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融洽
回去的路上,没有人开口说话。
两人本也不是多话的性子,就像过去的这些天一样,他们俩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
到了家,邹平章见方进依然是那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没有一点好转,不由安抚他,“云宝她会想明白的,从前你是不知道,她待你多上心。无论如何,咱们照看着她,时间长了总会好的。”
方进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是啊,即使她不愿意回来,他也可以照看着她。她说她没有家了,那就由他来给她一个新的家。
他会按照原来的样子,长成一个能给她遮风挡雨的男人。
想通了之后,方进又振作起来。
两人吃午饭的时候,他跟邹平章说起接下来的打算。
他想再去申城一趟。
当初卖完李智留的货跟他结账的时候,他们曾通过一次电话。有心问问有没有正经从他那儿进货的途径,便多聊了几句。
李智所在的商贸公司本身也需要拓展销售渠道,再加上这一层特殊的恩情,自然没有不成的。
方进原本只是想从他那里拿货,还像原先那样,去松林路大市场摆摊来卖,毕竟他没有根基,本钱也不多,只能先积累一段时间再做别的打算。
可聊下来,李智却建议他还是要尽早铺开来。
如今将将开放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以说处处是机会,就看谁先碰见,谁又先抓住了。很多时候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慢一步,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听他说,他接触到申城那边一家很有意思的“自选商店”,店里什么品种的货都卖,而且没有售货员,只把货品放在货架上,明码标价,供顾客挑选。
因为有比较好的渠道,货品的价格相较现有的国营商场、商店,包括其他零零碎碎的零售商店都便宜不少,顾客既得实惠,又不用看售货员脸色,或者跟人讲价讲干了口水,是以生意非常兴隆。
又因为货卖得动,供货商也喜欢,反而能拿到更合适的价格,如此一来,便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李智这边借着工作的便利有不少货源,也愿意帮他去做,非常诚恳地建议他可以考虑以这种模式在青城也做一家。
方进当时很受触动,因为这种理念跟他当初在大市场摆摊时候的做法很相似。他十分认可这是一种高效的销售方式。
但由于家底太薄,即使想先开一家不用太大铺面的商店试试水,于他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个时候他已经住在邹家,只不过还没有后来这些事,认真考虑了两天,他跟邹平章说了这个想法,想看看能不能先跟他借些本钱。
邹平章祖上就是经商的,虽然自己走的是学术路线,但还是有几分商业敏感度的。听说之后,也很认同他们的想法,再加上邹家到处是房产,自然不吝于借出一处来支持年轻后辈的事业,便说可以提供一处中心公园那边的临街三层小楼给他做店面,房租等有了利润之后再付。
方进虽有愧疚,但现实容不得他扭捏。
带着万分的感激,他浑身干劲地打算一步步去落实,就在这时,发生了方萍找上青城来的事,再然后便是这一场天翻地覆了。
到如今尘埃落定,他坚定地不愿意去念书,仍然想继续做这件事,邹平章劝不住,也只能由着他。
上一次过去申城,因为亲子鉴定的事,分走了不少心神。之后更是因为家事的变动,将合作的事一推再推。
不知道李智那边会不会有意见,所以方进决定再跑一趟,当面跟他解释一番。这两天先在青城这边把工商执照办下来,等过去,如果没有问题,也可以直接把供货的手续一道办一办。
邹平章对他的安排没有异议。
既然选了一条路,看着他心里有成算,并不只是意气用事,邹平章心里是感到欣慰和自豪的。
接下来的几天,方进便一直早出晚归。
偶尔中午会去外公家吃一顿饭,但毕竟生疏,唯一活泼点的曾玉树也因为开学被他爸带回了阑城,所以气氛总带着些尴尬。
等工商执照拿到手的那天,他赶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去了一趟附中。
高三开始上晚课了,方进不知道,一直等到学校门口都没什么人了还没看到邹云书出来,他急了,顾不得想什么合不合适,直奔她的教室。
这会儿正是晚自习前的下课时间,还在教室里的学生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晚饭的,也有依然埋头学习的,还挺热闹。
方进见还有很多人在,一直急跳的心脏稍稍平复一些。
正犹豫着怎么找个人问一问,里头闲得四处乱看的孟婷婷已经发现了他。
“喂喂,云书,那不是你朋友吗?”她激动地不断拍她手臂,“朋友”两个字发音拐着弯,一副暧昧的模样。
邹云书正吃着带来的饭,被拍得手一抖,莫名其妙地抬头望去。
他怎么来了?
呼吸凝滞一瞬,视线正正跟方进对上,她看见他张张嘴,是在喊她的名字。
呼出一口气,也没耽搁,放下手中的勺子便起身往门口走去。
她自认那一天把该跟邹平章和方进说的话都说清楚了,心下反而完全松弛下来。他们都是对她很重要的人,不必避讳,也不攀附,这是最好的状态。
这几天反复琢磨下来,她得出了这个结论。
“你怎么来了,有事吗?”邹云书一派坦然,较上一次见面的时候平和得多。
方进绷紧的神经一下松了,一时间不知道该希望她对他激动怨怼来得好,还是像这样,仿佛没有任何瓜葛来得好。
顿了顿,才答道:“我来跟你说一声,我明天要去申城了。”
邹云书微愣,而后缓缓点头。
他还是决定继续做之前没有完成的事了。不过她现在没有立场多说什么,便也只能点头表示了解。
方进见她没问她要做什么,心下微黯,也没再多说。场面一时有些僵滞。
过了几瞬,他想了想,另起了话头,“对了,你们还没放学,是一会儿还上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