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春(17)
沈清和又抽空去了一趟大兴善寺,求一树长老注意注意寺内僧人,尤其是宏忍长老。
他总觉得宏忍长老不太对劲,他与户部尚书相识也不奇怪,就是为何他要在离开镐京前独自前往徐府?
尤其是他近日查到五年前那批盐好像与户部尚书有些关系,更是反常。
回时已接近午时,镐京城外百姓三两聚集,低声说话,看神情似是有些不安躁动。
进了安远门更是不对劲,就连那位每日在西市说书的先生都停下了,周围围着一群百姓,一个个神色凝重。
沈清和下了马车,理了理衣衫,摇着扇子含笑朝那名说书先生走了过去。
“唉,这可怎么办是好?”一名百姓叹着气,面色很不好看。
“又来一次,我们已经五年没有见过盐了,这不是要亡我们吗?苦了我们这些老百姓,那些当官的还不是整日大鱼大肉。”
周围满是附和的百姓,一时间吵吵嚷嚷的。
沈清和走至跟前皱了皱眉,好生吵嚷。
沈清和站至了外围,收了手里晃荡的折扇,微微附了附身,一幅润雅有礼的模样,对着一名百姓问道,“老先生,请问这是生了什么事,这位先生怎么不说书了?”
老翁被吓了一跳,下意识的后退了几步,踩到了一人身上,那人骂了声,“哎呦,莫不是瞎了眼,不见有人?”
沈清和抬起手想要扶一把,就见老翁站稳了身体。沈清和这才放下手,蹙眉看了那人一眼,眸里满是歉意,俯身告歉,“对不住,老先生,您没事吧?”
老翁见着沈清和,也没有生气,仰着头打量了沈清和一眼,白衣俊秀,温和有礼。
“是小民冲撞了公子,公子您刚才问了个什么?小民有些没听清。”老翁显得有些诚惶诚恐,声音带着浓重的镐京腔调。
沈清和对着老翁温和笑了笑,默默下蹲了些,让老翁看他看的容易些,声音大了些,“老先生,我刚才问您这里生了什么事,这位先生怎么不说书了”
老翁这才听清,惶恐着点头,“公子,您还不知,官盐又被劫了,唉,真是造孽。”
沈清和神色一凛,继续维持着自己难受的姿势,“老先生,您听谁说的?”
“唉,这不是今早来赶集,就看见这位说书先生边围了很多人,老朽也好奇啊,再加之老朽听这位先生说书已经好几年了,围了过来,这不,就听了这件事。唉,真是……”老翁叹了口气。
说书先生姓张,人都称他“快嘴张”,取了个贱名。
这位说书先生也算是在镐京有些名气,听他说书只需几文钱,深得镐京百姓的喜爱,也算是在镐京市井圈子里有些影响力。
经‘快嘴张’一说,想必已经在镐京传开了,这事有些棘手,就是怎的不见巡查的京兆尹呢?
沈清和眸里若有所思,询问道,“老先生,您是什么时候听说的?”
老翁抬头看了眼天色,已经过了午时了,老翁仔细想了一下,“这……老朽记着巳时老朽到了这里,就听闻了这事。”
巳时?那距现在也足有一个时辰了。
“多谢老先生。”沈清和颔首。
“五年间官盐被劫了两次,柳闲与范启闻这狗官简直是不拿我们百姓当人,说被劫就被劫了,这是天要亡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啊!”快嘴张拍了拍醒目,神色愤怒心痛。
周围百姓满是附和声,“柳闲死不足惜,就该将范启闻也给斩首了。”
“哎呦,这让我们后面怎么活?”
“设立这个盐署有什么意义?每次都送不到盐,我已经五年没有见过盐了。”快嘴张高声道。
周围百姓越聚越多,一个个满是戾气,就连沈清和身旁的那位老伯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沈清和不由得感到心惊,也不知是谁给那位说书人的胆子。
在这里引导民心,提及柳闲,提及盐署,明里暗里都在讲盐署办事不利,这不就是在讲当今陛下御下不严。
真是好大的胆子。
白芷低声道,“公子,百姓越来越多了,我们要不要先离开?”
沈清和瞥了眼周围,颔首,人多的令他不适。
离开前沈清和特意看了眼那位快嘴张,那人还在讲,“我们这些市井百姓们人微言轻,也不知该如何?”
一片愁云惨淡,伴着快要压制不住的百姓。
沈清和上了马车。
就在这时,京兆尹骑着快马,后面跟着一众人马,浩浩汤汤赶来。
“带走。”
几位官兵跑了上来,人群下意识的退让开,露出了里面的快嘴张。
快嘴张后退了几步,就被两名官兵叉住带出了人群,伴着快嘴张的惊呼声,官兵又带走了几名方才谈论神情激昂的百姓。
京兆尹高坐于马上,“若再有人谈论,扰乱城内秩序,下场如此一般。带走。”
一群人浩浩汤汤的赶来,浩浩汤汤的离开。
百姓们顿时静若寒蝉,面上带着压抑的惊惧,很快各做各的事。
沈清和于马车中听完了全程,面色如常,对着驾车的白芷南星道,“去华清宫。”
“驾……”马车缓缓离开。
沈清和指尖轻击桌面,面上看不出一丝波澜,忽从暗格里取出了一套官服。紫袍玉带,暗纹大科栩栩如生,荣华不可方物。
上次经历了被急召进宫的事宜,沈清和索性在马车上备了一套官服,原本只是备用,没想到真的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