来,自己成了私家的保姆,一旦出点什么事情,真的就是焦头烂额了。
但如果不收礼,秉公来办的话,上面也只能息事宁人自己担待了。
有这么一个搞法,朱老大和一众船把头经常得到一个“裕康迟早要完”的结论。从高层人员后代的素质总结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似乎是有理有据。
但朱老大见过的,也不完全是纨绔子弟,也真的有那种出身又好,人又努力谦逊的。这两者的比例中和一下,裕康至少还能折腾个百八十年的也完不了。
人都是多种多样的,优秀的年轻人也自然有他的特异之处。朱老大也见过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上了船之后各种磨洋工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整体的性格走向。
而且上来的那些关系户,朱老大他们就只知道是关系户,根本就闹不清楚他们是哪一个高层的亲眷。也许大老板的儿子也上过船,他们不知道而已。里面有混日子的,也有很努力的,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是出身又好又很努力的,那就相当可怕。总让这些船把头觉得,自己的后代如果还做这一行的话,总是会落在人家后头。但那些不努力的纨绔子弟,又给了他们一种自己的后代能够逆袭的错觉。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进来的关系户,没一个最终会留在船上真的当个船员的,最久的可以说是创记录的,也只在船上待了一年。这就已经很厉害了,一般的新人,心理素质稍差一些的,都待不了一年。
这对关系户来说只是一种可以加分的经历,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裕康管理层的。多数的船员,仍然是有普通人家的子弟组成的。
这不奇怪,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裕康看似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可说到底仍然摆脱不了家族企业的形式。
这也是导致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富不过三代。继承权不是从能力而是单纯从血缘考量,哪一代如果不争气,这家族也差不多就完了。
可架不住人家生得多啊,总有那么一两个争气的。那也得能在权利的斗争中生存下来才行。
近现代的企业因为有了股份制和国家层面的干预,基本不存在那种换了东家之后就一下子垮下来的局面。
裕康现在用的不就是股份制么,古代人也懂得股份制,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现代人玩得更溜。只不过古代在王权的意味和**上更浓厚一些,初等的股份制不会影响一个家族的统治地位。
李长安已经基本可以肯定裕康的幕后老板是拥有商城系统的现代人了,许多细节都显示出他现代人的经营模式。可他也始终跳不出古代商业的规则和框架,他的长子,自然会被裕康的老人立为“太子”,独成一派。因为他们觉得裕康肯定是会交到这个人的手上的。
就算长子是一个庸才,他拥有了大部分老人的支持。幕后老板也不得不做出继承权的妥协。裕康的老人们还巴不得继承者是一个庸才呢,那么假以时日,他们便可以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如果单纯为了使裕康走得长远些,这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做个刘阿斗又如何,背后不还是有军师撑着么,自己也好落个清闲。
“你们裕康的大老板,可有子嗣?”李长安突然心血来潮,问朱老大。
“这个我又怎么可能知道呢,我连大老板的面都没有见过。”朱老大说。
到底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