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字数多了取章节名就会很麻烦 - 三国从江东开始 - 我只想好好种田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1章字数多了取章节名就会很麻烦

“三国从江东开始()”!

“登徒子,姐姐,你放开我,让我出去教训他!”

在大乔缩回车厢后,车厢内接着便传出与大乔温婉的声音截然不同,更显活泼的清脆声音,闻声识人,便知小乔是一个何等可爱的妹子。

只是被这样一个可爱的妹子叫做登徒子,让于琦有些不爽:我一脸正经、一身正气,哪里像登徒子了?再说人家登徒子可是跟槽糠之妻不离不弃连生五个孩子的好男人,咱可比不了人家。

见大乔缩回车厢,于琦便继续追问乔公:“乔公……乔公,回神了,既然你不反对,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我先安排人送你们去南昌,放心吧,我不会强迫你的。”

刚才被美色冲昏了头脑,于琦刚刚想起来:他跟陆筠结婚至今才一个月,现在看到乔妹漂亮就娶进门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让陆筠怎么看?让世人怎么看?这不是把他的软肋暴露给世人了吗?

于琦自问不是那种有毅力能挑战自己软肋的人,这才改了口吻,让她们先去南昌住着,把她们养起来,一方面可以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让陆筠有个准备;另一方面也是让她们见识一下自己的民心人望,让她们不要那么抗拒自己,毕竟美人都爱英雄嘛,待自己打江山归来之后再说——江山美人,毕竟江山在前。

于琦的话让惊慌失措的乔公有些诧异,一时摸不准眼前这个武夫的意思,而于琦也不待乔公拒绝,就挥手招过亲卫,唤来一队于氏部曲:“这里面有你们未来的三主母,好好保护着给我送到南昌,然后交给主母,知道吗?”

送走了面色凄然的乔公一行,于琦转身看到面色羞恼的徐庶,以及面有揶揄之色的刘晔,想到自己方才的表现,干咳两声:“咳咳,打仗要紧。”

“子扬啊,你可知道投石机为何物?”

听到于琦的询问,刘晔脸色一正:“知道,在家传之书中见过,只是没亲手做过,将军问起投石机,可是要攻打舒县?”

“不是,我就问问,对了,说起攻打舒县,我想问问子扬,以你对刘勋的了解,有没有可能在不打舒县、不惹来袁术大军的前提下,让刘勋把居巢、皖县、寻阳三县之地割让给我?”

顿了顿,于琦又补充道:“眼下还不适合过分刺激刘勋,居巢可以不要,但是皖县跟寻阳两县一定要交到我的手上。”

这个问题刘晔显然早就想过,此时听到于琦问起,当即不假思索的道:“此事易也,刘勋贪婪无义,将军只需遣使往见刘勋,许以重礼,刘勋自会应允将军所求,甚至还会替将军在袁术面前遮掩,以掩饰其过。”

说着,刘晔拱手请命:“晔虽不才,愿自请为使,替将军说服刘勋。”

“不妥不妥”,于琦摆摆手道:“对刘勋来说,你乃新叛之人,你作为使者去见刘勋,这不是火上浇油嘛,万一刘勋恼羞成怒起了杀心,你岂不遭殃?你有大才,当为国之柱石,焉能折于这等小事之中?我另外遣人便是。”

刘晔笑着道:“将军有所不知,刘勋此人贪婪无义,却非不智之人,有将军大军在侧,而且我是去给他送礼的,他可不会为难我,相反,他还要感谢我。”

刘晔甚至还有心思跟于琦开玩笑:“将军信不信,等我离开的时候,刘勋会亲自送我出城,还要对我说‘谢谢’?”

你以为你是大忽悠?

于琦本有心拒绝,怎奈刘晔态度坚决,于琦便不再阻拦,给了刘晔一封手令让他去随军辎重中挑选符合刘勋心意的财货,并且告诉刘晔,让他尽管拟定礼单,就算一时凑不出来的,待于琦回军之后,也会让人把礼物补齐的。

“主公就不怕刘子扬一去不回?”

