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篇第九章演讲现场的技巧
第一节情感沟通的技巧一、训练有素不留痕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著作《口才训练术》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一年夏天,我到阿尔卑斯山脉的避暑胜地——莫林小住,我住的宾馆是伦敦一家公司经营的,他们每周要从英国派来两位演说者,为住店的旅客办讲座。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演说的主题是《小说的未来》。由于她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因而没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所以她虽然站在听众面前,却对听众的目光视而不见,不把听众放在眼里,也不与听众交流感情,而是时而望前方,时而看地板,又看手中的纸条。她的声音和视线,使你感觉不到她在面对着一群人讲话,而是对着虚拟的空间演说。
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当然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其实你该像和朋友促膝交谈一样自然、真诚地演说,和听众产生感情交流,让他们与你产生共鸣,同喜同乐,同苦同悲。否则,若像这位作家一样进行演说,那么面对听众还不如面对没有生命的大沙漠。
和听众交流感情的前提是你必须坦率真诚。过去有许多关于演讲的书都没有重视这一点,这些书往往只注重演说的规则及形式,认为懂得了这些就能出色地演讲,就能当演说家,因此有的人甚至去背诵雄辩家的演说词。其实,这是低效率的方法,毫无实际效果,更无技巧可言。
较新式的说话训练与以前曾流行一时的夸张式演说不同。因为现代听众能接受并欣赏的演说者,是那些面对许多听众发表演说就像和普通人交谈一样坦率、自然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所以这种说话训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内华达州瓷区发表演说之后,有一位年老的瓷器工程师问他:“你每次都能这样自然地施展雄辩术吗?”这句话道出了听众对演讲者的要求,自然的雄辩加以引申,就能说出听众想说的话,与他们产生共鸣。
练习是使自然的雄辩加以引申的唯一途径。在练习过程中,你如果发现自己正在以夸张的语气说话,就应该立即停止练习,并严格地审视并反省:
“怎么能这样子呢?你应当清醒,要说得坦率且自然。”然后,在你听众中找出最不专心听讲的,只对他演说,暂时把其他人忘掉,设想他在向你问话,你也正在回答他的话,并且想“只有我才能回答他的话”。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后,听众中即使真的有人站起来提出问题,你也能立即自然地做出回答。你还可以利用自问自答来训练演讲的技巧。比如:“也许各位听众会怀疑,你所说的话有什么证据呢?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所说的话?”“有的,的确只有证据才能让你们相信,这就是……”经过这样多次训练就会使你的演讲非常自然,而不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背台词,并且能使单调、贫乏的演说趋于生动、具体、和谐。
例如,一位英国演说者演说的题目为《原子与世界》。他对原子的研究已达半个多世纪,他很想把自己的感想和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他忘记了自己是在演说,而只是想通过自己热情的话语,让听众正确地了解原子,让听众感觉到他自己所感觉到的事。最后,这位演说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演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说服力,博得了听众阵阵的喝彩,可以说他是一位具有异常天赋的演说者。然而他并没有炫耀自己是一位演说家,听众也不这样认为,他们之间已自然地水乳交融了。
如果听过你演说的人认为你是一个经过训练的演说者,这并不是最高境界。所以,千万不要让听众感到你训练留下的雕琢痕迹,而要让听众觉得你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擦得光亮洁净的玻璃窗,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它的作用是让光线通过。一位优秀的演说者也是这样,如果他的态度自然,听众就不会注意演说的技巧,而只会留意演说的内容。当然并不是演说的技巧不重要,只是不要让技巧掩盖了内容,给人留下“玩弄花招”的印象,那实在不是进行技巧训练的最初愿望。
二、全力以赴,争取好感
(一)全力以赴
诚实、热心和认真的态度,能帮助你达到目的。一个人的强烈情感,能使他展示真正的自我,这是因为强烈的情感能清除一切障碍。这样的演讲者,其行动和演说犹如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种自由发挥的状态就是演讲的最佳境界。
在英国,有一位名叫乔治·麦克唐纳的传教士,他在布道时发表了题目叫《致希伯来人书》的演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说:
各位都是信仰虔诚的人,对于信仰的含义,相信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用不着我多说,何况还有许多比我更优秀的神学教授在这儿,我之所以站在这里,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加强信仰。
这时,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演说中去了。为了使听众产生真正的信仰,并且虔诚地表达出来,他全力以赴地演说着,他那充满热情的话语将眼睛所无法看到的永恒真理和自己坚定的信仰,生动具体地表达了出来。他说话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这一切反映了他淳朴敦厚的内在气质,而这种演讲态度正是他成功的关键。
