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苏杭说不出来的感受
“呦呵,看样子现在的关系发展的还不错嘛。”项山看着苏杭手里的可乐,笑得古怪。
“不是基本都这样吗?”苏杭反问,“对了,今儿怎么又有闲情逸致关注我和应如是了?和你的叶怀玉小同志的革命友谊发展的怎么样?”
“你不都说了是革命友谊嘛?”苏杭的问题让项山无端的有些苦闷,他和叶怀玉相处的时间倒是不少,关系进展也很快,从朋友道好朋友再到现在的革命友谊,反正就是不往项山想要的那个方向过去。
“这叫什么?”
“这就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苏杭自问自答,空着的那只手拍了拍项山的肩膀。
应如是所谓的“给你留了两口”中的“两”是个虚词,指的是一定的量,并不一定就是估计得八九不离十的两口。
至少在苏杭看来所谓的“两口”实际上也就是一口。
一抬手,一仰头,手里的易拉罐就已经空空荡荡。
“呀嗬?”项山这时候也顾不上“苦闷”,很是意外的看着苏杭,“你还真不嫌弃。”
“有什么好嫌弃的?”苏杭笑,还是那套说辞,“又不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不对啊。”项山这时候却是一脸的意味深长,“我记得你以前不这样吧?高一那会儿喝点你的水还要自备杯子来着?”
“又不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有什么好嫌弃的,是吧?”苏杭又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
这一下项山也反应了过来。
“滚滚滚滚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苏杭笑着顺手把空了的易拉罐扔到楼道的垃圾桶里,和项山踩着上课铃回到了教室。
苏杭送出去的明信片得到了不少的回复,应如是、李子童、董毅等人也都在元旦的时候给苏杭和项山送来了写着祝福语的明信片。
班里也有些同学收到了来自好闺蜜,好朋友或者是追求者的贺卡。
“看看。”苏杭扬了扬手里的明信片,“我们送出去的和收回来的这些显得多么朴实和便携。”
这倒是个事实,相对于贺卡而言,明信片的体积更小,面积也更小。当然,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大气就是了。
这几天苏杭也找了个时间把写给几个书友的明信片寄了出去,原本是准备走快递来着,但是这个时候快递的时效还是7天,而且明信片加信封这样的组合好像也却是有些容易丢件。
既然都慢,那就干脆选更加稳妥的邮政嘛。
元旦的三天假期结束之后,中学生们也迎来了期末考试,苏杭正常水平发挥,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反正基本就是原地踏步。
这时候小县城的高中还远没有几年后那么卷,假期还要去学校上课的也就只有距离高考不到半年的高三学生,苏杭也趁着寒假开始准备起了自己的下一本小说。
没错,正在连载的这一本苏杭已经写好了结局,只要按部就班的发出去就行了。
关于自己的第三本书苏杭其实是很有些想法的,哪个写小说的没有一个自己的文青梦呢?哪个靠写东西吃饭的不想抛开一切的限制,自由自在的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呢?
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能这么做。
毕竟得吃饭不是?
而苏杭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完全不用考虑吃饭的问题,靠着前两本书已经有了在这个小县城算是不错的收入,那第三本书就抛开一切,单纯的为了写书而写书就好。
再说了,就算是为了吃饭,总不能一直靠着小白文吃到底吧?
他苏杭又不是中原五白那样的存在。
偶尔给读者换换口味也挺不错的嘛。
所以在这个寒假,苏杭写作的速度就慢了不少,打字速度也一路直线下跌掉到了一小时一千字出头。
同时趁着寒假,苏杭也向着自己的爸妈正式提出了买房的意象。
苏杭有时候开玩笑说是自己其实是“丧偶式育儿”,苏杭的父亲常年是在外地工作的,回家的频率基本上就是每两三个月一趟,所以这也导致苏杭和自己的父亲并不算是亲近。
2015年年初小县城的房价已经有涨起来的趋势了,不过苏杭一年多的稿费买一套房还是够用的,至于装修的问题,慢慢再来就是了。
就算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苏爸和苏妈也还是觉得有些不真实。
自己的孩子这就买了房子?
一家人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这就算是完成了?
就……挺意外的。
苏杭自己倒是没有意外,作为一个重生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几乎掏空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套房,这已经走在某点上所有重生者的末端了。
不过苏杭志不在此,倒也能说得过去。
如果说寒假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日子,那大概可能就是过年了。
随着小年的到来,年味儿也一天一天的重了起来,家里的肉味儿也重了不少。
苏爸有一手卤肉的好手艺,不单单是卤肉,还卤猪蹄儿,卤鸡爪儿,炸带鱼……
平日里的家常菜都是苏爸苏妈谁有时间谁做, 唯有年前备制卤味的时候,就只有苏爸一个人在厨房里大显身手。
卤肉、炸麻花,置办年货,从小年开始的七天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就过去了。
腊月三十。
苏杭和苏爸在上午贴好了对联,把奶奶接到了家里,简单的吃了中午饭就开始为了晚上的年夜饭忙碌。
苏杭也偷不了懒,被苏爸和苏妈抓过去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