于琦笑着拍了拍徐庶的胳膊道:“元直放心,你没发现刘晔跟你是一类人吗?他肯定会回来的,而且还会给咱们带来好消息,你就放心吧。”

经过了两天的行军,于琦终于抵达了三夫人的老家,因为昨天的时候刘晔就提前携带重礼进城去见刘勋了,按照刘晔的说法,他今天差不多就能出来,所以于琦干脆下令大军暂时停驻,并不着急安营扎寨。

没等太久,在于琦大军抵达舒县城外小半天后,舒县的城门竟然真的开了,几十骑骑兵扬起一路烟尘,直驱于琦阵前,在离着一箭之地外又驻足停下,于琦举目看去,随即对徐庶笑道:“看来我说对了,刘子扬也说对了。”

于琦说他自己说对了,自然是因为刘晔没有一去不回,而是出使成功、完成使命功成归来;至于刘晔的“说对”,却是刘晔真的做到了他之前所说的玩笑之言:让刘勋出城相送,而且看刘勋在马上拱手惜别的样子,竟真的在感谢刘晔。

刘晔肯定不是大忽悠!

此情此景,于琦只能感叹:天下事,不可思议者何其多耶。

眼看刘晔跟刘勋拜别,骑马返回本阵,于琦对身边的徐庶说道:“走吧元直,咱们去迎接一下功臣归来”,说罢,一提缰绳,驱马上前。

“将军,幸不辱命”。

见礼之后,刘晔自袖中摸出一卷帛书,双手呈递给于琦道:“这是加盖了刘勋太守印的官府行文,将军回去填上名字之后,便可任命新的寻阳令跟皖县令。至于原来的寻阳令跟皖县令,刘勋已经命令他们投降,将军愿留,便留他们继续效力,将军若是不愿留,驱走便是。”

于琦展开帛书,果如刘晔所言,是两张加盖了庐江太守印的官府行文,随手递给徐庶,于琦笑着故意询问:“居巢呢?”

“将军何必明知故问?居巢至舒县,朝发夕至矣,若是再把居巢交给将军,刘勋必坐卧难安,如芒在背,反而不美。”

于琦点点头,让亲卫去把李通喊来后,又对徐庶说道:“元直,你把李通的名字填在皖县那张文书上。”

“主公是想让李通来做这个皖县令?”

“是啊,你觉得不合适吗?”

徐庶凑上前去,压低了声音道:“主公,李通自投效主公以来,一直率领本部人马征战,其本部人马,皆是其在朗陵时就追随他的老部下,一直以来,主公都没有拆分李通及其部曲,这次又安排他担任皖县令,是否会有尾大不掉之嫌?”

“所以我才要安排李通来担任这个皖县令啊。”

于琦一句若有所指的话让徐庶陷入沉思,其实在徐庶提醒他之前,于琦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连年征战,军中是最容易诞生山头主义的地方,而部曲,又可以说是山头主义的根基。

像李通带着的那些老部下,时间久了,不是部曲私兵,也成了部曲私兵,若是其中再出几个中高级的军官,这些自然而然的就会围绕在李通身边,形成一个小小的山头,若是征战日久,这个小小的山头或许还有发展壮大。

防止山头主义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源头堵截,对将领进行轮换,但是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若是于琦把李通跟他的部下分开,别的将领会怎么看?朱桓有没有部曲?甘宁有没有部曲?太史慈有没有自己的嫡系?

还有个问题就是,以后那些想投靠自己的豪杰会怎么想?他们在投靠自己之前是不是要掂量掂量,要琢磨琢磨?

山头主义不可取,但是在当前阶段,却是战斗力的保证!不但不能打击压制,反而还要鼓励,甚至是提倡。

所以于琦才要安排李通来担任这个皖县令,一方面因为李通确实是合适的人选,于琦的几个部下,除了李通之外,暂时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也是拿李通来做一个榜样,一个给其他部将,乃至给那些在观望、想要投效自己的豪杰的榜样——来投效我吧,向我投效之后,你们只会过的更好。

还有一个方面,于琦也不知道徐庶能不能想明白,那就是打压山头主义,防止尾大不掉的办法还有一个——把山的基石挖掉,山头虽然还是山头,但也不是山头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块大石头吧。

当然了,这句话于琦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说话间,李通已经在于琦亲兵的带领下来到众人跟前:“主公,你找我?”

率军围了几天城,本以为等于琦率领大军来了之后能攻城的,没想到于琦来了之后也没动静,反而因为刘勋的出城使得将士们有了点动静。

在于琦的示意下,徐庶把那张写着李通名字的文书交给他:“文达啊,咱们跟刘勋达成了协议,他会把皖县跟寻阳两县交给咱们。”

“你也知道咱们的战略计划,明年咱们的重点就是淮南,确切的是就是庐江、九江,还有徐州的广陵三郡,要趁着讨伐袁术的机会,一举拿下这淮南三郡。”

“当然,一举拿下淮南三郡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最不济也要拿下庐江跟九江两郡,皖县,就是我为了明年出征袁术所准备的前进基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