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万事俱备
钱德金决定进城务工后,摆在他面前的几件事需要马上着手办理。一是与王二麻子尽快签订土地转包合同;二是到村委会去开一个外出务工证明,并筹措进城务工路费和短期的生活费用;三是马上联系各种渠道,确定打工的城市和自己能干的工种。
第一件事比较好解决,钱德金再次找到狗剩子,并向堂弟面授机宜,让堂弟传话给王二麻子,明确告诉他今年自己要进城打工,如果价格合理,土地可以邻居优先,就近转包。王二麻子看到钱德金想急于进城务工,本想拿捏钱德金一把,以此达到尽量压低土地承包成本的目的。但狗剩子直戳软肋的一句话,让王二麻子很快就打消了“先端着”的念头。狗剩子对王二麻子说:“县糖厂今年的甜菜优惠收购政策,这个信息现在很多村民还不知道,如果都知道了,好地块的承包价格肯定还会大涨”。王二麻听后权衡片刻,便马上同意将钱德金转包的村北地块,以高出其它地块二百元的价格承包,并在当天下午就与钱德金签订了土地转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规定有效期为一年,如果第二年想再次承包,可根据新一年的土地价格再行议价和续签。签完合同后,王二麻子就把1200元崭新的土地承包款,摊到了钱德金家刚签完协议的的炕桌上,待钱德金核数完金额无误,王二麻子便难掩喜色的走出钱德金的家门,去忙着规划他新一年的种地大业去了。
钱德金着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去村委会找会计,开一个进城务工的证明,也就是村委会的介绍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进城务工必须要有村委会开具的介绍信来证明。目的有两个:一是证明村民的合法“良民”身份,不至于到了城里被视为“盲流”和黑户来看待;二是有利于进城务工者尽快取得城里用工单位的信任,便于找到工作。如果城里用工单位没有看到进城务工者的村委会介绍信,一般不敢招用,即便急于招用了,后期也要通过函调的形式,到当地村委会来核实务工者的真实身份。所以,看似没有什么权重的村委会证明,也会成为当时进城农民工的一块护身符和敲门砖。这也算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家乡组织,对远离故土出去谋生的游子们,一点力所能及的呵护了!
钱德金为了节省时间,没有选择步行,而是蹬着父亲留下的一辆大金鹿牌老旧自行车,向村委会的驻地方向骑去。
仁和村的村委会驻地,位于村落的东北侧,距离钱德金家约有三公里路程。在县城十五个乡镇,一百四十九个自然村中,仁和村的经济发展并不差,早在吃大锅饭时期,当时仁和大队的粮食总产量,就超过县域内70%的自然村(大队),因大队孙支书领导有方,敢于启用有魄力的年轻人当生产队队长,激发鼓舞了社员干劲,使粮食产量创了新高,到年底一算,社员每个工分都勾到了两元钱以上。
所以,仁和村的村财政也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家底。村委会建筑形式由一字排开的十几间红砖瓦房构成,其规模和档次也高于其它自然村村委会。
钱德金还清楚的记得,1982年初冬的一天,也就是实行大锅饭制的最后一年,在仁和村生产队大院的院房内,二十多米长的大土炕上坐满了喜笑颜开的社员。生产队队长、会计和现金员正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记工本,花名册和黄框长方形的大算盘子,分别摆放在大土炕上。特别是在现金员身后的炕角一侧,极为醒目的码放着一摞摞面额一元,一百元一沓的崭新钞票。会计把算盘子拨打的噼啪作响,并根据花名册依次喊着社员的名字,当社员们从现金员手中接过一沓沓飘着墨香的钞票,各个喜不自禁!