柏克·艾德曾写过出色的演说词,被美国各大学当做雄辩的成功典范来研究,可他本人的演说却很失败,因为他对珠玉一样的演说词,缺乏热烈而生动的表达能力,每当他站起来发表演说时,听众便开始坐立不安,有的咳嗽,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走动,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走出会场,这种情形在会场里实在令人尴尬。因而他得到一个“晚餐报时钟”的绰号。
一枚足以穿透钢板的子弹,如果用手投掷的话,就连衣服的一角都损伤不了,因为它没获得足够的速度,所以没有强大的动能;相反,如果你把豆腐当子弹发射的话,它也无法损伤什么。同样一篇十分精彩的演说词,如果在它的背后没有高水平的演讲技巧来加以再现的话,那么其效果就会和发射豆腐一样软弱无力。因为它虽有速度,但是本身质地却太软了。
(二)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好感
演讲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这种表达是指把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所积聚的情感,诚恳地用言语和表情表达出来。掌握了演讲技巧的演讲者,在演讲时就会注意使用比较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从而扩大自己的内涵所能表现的范畴。如果你认为缺乏改变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表现就难以进行;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方法很重视,那么你就会寻找到适合你个性的表达方式。比较积极有效的方法有:经常检查自己演说时音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等。检查方法:利用录音带录下自己的演说,然后边听边作自我分析,或是请朋友听了你演说后来评判。当然如果能请到专家予以指导,那么演讲技巧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你要记住,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你的表达方式上,那样会使演说流于形式。因此,你面对听众发表演说的时候,一定要满怀热情、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听众产生强烈的好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自由地表达你的思想、意念、情感,才能使你的演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三、把握听众心理的技巧
由于对演讲效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听众对演讲的接受程度而定的,所以应把握演讲过程中听众的心理。十分有名的《钻石的土地》是由康威尔·罗李演讲的,而且他曾经演讲过6000次以上,也许有人会以为他的演说只不过像录音机一样,多次播放相同的内容,甚至连每一句话的抑扬顿挫都没有改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罗李明白每一次的听众都不尽相同,他必须对演说做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听众。当他到某地发表演说前,总是先去拜访当地的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局长、经理、工程师、理发师等,或是随便和某人闲聊,并从闲聊中根据他们的言谈举止分析他们会有怎样的期望。然后,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确定内容、题材,再发表演说。无疑,罗李深知思想传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高低。《钻石的土地》并没有留下讲稿,但他以同一主题讲了6000次以上,并取得了成功,这完全得益于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和演讲的机敏应变。这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演说必须融合听众的心理,符合听众的知识结构。
(一)听众关心的事应纳入演讲
罗李博士认为演讲成功的要素之一是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事实证明,如果是涉及听众所熟知并相关的事物,听众便能较快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演讲就容易获得成功。
艾立克·约翰斯敦曾担任过美国工商会长、电影协会会长,他的演说,很善于利用演讲地的风俗民情和实际情况。在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演说中,他成功地运用了就地取材这种方法。
俄克拉荷马这块土地对商人而言,原本与鬼门关一样,被认为是永无发展的荒凉之地,甚至在旅游指南中被删去了名字,这都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但是,你们一定也曾听说过,1930年左右,曾经过这里的乌鸦,向其同伴提出警告,除非已备足粮食,否则到这里就无法生存。
大家都把俄克拉荷马当成无可救药之地,绝不可能有开拓性发展。但到了1940年,这里奇迹般逐渐变成了绿洲,甚至将她的美妙变革谱成流行歌曲:大雪过后,微风轻拂,麦田飘散着芳香,摇曳多姿……这不是俄克拉荷马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写照吗?
