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蠢蠢欲动
几乎是眨眼之间,王忠便进入到东厂衙门,着手开始处理东厂的工作。而朝臣们各个把支持写在脸上,为的就是想看锦衣卫的笑话,好看两边争权夺利弄得贻笑大方。
然而宋忠可没功夫管这些事,说实在的,他心里也是支持东厂成立的。
大明疆土广域,只靠他一个锦衣卫去刺探,监察,实在是力不从心,只能紧着要紧的事去做,像一些小事有时确实是无暇顾及。
而东厂的成立,恰恰是缓解了他锦衣卫的压力,所以他并不感到威胁。
而他现在忙着扩大锦衣卫的势力,招募人员,更是没有把东厂成立的事情放在心上。
现在有了东厂在京城盘桓,自己倒是能抽出时间加紧部署京城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各藩王盘踞的地区。
这看来,自己倒还是得得感谢王忠。
皇宫之内,王忠正在照例和朱允炆事无巨细的汇报情况。
而朱允炆听了,也是对朝臣们的小动作了然于心。
而朱允炆也是深知,如今经历两次大乱的锦衣卫,已经是忠心耿耿的宋忠管事。
如今就算下令让他和王忠斗上一斗,他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最让朱允炆放心的。
如今这一厂一卫算是圆满了。
而有件事还是需要交代一下王忠。
于是朱允炆对着王忠道:“王忠啊,东厂的人你招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臣正在仔细斟酌筛选。”
“嗯,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我办的是东厂,可不是书院。”
“对于那些需要费心管教的,东厂可没那些心思。”
“是。”
广招社会人士,朱允炆也是考虑到了一些弊端,而这最难搞的就是不服管教。
江湖上的人向来是桀骜不驯,有能力却也不愿意被束缚,而这如何管理就是一大难题。
东厂还在成立初期,确实是拿不出力气去跟这些人磨合,只能直接先排除在外了。
等到东厂发展到成熟期,有了坚韧的根基,这件事再考虑不迟。
而历史上东厂这时候还没成立,就算之后成立也是野蛮生长,什么来路的人都收,导致后期乌烟瘴气,直接成了土匪窝子。
这好好的一个权力机构,硬生生经营的是仗势欺人,到处作恶。
而如今他朱允炆既然把东厂建立了起来,自然是不能重蹈覆辙,这整顿风气就要从头抓起,万万不能大意。
既然话已经说到,朱允炆也是把王忠派了回去,这东厂刚刚成立,事情也多,也不好留王忠太久。
而且现在正是他东厂都督立威的时候,朱允炆也是不能管的太多,很多事现在就放手给王忠去做。
而为了帮助王忠立威,朱允炆也是找了一个小任务派给他。
又过了这几天,藩王进京的事情也差不多了。
秦王的棺椁已经运到了京中,其他藩王也都陆陆续续有了消息,来或不来,也都让他朱允炆知晓了。
而这次让王忠做的,便是要仔仔细细的向他汇报诸王在京中的活动,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遗漏。
而能奉命回京的,除了已经在京中的三王,就是蜀王了,其余的皆是递过了折子回不了京的。
“朕的这些皇亲们,当真是狡猾得很呢。”
跟自己同龄的藩王,自己是可以信任的,而且理由也是很正当。
而晋王代王也是边疆藩王,镇守边疆的理由他自然是不能反驳。
但是这剩下的,拿这种敷衍的理由来搪塞他,都是些什么玩意。
就拿这楚王和湘王来说,一个在武昌,另一个在荆州,都是河内的富庶之地,真是编不出来理由了吗,拿闹土匪来说事。
什么洞庭湖之周匪徒叛乱…水深火热…民也不堪其忧,一派胡言。
且不说锦衣卫根本没任何没收到任何军情,就这一个湖周,需要两位藩王去平叛?
边疆之地的藩王哪个不是一人镇一方安宁,这边疆地区可不是开玩笑的,边疆外族那可是比什么匪徒强的多。
边疆之地一王尚且能以一当百,这内地的小小匪徒,竟需要出动两位藩王。
这到底是楚王和湘王无能呢,还是有意敷衍。
而这齐王就更是无脑,明明人在青州,却拿北元余孽混入作乱来唬他,哪怕是说倭寇作乱,也比这个理由好得多吧。
大西北的余孽,一路穿过三四个州县去他的封地作乱,是青州有什么不得了的宝贝,值得他们这么拼死的去吗?
敢玩他朱允炆,那就让你们玩个够。
楚王和湘王既然这么一心为民,那不如平完了叛就顺便替他去别处作乱的地方看看吧。
贵州各州也是有土司的,既然他们敷衍他朱允炆,那他朱允炆也能还回去。
于是朱允炆拿起毛笔飞快的书写了起来。
“楚王湘王一心为民,其心可嘉,朕今日多忌蛮夷作乱,既楚王湘王堪当大任,洞庭湖平叛之后,楚王着入贵州巡视,湘王入广西支援我大军,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