令钱德金也兴奋的是,自己家虽然很少参与生产队的一线劳动,但父亲还是用一个绿色军帽,兜回来了十一沓现金,整整1100元啊!在余三金儿时的记忆中,每次临近年关,父亲总会在昏暗的油灯边,叹息着对母亲说,哎!今年咱家在生产队又“胀肚”了,不但分不到钱,还反欠了生产队200元。可见,1982年在生产队分到的这笔巨款,对当时的贫寒农家来讲,是多么具有历史意义!这也是钱德金有记忆以来,家中在生产队分到的最多、最后的一笔钱,也是当时钱家拥有的最多的一笔钱。当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一沓沓崭新炫目的钞票,一直兴奋的无法入睡。钱德金后来回忆,尽管这是大锅饭时代最后的晚餐,但依然让他温暖、怀念至今。
正是凭借1982年这一非凡业绩的加持,以及后期社员们的口耳相传,仁和村村民的好日子,好名声就在十里八村传播开来,即便到了包产到户后,仁和村依然享受着富裕村,文明村的美名。受此影响,其他自然村以及一些乡镇的女孩子们,都以能嫁到仁和村为荣。
钱德金骑着自行车,沿着村北的乡村公路,一直向东骑行......穿过两排杨树林,再过一个大排水壕,便看到了刚刚建成使用几年,恢宏气派的仁和村小学,全村近200名适龄儿童,正在这里接受良好教育。穿过学校,一排红砖黄瓦的村委会院落便映入眼帘。村委会王会计看见钱德金后笑着起身打招呼,王会计听他说明来意,就马上从抽屉中拿出笔纸和村委会印章,很快写好了介绍信。
钱德金见介绍信上这样写道:
兹介绍我村村民钱德金到你处务工。该村民为人和善,品德优良,勤劳简朴,追求进步,无不良嗜好和犯罪行为。
望接洽为盼
仁和村村民委员会
1989年3月11日
在落款处:清晰浓重地盖上了“仁和村村民委员会”的鲜红印章。
钱德金看完介绍信后非常满意,向王会计连声道谢。随后拿起介绍信来轻轻对折,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内衣口袋。
当钱德金刚要走出村委会大门口,迎面碰上了村长张青松。张村长今年四十出头,为人正派仗义,做事干练,因为在生产队当队长时能力突出,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后被破格提拔当了一村之长。张村长爱憎分明,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村民无论贫富,还是有什么大事小情,在他能力范围内有求必应,能帮则帮。所以,在村民中口碑好,威望很高。
张村长见到钱德金,马上先打招呼:“呵,这不是德金吗,今天这么得闲,来村委会有事吗,需要帮忙你尽管说话?”钱德金见此也马上止步说:“你好老叔,您这是从哪回来啊?”
张村长比钱德金长十几岁,他以往见到钱德金的父亲时都称呼大哥,所以属于长辈。在村里日常碰面,钱德金都称呼张村长为老叔。在东北地区,村民对村干部的称谓,基本都是约定俗成,按照村里论的长幼辈分来称呼,如果直呼其村长的“官职”反而显得生疏了。当然,无论村长还是支书,见到村民的时候,也是以村里论的辈分,长幼有序的来称呼,或许,这也正是农村人一般都乡情较浓,故土较亲的一种情感纽带吧。
钱德金向张村长说明了来村委会的原由。张村长听后马上说:“太巧了,我刚从乡里开会回来,正要通过咱村里广播向村民传达会议精神”。张村长顿了顿,接着说:现在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十个年头了,上面的精神就是继续解放生产力,会种地的种好地,多种地,不愿种地的就输出劳务,增加收入,总之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吗!只要不违法,就出去大胆的闯,大胆地干和专心的学。”钱德金专心的听着,不住的点头。张村长接着又关切地对钱德金说:“大侄啊,我这真有个务工的消息,可能会帮上你。最近县劳动局来个消息,说省建筑公司正在农村招合同工,主要是做建筑工人,据说,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300元左右,就是辛苦了一点,如果你想试一试,我就把名字给你报上去?”
听到这,钱德金马上眼睛一亮,诚恳而坚定的说:“太谢谢老叔了,我也正急着找进城务工的渠道呢,有老叔您的大力帮助,有好的政策精神指引,还有政府的积极搭桥,这下更稳妥了”。张村长听后非常满意,用赞许的目光看着钱德金,接着表示:“那好,你听我的通知,啥时县劳动局传来确切的报道日期,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万一能行,到那好好干,为家乡增光,有能力再回报家乡”!在张村长的真诚和激励下,钱德金不知道是兴奋,还是激动,眼眶有些湿润起来,并向村长张青松再度重重地点了一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