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新的开始
马梓倩的生日之后,我和她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尴尬。反而是在我想明白之后,我俩变成了好朋友,关系甚至比以前更好了。这倒让我感觉很舒服。
高一这一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高二刚开始就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由于文理分科,我们班进行了相应的人员调整。开学那天,我们都坐在座位上等着老李吩咐事情的时候,只见他从教室外接进来了几名同学,他介绍说,这是五班新转上来的同学。
当时我正在座位上发呆,也没抬头看,等听到老李挨个介绍新来的同学时,我突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我有些诧异的抬头一看,没错,果真是她,那个从初中开始就跟我一个班,每天放学都一起走假期总是混在一起的那个人,万安然。
她发现了我在看她,然后对我一笑。见到她和我又成了同班同学,说实话真的是很意外,同时也很开心。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转去文科班了,所以有几个位子空了出来,老李把她和同是新转来的邓可心安排到了董芸萱那组,就坐在她前面。等到她背着书包路过我身边的时候,虽然很高兴,但还是对着她贱贱的甩出一句,“孽缘啊,万安然!”
之前提到过,在高一的时候,老李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就是两个代理班长成一组轮流交替来履行班长的职责,当时一共有四组班长。现在到了高二,老李的意思是经过了一年对高中生活的熟悉,也随着文理分班的结束,我们3班的成员也已经固定,现在就要正式选出班长了。他让有意竞选的同学好好准备一下,这个竞选暂定于期中举行。
不得不说,万安然的人缘还是挺不错的。虽然她高二才来我们班,但现在和我们班上很多人的关系都挺不错的。而我也有了一帮关系贼铁的哥们,我们有一个群聊叫“怡红楼”,里面成员有杨子砚、焦博、尹丰国、马文辉,他们算是创始人,而我是被拉进群的。
杨子砚之前提过的,马梓倩的同桌,我俩高一的时候关系就比较好了。
焦博,董芸萱的同桌,这个人我高一的时候印象就挺深刻,因为我记得我俩初中也是一个学校的,只不过并不同属一个分部。在我印象里好像初中确实见过他,不过也不认识。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相处一段时间下来,一个字就可以评价他,挺“贱”的。
尹丰国,高一的时候对他没啥印象,我最初感觉他挺内向的,只不过接触下来才知道,这位仁兄是属于闷骚型的。
马文辉,这位老哥要我说比尹丰国更内向,或者说,他是那种对同性夸夸其谈,但一看见女生就啥也说不出来的那种人。不过他数学极好,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成绩总是很高。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周五放学之后的那句“上号,我不写作业,写嘛作业啊,直接上号。”
男人间的友谊总是开始的很微妙但维持的很久远。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和他们玩的都很熟,事情是这么发展的,他们总是喜欢自己起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暗号,然后在学校的时候就以对暗号的形式互动。我对此还是很好奇的,就一直想问问他们这暗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来二去我和他们也混熟了,他们就把我拉到了他们的群里。我们五个人的友谊也就愈发巩固了起来。
由于万安然来到了我们班,她找我更方便了。一到放学她就强迫我去操场打球,我发现王威现在果然是和万安然认识了,每次一见面两人都会打招呼,好像双方还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为了防止他误会我,我一有机会就向他解释,你不要多想,我和万安然只是很多年的朋友而已。
私底下,我也在问着万安然现在和王威到底怎么样了。她给我的答复就是还好,不错,慢慢聊呗。我来概括一下就是一直在聊,没什么进展。
有一天老李中午休息的时候突然进班,在投影仪上打出了一张新的座位表。他说这座位坐了一年了,有些同学说因为视力问题看不太清楚需要调整,一个一个的调整不如整体换个座位。让我们收拾一下书包按照新座位表上坐一下。
听到这个消息我其实是挺烦的。因为我觉得我的同桌就很好,刘斯捷转去文科班就不谈了,孙晨平时和我共同语言很多,再加上性格又好,爱好也相匹配,这样的人坐同桌真的匹配。突然一换座位就会很头疼。
不过也只能抱怨一下,只能按照老李的安排来了。我的新同桌是两位男生,我坐在中间,左边是一位我印象里有点神经质的人叫宋云天,他总是给我一种很轴的感觉,我右边的是老熟人了,我们联盟的刘毅炫。这次换完座位,以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不变的,正好我们废柴联盟的几个人坐的都很近。
董芸萱之前的同桌也转去文科班了,这次换位在她旁边把张肖齐调过去,她左边还是以前的焦博,前面也是万安然和邓可心,她们组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有的时候我下课本想借着找焦博或者万安然为借口来她们组,然后跳过他们直接和董芸萱聊天。但这个焦博就像识破了我的小心思一样,总是时不时地拆我台,真是恨的我牙痒痒。
最近几天,我明显的感觉到万安然和王威的互动变多了,有时候经常能看见王威出现在我们班门口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万安然出去。有时候放学打完球,一见他俩聊上了,我也总是懂事的消失。为此我还特意问过她是不是和王威最近发展的异常不错啊。她说她觉得王威好像对她有意思,但两个人都没有很明确的提过,所以她也不太好确定。
这天晚上,正当我美滋滋地看着电影的时候,万安然的消息突然弹出来了,
“王威跟我表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