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道与义(二) - 诡异侦探事务所 - 林中有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04章道与义(二)

抗天,颠覆神权,以达到削弱贵族奴隶主权柄的目的。纣王好战,穷兵黜武不假,但扬大商威名、解决边境百姓常被异族劫掠的起因也是真。

是好是坏,是非功过,纣王本人并不在乎。

荀九终于意识到,同是贵族出身的自己,所思所想除了学问之外,也与那些权贵奴隶主无异。

格局不同,思维高度不同,最终形成的行为方式,自然也就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了。

至于纣王极尽奢靡,筑鹿台、建酒池,整日作乐这些问题,荀九不想再问。

因为,毫无意义。

玉无完璧,人无完人。

荀九没有资格要求一个敢于抗天反神权的君主,又能征善战又爱民如子又仁政怀柔,这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事情。

他心底,只想知道一个答案。

‘王,您怒杀恩师,可曾有悔?’

性情暴戾、高傲自负的纣王,不知想到了什么,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默然垂首,看着手中那把神兵利器,仿佛自言自语般地说道——

你说,是吾令大商国运衰竭。你还说,天意不可违。吾不该杀你,该当让你看着,这天下,是谁的天下!

最终,纣王没杀荀九,只是令他离开朝歌。

或许,是想让荀九代替其恩师比干,看着大商如何逆天改命。

可惜,纣王败了。

公元前1046年,纣王率军伐徐州,仗打胜了但损失很大。值此时机,西周起军伐商,商军中大批俘虏倒戈相向,致使商军兵败如山倒。

纣王逃至鹿台,亲手将那柄名叫[墟]的宝剑,埋入无人知晓的地宫深处。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带着这把剑,但他从未用这把剑斩杀过一条人命。

或许,这位一代君主在最后一刻,曾想起那些被他诛杀的朝臣。

又或许,他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大商的国运,被比干言中而不甘。

究竟如何,无人知晓。

这位被烙上‘暴君’印记,背负数千年恶名的君主,从容地穿上宝玉衣,跳入火中自焚而死!

……………

历史由成功者书写,而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

林烬当然不是那个亲历者,以上所有都是《万物之书》以信息传输的方式,直接灌进他脑海中。

并非干巴巴的文字,而是有些模糊不清的画面。

那种感觉很微妙,整个信息接受过程,就好像他化身为旁观者,目睹了一切的经过。

但,这个视角是谁的呢?

比干?荀九?又或者是…

不,不可能是纣王。

因为,整个视角都像是在旁观纣王。

在此之前,林烬对华夏历史上这个最富神秘色彩的朝代,所知甚少。听说最多的,就是殷墟出土了什么文物,殷墟又出土了什么文物…

以及,小时候看过的那部大型神话题材电视剧了。

相比起来,他对申公公,咳,不对,是申公豹,还有以姜子牙为代表的正义天团,印象更深一些。

对于这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暴君代言人,他始终秉持着不熟知就不分析,也不下判断的原则。

有一段时间,各国涌现出大量‘洗白’专家。

此处无贬义。

所谓洗白,更精确的说法,是通过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尽可能还原那些顶着各种骂名的各路大佬,生平所作所为的真实情况。

于是,‘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公,不再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人妻曹,成为了极具眼光、爱才如命的枭雄曹。

随之,某刘姓大耳贼从仁义之师变成了伪君子的代表。

焚书坑儒的始皇,很长一段时间等同于纣王暴君升级plus版。后来,有史学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乃是大秦在思想领域的统一,针对国朝内部的一场大清洗。

焚的书都是思想迂腐的陈规旧矩,至于坑儒,就纯属扯淡了。被坑杀的,其实是那些诓骗了始皇的方士、炼丹士。

此为另话。

总之,通过‘书哥’这段类似闪放的操作,林烬不仅对商朝有了相对直接的了解,纣王、比干等历史人物,也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大概轮廓。

站在比干的角度,身为王室成员,首要想到的自然是国本。

他固然是忠诚的,但他的忠诚并不是对纣王,而是大商。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纣王的很多举措,可说是极有前瞻性的。

但问题也在于此,时代不允许。

神权自商走向没落,便是因为在商朝500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好几位猛人。

商朝初期,巫教横行,巫祭势力非常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