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诏狱之风
第55章诏狱之风
“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也就是说,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东汉顺帝时,大司农李固就当时选举人才中出现的弊病上书奏言。顺帝接纳其建议,“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1]
每年全国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州郡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
而且礼仪﹑律令也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所以诏狱中的案件,都是干系重大,容不得疏忽,诏狱之中的官员,也必要都是正直严肃之人,才能镇得住这地方。
廷尉司之中——
“半月前,太师以图谋不轨为由将太尉周忠下狱,劫杀其长子周晖。”
“眼下诸位认为,此案该如何审理?”
廷尉郭勉与诸属官商议此事,一时间堂中悄静,鸦雀无声。
郭勉出于阳翟郭氏,说起来与郭嘉是族亲,然其出身于宗族,自小学习律令,此前陈球谋诛宦官事泄被杀,于是郭勉被朝廷任命为廷尉。
此人性情正直可惜却处事圆滑,隐于朝堂,唯恐被如今洛阳的中的变动卷入其中。
陈群坐于下首后几位,心里却是在回忆关于太尉周忠的事情。周忠在朝中威望不小,被董卓诬告下狱,实在是让朝廷上下震怒。
可惜眼下董卓只手遮天,廷尉上下亦是畏其权势,不敢不从。
他闭上双眼,微不可见地叹了一口气,其声极小,却也为他人所闻,一时间总感染了别人的情绪。
郭勉早闻其名,于是请他陈述自己的意见。
陈群起身,拱手行礼后缓缓说道:“廷尉知此时朝事为董卓一人把控,又怎能为他人所插手?”他目有忧怒之色,满是愤然不平。
“群以为有识之士虽视实务而动,然忠贞之人亦不应屈于淫威。”
“不如以证据不足为由将周忠的‘罪责’减轻保其及家人姓名?”自古以来图谋不轨与谋逆之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危及性命还要牵连家人的。
可惜话是如此,然而在座众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在眼下的形式之中只有给自己招来祸患。
“长文此言不假,但是到底不切实际。此事还望诸位听我一言,少插手为妙。”
廷尉无法,又畏惧董卓的权力只好判处周忠以谋逆的罪名。
郭勉将结果上报朝廷之后,已是临近黄昏。廷尉之中有府邸供廷尉中的官员休息,然而大多数人都有赏赐或者购买的私院。
陈群放下手里的卷轴,那上面密密麻麻地用朱砂批上了判决结果,都是这些日子被送到廷尉司的案件。
字里行间都是文人风骨,满眼的别有韵味,但是每一笔一划都好像沾满了戾气与血气,直冲人的七窍。
他将笔墨收拾好,将衣袍整了整,便站起身来转身欲走。
廷尉司中种着密密丛丛的矮树,却足够遮蔽人的一片天。眼下天色已暗,只有几缕斜阳为庭中各物镀上一层血色。
红光照亮人的脸,一时间容颜也有些模糊不清。
郭勉从廷尉司出,却见街道上停了一马车,一时间无法分辨是司里那个属官的座驾。
此时风气吹开车幕,才叫人看见车中隐隐有一人,端坐其中。巧的是一瞬间两两相望,二人皆是一愣。
郭勉早年与陈纪有一面之缘,便对其记忆极深,而且闻其美名,更是对陈纪仰慕至极。
于是欣然上前,深神一躬,拜见陈纪。
“阳翟郭勉拜见陈公!”
陈纪知晓郭勉,于是下马扶起他:“应是纪拜见郭廷尉才是,廷尉此举,着实不妥。”
郭勉叹息道:“在下不过以虚衔压了陈公一头,陈公品学绝佳,深受四海钦佩,勉岂敢不敬?”
若说此人品行不端也绝非如此,恰又对陈纪尊敬有加,视其如先生。
陈纪不再提此事,只听郭勉道:“陈公可是在此待长文?”
陈纪点头,道:“我父子二人同居一府,恰好同道,因此与长文约好在此等他,过时不候。”
郭勉哑然失笑:“勉尝闻太丘长与人期行之美谈,陈氏家风,果真天下楷模!”
陈纪只是笑着摆了摆手,以示谦虚。此时陈群从廷尉司缓缓走出,天色正好,阳光与地平一线,衣
袂翻飞之间不经意间露出几道金红。
青年人迎风而来,有几分飘然欲仙之感,但眉宇之间却似有吹不散的忧虑之色,令人见之就产生共情之力。
陈群远远望见陈纪正在等着,不免收敛了神色,快步走过去。
“阿父久等了。”
“郭廷尉··········”
陈群两次行礼,都是无可挑剔,但身为其父,却是看出第二次行礼的时候,他远远少了几分恭敬,不知其意,于是没有当人的面询问。
三人又是长叙,久久才互相分别而去。
上了车后,视线昏暗,父子二人看不清各自的脸。
自从董卓仗着军权的威势之后,放纵士兵在雒阳城内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妇女。
洛阳城里一片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