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燕王二子
这马车里嘀嘀咕咕的,正是燕王的二子,朱高炽和朱高煦。这马车停在这时间也不短了,烈日当空又闷的很,虽然朱高炽一人独占了大部分空间,可还是喘的厉害。
而朱高炽的心思也是极为缜密,进京都低调得很,不仅不穿华服,不带侍候,连马车也是毫不起眼。
而他们兄弟俩刚一入京,就遇上了杨文带大军启行,为了避人耳目,更是屈尊避让,躲在这小巷子里,连车帘也不敢掀开。
朱高炽一步一步谨小慎微,如今听见朱高煦如此放肆,不由得出声提醒。
他可是不能让朱允炆抓住他们一点错处,给了朱允炆可乘之机。
朱高煦对于长兄这副模样颇为不屑,在他眼里,朱允炆不过是个胆小如鼠的皇帝,但他们此番回京,代表的可是燕王,所以他也不得不收敛起来,不再评论朱允炆。
“长兄,我们即刻面圣吗?”
“不,我们先去拜见我们那舅舅。”
藩王回京,必定是要先拜见皇帝的,只不过他们二人身份尴尬,只是代替燕王回京,所以相对自由,不必立刻面圣的。
朱棣远在辽东,他们封地无王,若是真的用这个理由不来,他朱允炆也不能就此发难,但是为了燕王府的面子,他朱高炽还是带着二弟祝朱高煦来了,封地只留下了还未及冠的三弟。
而本就知道朱允炆心里打着算盘,他们定是不能贸然前去,得先找个人打探打探情况。
而他们的舅舅家,魏国公府,是最好的去处。
几个舅舅都是朱允炆身边的得力干将,不愁没消息。
大军行进完毕,朱高炽立刻唤了马夫上前,一路向着魏国公府而去。
而这辆朴素的马车确实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路悠悠驶到了魏国公府门口。
朱高炽和朱高煦互相搀扶着马车上下来,刚刚站稳,就看见魏国公府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道靓丽的身影窜了出来。
来人可不就是徐妙锦。
朱高炽见状立刻迎了上去,亲切的喊道:“三姨,好久不见。”
而徐妙锦看到两人,先是有些诧异,但是又立刻回过神来,飞身上马,对着两人说道:“我这会子有事,你们自便。”
随后一骑冲出,只留下一片灰尘。
而被留下的朱高炽和朱高煦面面相觑,脸色都不太好看。
这明显是认得他俩的,那为何又这般冷漠?他俩可算是热脸贴冷屁股,自讨没趣。
怎么回事?
这许久没见,按理说应该是热情的迎他们进去,可是徐妙锦竟然把他们丢在这?
这是待客之道吗?
还是说,朱允炆那边有什么风声,搞的魏国公府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了?
两个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互相看了眼,就往魏国公府里面去了。
而另一边的徐妙锦,正风风火火的朝着军工处而去。
她也不是故意对朱高炽和朱高煦冷漠,只不过是她日思夜想想出来的点子,忙着跟工匠们分享,生怕忘了,所以她才急着去军工处,也不敢跟多跟他们搭话。
现在这个时期,因为有朱允炆的示范,所以社会风气都开明的很。
女子不必禁足闺阁,也可以自由活动,当然也可以参与国家大事。
而徐妙锦对先进器物尤其的钟爱,而朱允炆也是默默支持,给了她令牌,让她可以自由进出军工处。
而朱允炆和徐妙锦更像是灵魂伴侣,朱允炆负责给工匠们布置任务,而徐妙锦就从中协助工匠们发现细节,提供新奇的思路,最终完成一代兵器的改革。
而如今军工处的工匠,也都习惯了徐妙锦的加入,视她为一员。
工匠们以传承手艺为主,其中的道理却不能指明一二,而徐妙锦的加入正好弥补了他们这一缺点。
徐妙锦出身大家,书香门第,自然是熟读各大书卷,而且还是武将世家,兵器和理论都是一顶一的好。
所以有了她的帮助,各种细部的难题也都一一迎刃而解,不是什么难事。
而关于开花弹的改良,先前提出的火镰设想已经算是完成了一半。
在徐妙锦的引导下,工匠们成功研制出了重量不均匀的开花弹。
这种开花弹底部较重,就像是个羽毛球一般,扔出去总是头先落地。
而这火镰,就是装在这重的一面,这样落地撞击,就能擦出火花去引燃。
而这个想法变成折子递到朱允炆案前,朱允炆是颇为震惊,这种想法本来是他准备给陷入瓶颈的工匠们的提示,没想到他们竟自己琢磨出来了。
而引火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新问题才是重头戏。
如今的火药纯度不够,只靠火镰撞出的一点火星根本点不燃。
而换成易燃的棉布,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点燃。
而不能点燃的开花弹,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这半月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度。
而朱允炆这两天递过去的特制棉,也因为太容易燃烧被弃之不用。
虽然目前的进度还是止步不前,但是徐妙锦却从这种特制棉中有了一些新想法。
她徐妙锦这两天在屋里整日闭关,终于是有了一点思路,所以此刻迫不及待的要跟工匠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