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女子之乐
哎,这倒是个机会哦。李长安灵机一动,她不是打算做成衣生意么。如果能仿制这种服装,每年过节运到这里一批,岂不是大赚一笔!这不就跟情人节卖鲜花,平安夜卖苹果一个道理。
这就显出市场调查的重要性了,如果李长安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劝凭经验判断,贸然弄一批成衣来这里卖,多半是要亏的。
到集市上逛逛,发现根本就没有卖此类成衣的。是本地人相较李长安比较愚钝,看不到这个商机吗?
卖布料的却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而且生意都还不错。多以坯布为主,就是天然着色,没有染过的。
李长安当然不会把一条堵死了,她的工坊试做成衣,但支柱产业依然是大量出坯布和生丝。一般普通老百姓因为家庭条件的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能买一匹好的坯布做衣裳,这已经是过年的待遇了。然后一套衣裳穿几代人,补丁摞补丁……
当然用天然色坯布做衣裳也有好处,它健康啊。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对衣着配色有要求的话,这样显然不能满足。可要是赶上那些不靠谱的小染布作坊,衣服掉色就更加尴尬了。
李长安现在还没有能力经手染布这个环节,所以她自己出的坯布,要做成衣染色还得着别人代工。当然要选质量字号过硬的大染布坊,质量过硬。后续,李长安一定会把这一道工序补齐的。
但永金镇整体的经济状况比和余县好了许多,很少见到全家人都穿粗布麻衣的。李长安在街上逛了逛,发现那些女孩子们着节日盛装,一个比一个华贵,有些争相斗艳的意思。
女子之乐,就在穿衣打扮方面。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大肆购买衣饰,这自然是很快乐的。不是说女孩子的衣柜里永远少了一件衣裳么。能花钱得来的快乐,你可以说它不长久,但无比真实。
但永金镇的女子,她们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关于传统的应节服装,她们自己做。
没错,只要是女儿节临近了。永金镇无论多么困难的人家,只要家里有女儿,都会想尽办法买上一匹布的。
永金镇的女儿们个个心灵手巧,在节日里给自己做上一套衣裳,这是女儿节最重要的环节。甚至说,这是永金镇女儿们的成人仪式都毫不为过。永金镇人对女儿节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一年中的任何节日。
所以杜玲珑喜欢穿好看的衣裳,是从小培养起来喜好咯。废话,还没听说谁爱穿难看的衣裳呢。
当李长安说要开成衣店的时候,杜玲珑只是呵呵一下。她并没有告诉李长安,永金镇有这世上最好的织娘,而且是多面手。
一套衣裳,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及一生。做女儿的从小就开始练,那手艺能不好么。
一点也不夸张。这一套衣裳,不仅是永金镇女儿们的成人之仪,而且以后会作为嫁妆一直陪伴一生的。
一套衣裳哪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啊,再说女人一生中要经历几次体型变化,那衣裳总有不合适的时候吧。
别杠,没说吧能换,但必须有那么一套。事实上,不同时令不同年龄,女儿节一年一次。永金镇的女儿们,每个人至少有好几套这样的衣服。
这些以后都会作为嫁妆,随女到夫家,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就这一套套亲手缝制的衣裳,女儿家的财力气度修养以及贤惠程度,就都在这里头了。所以女儿节,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型的相亲活动。
最早迁居到永金镇的,是一个母系的族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年年纪念她,并且把她作为合格女性的标杆。
于是这又成了一场全民cos,依着主母的肖像,每个女人都想成为人们崇敬和膜拜的对象。
刚开始当然是崇敬了,即使是扮演,也只有专门人才有那样的资格。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民娱乐节日,企望不仅仅是风调雨顺,反而更加看重。连男人们也不干寂寞,可以加入这场狂欢。
最早的女装大佬?差不多吧。男人在扮演这个的时候有优势,手长脚长的,好看。只要你不刻意去计较他是男是女就行了,就图一乐,本地人心里知道,但不说什么。
这只是一些个人的古怪嗜好,当然女儿节的主力军还是女人咯。她们才是真正的花枝招展。
稍微讲究些的,买来坯布,自己着色,自己裁剪。更讲究些的,就从生丝开始,每一步都是自己来。从中她们真的能体验到快乐吗?这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她们精于此道。
总之,是没有人会买成衣的,更何况是一个外乡人做的。
等等,你说她们全部自助?这夸张了些吧,女儿节只办三天,哪里来得及呀。
实际上三天就是应节和展示,也包括制衣的过程。不会有人等到三天头里才开始做衣裳的,那绝对来不及。
这种传统服装的工艺远比人想象的要繁复,每次在女儿节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而这种民俗活动,之所以如此受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形式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只对服装的款式有要求,不再拘泥于材质和做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而且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名正言顺地做这个工作,如果搞得好入围了,还能有不菲的奖励,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现在搞这个也有宣传的成分在里面。每年前来看女儿节的外地人不在少数,他们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消费。
一个地方会做生意的人多了,就会整出许多好玩的名堂来。但凡事都要有个由头,什么美食之乡啊人文圣地什么的。永金镇主打的,似乎就是本地美女的招牌。
这就够吸引人的了,而且旅行的反馈也相当不错的。来过的人都说好,有的吃有的玩有的看。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旅行散心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