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1台电脑 - 致我们地久天长的友谊 - 一杯南洋咖啡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四章第1台电脑

因为课程学习的需要,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开学后不久都添置了电脑,这在经济管理学院新生中算是最早的一批。

电脑价格不菲,对像陈若明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了省钱,陈若明东拼西凑了第一台电脑。

电脑的显示器和硬盘来自他的姐夫。显示器是一款旧款的球面显示器,白色的塑料外壳已被香烟熏得发黄,球面后拖着一条蜜蜂尾巴,看起来憨态可掬,品牌名字已经无从辨认。

硬盘是美国西数的硬盘,存储容量非常小,外型接近一块久经战斗的板砖——拍在脑门上的杀伤力不见得比初中学生打架时手中的板砖差。

电脑的主板、显卡是来自台湾的华硕,cpu是美国的英特尔,内存条是美国的金士顿,电脑的主机外壳和电源是国内的牌子,这些都是从电脑城里货比三家买来性价比最高的配件。

在读大学之前,陈若明从没有触碰过电脑这种神奇乃至神圣的东西。

高中时,他透过洁净的窗户玻璃,窥视电教室里刚装好崭新的电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那些电脑,据说是学校某位成功校友捐赠的。

学校到处宣扬进入了计算机教学时代,似乎准备多快好省地培养“四有新人”,但电脑自从送到学校后,却像地藏佛那样被安放在电教室里,不准生人靠近。

电教室如同尘封的八角塔,从来没见过门被打开过,学生们不可能触碰到里面的电脑,更别提在电教室里学习使用电脑。

陈若明不得不怀疑那些电脑是否接上了电源,也怀疑学校里是否有懂电脑的老师。

总之,电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科技。

在宿舍组装好电脑,从开机那一刻起,仿佛打开了神界的南天门,陈若明和大多数理工男一样,从此被电脑深深地吸引,不可自拔。如果非要说明白这是怎样一种吸引力,大概非物理学上伟大的万有引力不能解释。

电脑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叹和惊喜。

大学第一门电脑课程是microsoftword和excel两款软件工具的应用。

课程教的是最基础的入门级知识,但该软件的深度应用功能非常强大,市面上各种进阶级、精通级教程林林种种,多如牛毛。

老师对这些教程嗤之以鼻,再三叮嘱同学们:“除了课本,千万不要购买市面上所谓的教程。那些教程吹得天花乱坠,其实内容都来自office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不过是把里面的例子修修改改,拼凑成一本书而已。”

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却像初中班主任劝同学们不要早恋一样,成果寥寥无几,并未能阻止许多热爱学习的同学购买课外教程——像《word从入门到精通》《word从新手到高手》《excel之光——颠覆认知的必修课》《成为excel高手》等等这样的书,实在让人垂涎三尺,难以拒绝。

陈若明没有购买课外教程,他认真研究了office软件的帮助文档,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说,文档内容包括了所有应用功能和操作示例。

他觉得仅凭这一点,microsoft就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他和所有理工男心中的偶像。

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缀学后,在自家的车库创立了microsoft公司,向市场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广受欢迎,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市场,他因此成为了世界首富。

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那个时代的悻悻学子投身信息科技事业,也成为那些挂科太多、憋屈郁闷的同学们自我安慰和标榜的榜样,但他们大概忘了比尔·盖茨所读的学校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哈佛大学,学习成绩不可能差。

年轻人热爱电脑,如同外科医生喜欢人体解剖一样,狂热地把电脑拆开成一个个零部件,再各种优化组装起来,捣鼓出一台性能更强的电脑来。

据说,戴尔公司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随着对电脑的深入了解,电脑渐渐走下了神坛。

大学期间,电脑不仅仅被用于学习,更多被用于打游戏。

同学们很快就不满足于与电脑对打的单机游戏,开始自行搭建局域网,联网打游戏。

那时最火的网络游戏是魔兽争霸和地球帝国。两款游戏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理念不同,也就把同学们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陈若明属于更加热衷地球帝国的那个群体。

但无论如何,两款游戏都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团结——快乐源自游戏获胜的结果,团结源自游戏的过程,无论输赢。

他们不仅要在游戏中团结一致,与对手斗智斗勇,还得在游戏之外与学校的宿管老师斗智斗勇。

起初,在宿管老师的大突击、大搜查中,犹如秋风扫落叶,他们搭建的局域网被破坏殆尽,宿舍楼内一片狼藉,尸横遍野,到处都是被无情秋风剪断、残缺不全的双绞线。

但是,作为伟大中国革命的年青一代,同学们并没有被穷凶极恶的敌人吓破胆。他们忍痛收拾残局,第二天又买来了网线,恢复了局域网。

就这样,在一次次反围剿反破坏斗争中,他们的作战经验越来越丰富,愈战愈勇,基本瓦解了敌人的战略意图。

总结经验就是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把网线的走线隐蔽起来,化整为零;所谓广积粮就是备存富余的网线,保证一旦受到破坏,可以在第一时间抢建起来。

打游戏之余,电脑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看电影。

当时上网下载速度跟乌龟散步一样慢,同学们没法从网上下载电影,更不存在在线观看的可能,只能从地摊上购买电影光盘。

这些电影光盘花花绿绿,从进口美国大片,到港台经典电影,再到日本的“加料”影片,应有尽有。

这些电影光盘不来自正规渠道,但售价并不便宜。

每张光盘的售价大概是五元,这在一餐饭不到五元的当时,绝对算得上名副其实的精神食粮。之后十年以上,这些光盘的售价一直保持在五块钱,更加反证了当时价格之不菲。

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高歌猛进的时代,这些光盘卖这么贵实在不应该。

由于售价不菲,又可以重复播放,大部分同学不舍得花钱购买,家境富裕的同学义无反顾承担起为大家提供精神食粮的社会责任——梁佳圹同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一个周五的晚上,在晚自习结束后,他慌慌张张拿回了一张“加料”影碟——这是他从学校附近的步行街上的小摊贩买来的。

每个周末,他都要到步行街去一趟,收罗最新上映的电影。他对小摊贩售卖的“加料”影片,也就是俗称的“黄碟”,觊觎已久,这个周末终于鼓起了勇气,匆匆买了一张,藏进书包里。

回到宿舍的时候,陈若明正洗了澡回来,刘宇志和张奕辉已开始打“实况足球”,等着他回来对打。他把门反锁起来,偷偷摸摸地拿出影碟,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说:“有好东西给你们看。”

张奕辉双手操控着游戏手柄,嘴里抱怨道:“都等了你半天了,才回来。一回来就神神秘秘的,到底想干嘛?”

“有好东西看,刚刚买的。”梁佳圹在把电影光盘放入光驱之前,拿在手上向张奕辉晃了晃。

“先看碟,等会再继续打。”张奕辉眼疾手快,一眼就认出光盘的不同寻常,他放下游戏手柄,拉着刘宇志一起,凑到梁佳圹的电脑前。

这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电影。除了片头制作略显粗糙,音乐较为独特外,影片开始后的几分钟,与平常的电影并无两样,似乎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

陈若明不明就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张奕辉、刘宇志一起站在梁佳圹的身后围观。猝不及防,影片中的女主和男主突然就撩动起来,画面辣眼睛,无法直视。

从小到大,陈若明都是大家眼里的好孩子,一种从未有过做坏事的负罪感让他面红耳赤、心慌气短。

他同样是血气方刚的年青人,在荷尔蒙的影响下,对男女之间的事与生俱来也有好奇。但是,影片里的画面还是让他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