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建文水稻
朱允炆震慑四方,仿佛能控制天雷一般,再加上锦衣卫和东厂共同协作,铲除奸臣,这样的消息渐渐传了出去。朱允炆所做之事顺应民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路边不知实事的小娃娃也能说出建文帝能控制天雷的传奇故事。
当百姓们还在震惊于朱允炆的神奇时,朱允炆已经着手准备增强国力了。
正直春天,百姓们开始耕种的季节,朱允炆深知粮食问题的解决才是利国利民的根本。
只有增强了国力,才有机会和燕王一战。
于是他连忙去了一趟户部。
“叮,征服百姓功勋值100000,魅力值10。”
正当朱允炆看着户部准备的粮种不够优良而一筹莫展时,突然听到了系统的声音。
“这功勋值来的太是时候了,正好可以用它来兑换更加优良的粮食种子。”
他想着把天下所有百姓的种子都换成优质品,这样百姓们就不愁吃了,奈何功勋值兑换完了,也只兑换了一大半。
为了保证百姓们有粮食可以耕种,有些粮食早就被户部送往较为偏远地区,因此现在户部所存的粮食种子都只是附近一些城县的。
不过,这也正好形成了对比。
等到丰收之时,就能清楚的计算出这些优良的种子比一般的种子增值了多少。
这样朱允炆在百姓中的威望也就更高了。
朱允炆可以控制天雷的事情,百姓们都只是听说,自然有些半信半疑。
而种出来的粮食可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百姓的眼前。
等到优良种子比普通种子高产数倍之时,百姓们怕不是要把他供起来。
这不比拜一个听不到他们祷告的五谷神实在多了吗?
一想起将来的百姓们会把自己奉为神仙一样的人物,朱允炆忍不住挠着头偷笑。
户部尚书郁新看到这一幕更是摸不着头脑。
“陛下,您要三思啊,真的要把这些粮食种子叫做建文水稻吗?”
建文乃是皇帝的年号,把年号为水稻命名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如果粮食真的增产了,百姓们自然更加臣服于皇帝。
如果粮食产量还不如往年,百姓们一定会戳皇帝的脊梁骨的。
这样做实在是太冒险了,粮食的产量全看天意。
尽管郁新亲眼看到魏国公的府邸真的被天雷击中了,对朱允炆能控制天雷的事情深信不疑,但这天雷和粮食产量毫无关系,更何况粮食的产量关乎民生,更是不能乱来。
闻言,朱允炆这才回过神来。
他自然明白郁新在担忧什么,只是这些水稻比后世最先进的杂交水稻还要优秀,他自然信心满满。
因此,朱允炆摆了摆手:“郁爱卿多虑了,有朕在,来年粮食一定会大丰收,天下百姓也不必为粮食发愁了。”
这水稻真的这么厉害吗?
郁新对朱允炆的话半信半疑。
他之前也打听过了,皇帝曾命令工部连夜打造出了数十万像针一样的东西插在了较高的建筑上,那些针并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难道经过陛下的手,他就可以仿天雷了吗?
现在,这些粮食都是户部精挑细选的,陛下也是自登基以来第一次来到户部,难道他只看了一眼,便能让这些普通的粮食种子增产数倍吗?
就算他也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也不敢完全相信的。
正当郁新还在心中琢磨时,朱允炆又拿出了让他张大嘴巴的事,让郁新瞬间忘了建文水稻的神奇之处。
郁新接过来朱允炆给他的一本计划书,还没打开,就看到书面“课税改革”四个大字,直接让他拿着书的手都在颤抖。
一个国家的税收侧面展示了他的财力,因此关于税收的改革历年来都是重重之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百姓唉声怨道,甚至是发生暴乱。
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朱允炆提出的改革方案,事实上和明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差不多。
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家的实力财力,朱允炆特地花了几天时间查看了大明的税种,令人眼花缭乱。
国家收税的方式繁多,有粮食,牲畜,货币,甚至是人力。
光是一个郡县的税收记录就是五花八门,朱允炆刚看了一会就觉得脑壳痛,这税收账目简直乱糟糟的。
他一开始计划着用后世公平的收税方式运用到大明朝之中,却发现这个时代人口登记方式好不够完善,想要确切到每个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根据这个时代的背景进行改革,万一步子迈的太大了,掉进坑里可就前功尽弃了。
朱允炆想了很久,才发现明朝万历年间推行的“一条鞭法”税改,还算符合现在的历史背景。
将百姓们交上来的粮食,牲畜,统一换成银两放入国库中,这样省了很多人力财力,也不容易弄错。
郁新这个户部尚书还算敬职敬责,这么乱的税收,都能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
只是,这都是万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如果能有更简单的方式记账,谁想看这些让人头疼的账本啊。
因此,郁新拿着这本一条鞭法改革,越看越惊喜。
好啊,这个方法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