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御供 - 当炮灰原配沉迷搞钱 - 许元宝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00章御供

离敖县最近的涪县、玉泉县是头一批受益的。

两县挨着敖县的几段官道铺上了结实漂亮的水泥路,来往商队运货速度都提高了近一倍,运输成本降低,连带着商品价格跟着下调些许,当

地老百姓也高兴,就不那么计较敖县来的建筑工程队跟他们本地人抢活干了。

多亏某些戏班子、说书先生的卖力宣传,敖县孙继芳大狗官的故事被传播得很开,敖县百姓在故事中的形象特别可怜,听着就叫人同情,哪

里还好意思跟全家人裤子只有一条的可怜鬼计较呢?

敖县好些青壮都加入了建筑工程队,尤其是夏收、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人数更是暴涨,一个个背着行囊跟着小队出门给人干活,回来时黑了

瘦了,却也带回了比往年多出好几倍的收入。

另一大龙头企业敖县纸坊成就虽然不如水泥厂见效快,但,两个老纸匠带着新学徒加班加点搞研究,还真在中秋前后成功造出了第一批竹纸

。纸质洁白光滑细腻,看着就是上等好纸,并不逊色于宣城纸几多,用料却极省。

竹纸造成后,被命名为敖城纸,通过商队向外销售。

魏渠这个县官也干起了半个商人的活,不仅厚着脸皮去信嵩阳书院大力推荐,又免费赠送了许多竹纸给书院先生们和京城结交的几位师长友人使用,慢慢打开知名度。

除了这两大龙头之外,花油坊、果脯坊等工坊也给敖县创造了不少工作岗位,尤其鼓励有条件的女子也出来做工。

今年秋天时,敖县上缴的粮税数字喜创新高,商税更是直接翻了一倍。

作为纳税大户,李絮表示很光荣。

欠宁家的钱早就还清,结余还有六七千两,本来打算用来备嫁妆的,不过,有了梅氏、李能二位大财主的鼎力支持,李絮直接把这笔钱又投

了出去,到处买地。

年初时本只有百来亩地,主要在甘泉县,到了冬天,已经陆陆续续购入近二千亩地。其中部分仍按原主人的做法租给佃农耕种,另一部分则

专门划出给土豆、红薯、辣椒这三样。

土豆长得慢,分株效率略低,种了一整年也才攒下近千斤,大部分还得留着明年春天做种。嘴巴再馋,也只能留出几十斤自家食用,对外还

都瞒得死死的。

红薯长得快,棠差勤勤恳恳守着试验田干了一整年,无数次辣手摧红薯藤,在他们“残酷无情”的工作下,红薯地扩张速度极快,年初那百

来亩地几乎都种上了。

红薯叶今年被李絮带人薅走好些,因为长势太旺盛,自家吃不完,其中一部分流入四方楼,价格还不便宜,作为偶尔会出现的神秘“野菜”

薅走了好些老饕的钱袋。

虽然有“苍玉”的前车之鉴在,但,架不住这红薯叶润肠效果太好,出现频率又低,物以稀为贵,故而极受大鱼大肉吃多了、有某些小小隐

疾的富商们追捧。

前两样瞒得紧,外人都不知道,倒是辣椒瞒不住,红红的一大片特别显眼,所幸辣椒田是独立的一块,在另外的方向,不至于将外界的注目

引向其他。

刚买地时还嫌太分散,如今看来,倒也算是利大于弊。

可以说,今年算是个好年头,除了偶尔要跟权芒斗智斗勇一番,整体来说都挺顺利。

唯一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是,居然有人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告御状”,告的是美味干货铺和铺子背后的东家她。

说起来,这事还跟海带有点关系。

当时“苍玉”的秘密被说破,那批商贾纷纷跑去海边圈地,上蹿下跳打探消息之际,竟还发现了个大秘密!

有人在滩涂上种皇室特供的紫菜!

再去打听一番,得知场子背后的主人又是美味干货铺的女东家,不由得羡慕嫉妒恨!

种海带也就算了,紫菜这种皇室特供的贵价食材居然也能种,还一种种一大片看不到边际?

也太气人了!

一想到这批紫菜换算过来的市场价值,有些人就眼睛滴血了,暗戳戳往上头告状,不止找甘泉县知县、海西府知府告状,甚至还把信写到京

城,专门找的内府负责采购的官员太监,给李絮上眼药。

好在她早有准备,刚打捞的第一批头水紫菜,只留了几两给自己尝尝味,其他全送京城去了。

若还是去年,她还不一定能这么放心大胆地出头,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过去的半年里,京城可谓是风起云涌,一点也不平静。好些商贾同行都吓得南下做买卖了,就怕被卷入两位巨头的争储风波里。

春天时那一桩发生在海西府的私兵案虽然始终没个定论,罪责没牵扯到郕王头上,顶罪的只是底下一些小虾米。但,满朝文武都不傻,看得

清楚个中内情。

要么,他们效忠的皇帝果然已经老糊涂了,糊涂到亲小人远君子,忠奸不辨,放着言行举止堪为典范、做事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东宫储君不

要,偏要换个行事更阴邪、有失光明正大之道的郕王做继承人;

要么,就是皇帝在害怕自己被太子夺权,故意抬起郕王跟太子打擂台,自己好从中得利。

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足以让一些忠臣寒心,尤其是那些并非愚忠、先忠国朝再忠君的。

这些人委实不愿看朝纲混乱,以致百姓受苦,外敌入侵。于是,原本中立的一些大臣也暗暗对名正言顺的东宫释放出了善意,其中不乏内阁

重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