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禁区——神桥 - 诡异侦探事务所 - 林中有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07章禁区——神桥

神桥,万物生灵与纯粹能量生成感应并产生连接的唯一途径。能量守恒定律,众所周知的世界基本定律之一。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那么,什么是能量?

一切宏观、微观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量化转换。

在人类的定义里,能量分为机械能、分子内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内能等等。

汽车行驶是能量消耗与产出的动态,一个人吃饭也是能量消耗与产出的动态,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在依赖能量的同时又产出能量。

大海潮汐可以产生能量,风可以产生能量,阳光、水、土壤,所有一切人类所能看到、听到、捕捉到、感知到的都可以产生能量。

一座城市每天消耗与产出的能量,如换算成数据的话,会是个天文数字。

广义上,地球是个巨大的能量体,而太阳则是更为庞大的能量体。

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能量是人人都知道但却概念模糊的一个词汇,一种无法将之具体描述的存在。

但若说到为人们提供温暖的空调、照亮黑夜的灯光,让人们果腹的食物、运载着人们去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这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就很好理解了。

能量,无处不在。

万物生灵因能量而存,宇宙、星河,沧海一粟也因能量而存。

所以说,万物生灵本身就与能量脱不开干系。

也可以说,任何一个生灵,自身就是一个小型能量场。

大自然界的生物,各自都有捕捉能量场,或者感应能量场的天赋。

譬如,大部分夜间活动的生物,都具有极强的勘察能力。

蝙蝠向物体发送声波,再接收回声进行定位。而大部分蛇类则透过口腔顶部的贾克布森氏器官与舌头共用作用,达成独特的嗅觉功能,搜集空气中的环境状况。小部分蛇则进化出特有的热感应器官,对距离自己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极为敏锐。

然而,人类在进入‘火种时代’之后,开启了有别于所有物种的进化之旅。

群体智慧增长,人类拥有了语言、文字,开辟出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适用于大自然的身体机能却随之趋向弱化。

脱离了丛林、荒野、高原后的人类,不再以肉身与大自然搏斗,对危机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对身周一切的感知力也越来越钝化。

进入现代文明以后,已经很少有人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在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活下来。

人类将能量开发运用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阳光不再只是阳光,海水也不再只是海水,是太阳能、是潮汐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

随着越来越多捕捉、转化能量的机械,被发明出来的同时,人类自身对能量的感知力,却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被舍弃。

但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天赋,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它一直存在,只是在被人类自身日积月累的遗忘和弃用之下,主动打上了封印。

只有一小部分人,还保留着微乎其微的能量场感知力,拥有比常人敏锐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直觉。

而人类不知道的是,远古以前的祖先,屹立于天地间,在山川洪流中迁徙、与猛禽巨兽搏斗,靠的不仅仅是比现代人类强悍的身体素质,更多的依仗是族群的团结和必须生存下去的超强意志力。

正是这种坚韧无匹的意志力,造就了超凡脱俗的个体!

力可搬山的巨力者、擅长奔行的极速者,可驱使动物的兽语者、双眼在夜晚也能看到极远处的久视者,还有能调动水流、移动山丘等不可思议伟力的人类。

那时期还没有‘神明’的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部族里出现这样的能力者,就意味自己的部族将得到庇护与引领,能熬过黑暗的长夜、漫长的寒冬,活下去。

而这些个体之所有能拥有形色各异的超凡能力,便是因为【神桥】。

神桥与灵池不同。

灵池来自后天修行,最早一批人类修行者发现了独特的吐纳术、呼吸法,将天地间的清气、灵气,引入体内积蓄成池。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灵池,而那些吐纳术与呼吸法,也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修行者的总结、归纳,形成了系统化的功法。

而神桥,则源自生物自身的本能天赋。

每个生命体,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本能天赋,但能否开启神桥,就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林烬在接收到那段们息后,很快就理解了其中深义。

远古人类中的佼佼者所具备的神桥,之所以成为禁区,便是因为人类自身在漫长岁月里渐渐弃用各种感知力,以令后人的基因序列自行将之封禁。

所以,神桥从来都不曾消失。

只是,想要解锁封禁开启神桥,必须具备两个基础条件——

其一,比钢铁还要强韧的意志力;

懦弱、畏惧、惶恐、犹豫、自我怀疑、悲观沮丧,所有与怯懦有关的负面情绪与行为,但凡沾上一条,都会被排除在外。

其二,悟道。

佛门悟道,指的是领会佛理。

道家、儒家、墨家讲求的则是修身悟悟道,概括来说就是确定自己所走的道路,从此心无旁骛。

而林烬理解的悟道,与华国唯二圣人王阳明有些微相似之处。

这位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在这个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想起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某夜忽然有了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圣人之道无需外求,而应证心。他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这就是华国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