仅仅10年的时间,你们的家乡已由一片黄土沙漠,摇身变为长得像大象一样高的玉米田,这就是信念的报偿和敢于冒险犯难的结晶。
由于演说者善于从听众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切身体验中选材,然后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上做文章,因而取得了演讲的成功。他的话不是教条,新奇、生动、贴切,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演说者的成功正是在于他明了听众的目的,以及听众期望演讲者能给他们提供的解决难题的知识和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你才会寻找到听众的真正疑惑或需求,确定自己的演讲内容、主题,也才能有的放矢地演说,才能拥有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听众渴望了解当前的局势,那你可以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动态;如果听众希望了解怎样进入股市那你可以对他们讲述有关股市、股票的基本知识……英国新闻界的威廉·伦德夫·赫斯特作为美国大报业的经营者在被问到哪种话题能吸引听众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他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他的新闻王国。
不用举更多的例证,便可知道与听众休戚相关的话题必然会赢得听众的认同进而被听众接受。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听众,以自我为中心,听众就会感到事不关己,因而显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无疑是对演讲者的嘲讽。
(二)真诚的褒扬
听众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对演说进行评价。如果你不尊重他们,他们会不留余地地拒绝你。所以,如果听众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就应抓住时机予以肯定。做到这点就等于拿到了自由出入听众心理王国的通行证。当然,应有赞扬的技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寻找共同点
演讲与对话都是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必要手段。如果你是应邀演讲,那么与听众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前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美国德堡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的开场白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听众的心。“感谢各位对我的欢迎,虽然作为英国首相在这里发表演说的机会并不多,但我并不认为我是英国首相才被邀请。”然后,他又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并告诉听众,他的母亲是出生在本州的美国人,而他的外祖父就是印第安纳州德堡大学的首届毕业生。
麦克米伦以其直系亲属的血缘情分,和属于开拓者时代的美国学校生活方式为话题所发表的演说,其反响之热烈,自不待言,获得这一成功的重要因素无疑是巧妙地抓住了听众与演讲者双方的共同点。
(四)让听众充当演说中的角色
曾有一位演说者,想要向听众说明从踩刹车到车子完全停止之间的行车距离。这位演说者请了一位坐在最前排的听众站起来,协助他说明车距与车速的关系。被指定的听众,拿着卷尺站在台上,按照演说者的解释前进或后退。这种情况不但具体表现了演说者的观点,同时,也具有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作用。
有时为了达到让听众扮演一个角色的效果,可以向观众提问,或者让听众重复一遍演讲者的话,然后举手回答。《富有幽默感的作家与说话》的作者巴西·h.怀汀一再强调要让听众直接参与表决,或让听众帮忙解决问题。并且认为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向。如果用演讲稿的方式去演说,那么观众的反应肯定不会很强烈,应把听众当做是你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演说者如果做到观众参与,就能使他要表达的论点更加深入人心。
(五)使听众感到平等
演说者以怎样的态度与听众沟通,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假如以一种有良好教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社会权力的态度和腔调对听众演讲,大都会受到排斥和反感,因为谁都不愿低人一等、听人训话。因此演讲者首先应采取低姿态使听众感到平等,才能与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诺漫·v.比尔曾忠告一位演说缺少吸引力的传教士:“诚恳是首要的条件。”
第二节控制场面的技巧
一、表达自己的技巧
仅有自信和对听众的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演说中的表达技巧。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指表达方式和措词方面的基本技巧。
(一)表达方式的技巧
表达方式不同,则效果迥异。如说:“我很讨厌他”或“我不喜欢他”,就不如说“我对他的印象不怎么样”。对一个看来超过40岁的人,与其说“你还不太老”,倒不如说“你现在可正值壮年”。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上的差异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说话人的态度是否谦恭,其问话是否合乎听者的心理,都会直接影响到说话的效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问话如果不尊重和体谅对方,自己就会自讨没趣。
(二)措词精妙的要诀
在交谈中,措词的精妙和恰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词词不达意,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那么不管内容有多好,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词简洁精妙,我们在谈话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简洁明了。说话一般是越简洁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本来只需一两句话就可说明,但他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却仍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听者云里雾里,费了很多的心思,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矫正的最好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打好腹稿,尽量用最简洁、最少的字把要讲的话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