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看日出
“那你一个月能拿多少钱?”
“你要说没有悦购的时候,一个月能拿个万吧块钱,现在呢,一个月不到贴钱都算好的了。”
夏文静一脸认真的看着面前的李宁,他还只是一个学生,一个大一的学生,和她同岁。
在一些人还在为生活费发愁的时候,李宁已经走到了让他们仰望的地步。
夏文静她知道李宁有钱,可她真的没想到李宁会这么有钱。这一刻夏文静心中升起的有那么一点高兴,为面前的这个男生感到高兴。
以前她觉得李宁就算有钱,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看来差距在不断的缩小。
她是人大的高材生,毕业后不说富贵荣华,可衣食无忧肯定不成问题。
她能养活自己,甚至还可以赚钱养家养活李宁都可以。
这样看起来很美好,没有任何错误,可错就错在她出生的家庭。
她老爸是瑞克集团的老总,不说亿万,也是个千万富翁,他虽然有了自己想法,开了公司,但他还只是刚刚开始。
夏文静相信随着李宁一步步走上去,她相信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小。
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能走到一起吗?
自己还在享受青春美好的校园时光之时,他已经在商海叱咤风云。
两人经历不同,打交道的圈子不同,几年下去还有什么共同语言?
越是深想下去,夏文静有点担心,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可她的出生就代表了她无法选择。
“怎么了?”李宁看着夏文静眉宇间有一丝异色,忍不住问道。
“没事,接下来咱们去哪?”夏文静调整了一下心情,笑着说道。
“怎么,你有特别想去的地方~”
“附近有什么好看好玩的地方,都可以啊。”
“行,我去找找。”
……
当天下午李宁找好了地方,hz区大余湾村。
hz区大余湾村位于汉城市hz区木兰乡。大余湾共有近40幢房屋为明末清初建筑,石屋石砌,雕梁画栋,有数百年历史,是典型的明清风水建筑格局。据村普记载,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历史辉煌。这里的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大余湾村是古人遗存的恬静、淡泊的田园。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民俗民风,身临其境,有穿越时空之感。
hz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已经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距汉城市区40公里,坐落在乡村的公路边。村头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田边散见丰收后堆积的小山似的稻草垛,还有三三两两的水牛在田间放牧。走进小溪环绕的村口,青石小径蜿蜒前伸,一幢幢古旧的房屋连环而建,一律的青条石墙,黑瓦飞檐,形成院落交错的小巷,石磨、古井、油漆斑驳的木亭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画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精美。
李宁两人到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九点多了。
一下车,两人的目光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映入眼帘的哪是古镇,明明是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来来往往的行人点缀其中,为这幅山水画增添了几分活力。
虽说大余湾现已声名渐起,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李宁带着夏文静到的时候,看到村口的老人闲坐在屋门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他们还热心地为游客指点路线,任凭游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
要说这大余湾有多么好的旅游业,那基本是没有,都是原生态的。
“李宁,快过来!”
听到夏文静喊话,李宁急忙赶了过去,问道:“怎么了?”
“你看那里,好像是中国结许愿的地方。”
随即李宁环视了一圈,看到前面几人现在站的地方是个许愿林,木质的雕花木板上面挂着许多中国结,而每个中国结的下面都挂了一张纸条,至于上面写了什么,李宁就不得而知。
李宁问道:“你想许愿?”
夏文静先是点头,接着又道:“要不要一起?”
“可以啊~”
随即两人来到许愿林的下面,发现这并不是中国结,而是一种很复杂的结,下面挂着一个小铃铛,铃铛的里面有一张纸条,风一吹,铃铛随风而动,发出清脆的响声。
看着许愿林下面有人在售卖这种东西,李宁走了过去,“姐,这个是什么?”
“哈哈,这叫风铃结,下面挂着的纸条,是用来许愿的,要不要来一个,很灵的~”
“怎么卖的,十块钱一个~”
随即李宁挑了两个,递给了夏文静一个,随即李宁拿出笔来在纸条上写道……
写完两人互相对视一眼,都没有看彼此写的是什么,李宁把自己的风铃结挂在了整个许愿林的东边,而夏文静选择了南边。
“你写了什么?”夏文静走到李宁的旁边,凑过来好奇的问道。
“不告诉你~”李宁摆了摆手,一脸讨打的样子。
“讨打~”
“哈哈,就不告诉你~”
中午两人简单的吃了饭,下午去周边的地方逛一逛,找个能住的地方,两人打算第二天早上登木兰山去看日出。
晚上,李宁回到自己房间,洗漱之后躺在床上,美滋滋的进入了梦乡。
今天晚上应该能有一个好梦。
第二天早上三点,闹钟吵醒了正在睡梦中的李宁,李宁从床上坐了起来,伸了个懒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