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六月一十二日一十七:三十
原来刘闯在河东有熟悉的人,但是他和我们都没有说过。况且这认识的人还和我们住在同一家酒店。我没有贸然上去打招呼,心想看看再说。
刘闯和壮汉一起走到隔壁的石桌旁坐下,座位上的另一位中年人热情地拿出香烟发了一圈,并给刘闯点着。壮汉把刘闯介绍给他,只听中年人讲起他的遭遇。
原来这位中年人是自祖父一辈从河西迁到河东,所以他的籍贯一栏写的是河西。他的祖父算是参与建设河东的第一代原住民,经过一辈子的艰苦奋斗,在曾经的河东郊区获得了一处宅邸,地块面积近两千平方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东市区扩大了近二十倍,原来的郊区成了真正红火的市中心。老太爷留下的古老宅邸便成了众多开发商争夺的宝地,导致河东内外的各类亲戚悉数登场,老院子瞬间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正因为如此,院子的拆除平添了很多不便。由于补偿的价格各个亲戚各执一词,无法达到统一,所以来回扯皮,硬是熬走了三批开发商。但是无休止的纠缠不能阻挡市区规划的进度,最终取了中间价后补偿款给到了中年人父亲的手里,老院子就此夷为平地。
在老院子被拆除不久,坏消息接踵而来。几个亲戚联名把中年人的父亲起诉到法庭,拿着一些故去的老爷子留下的字条,要求分享拆迁款。官司一打就是五年,导致中年人的父亲因为身心俱疲住进了医院,补偿款也因附带此民事纠纷被收回,中年人至此负债累累。但是只要他继续争取自己爷爷留给的这部分遗产,他得继续支付高昂的律师费将官司继续打下去。
所以中年人当得知有朋友认识记者,便急忙赶来,争取得到舆论的支持。
待中年人讲述结束,所有人都沉默了。我没有想到在电视上见过的这样狗血的情节会真实存在,或许剧集里的情节就是出自于真实吧。
只见刘闯给中年人留下手机号,然后说等他回到单位后,针对中年人遇到的困惑专门报一份选题。等单位的正式采访手续下来后,再来河东,帮助中年人说出事实。
对于他只能报道事实,刘闯对在座的众人强调了很多遍。言下之意是如果问题出现在中年人这边,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记录并报道出来。
我感到真的是世态炎凉。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确如此。中年人的家族成员终究绕不过一个“钱”字。
我正走神间,刘闯已经与旁边那桌人告别,坐到我的旁边。
“怎们没听你说起过有河东的朋友?”我问道。
“也是刚认识的。刚才下来找你,听这几个人在聊纠纷,我便和他们一起聊了几句。这么好的选题我怎么会错过?我是深度记者。”兴奋的刘闯满脸堆笑的小声向我解释道。
真的是术业有专攻,建筑师走到哪都注意结构,美术家则注意造型和色彩,记者注意到的往往是深挖的细节。
我和刘闯重新回到汗蒸房,继续享受暴汗的滋味。刘闯转告我,他下来之前王思婷告诉他,明天中午和宁亦恩吃饭,拜托的人好像是有眉目了。
为了见帮忙的人时我有更好的形象,我必须尽早使自己的腰好起来。我闭上眼睛,让平台的高温尽快将身上的寒气全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