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冬笋大卖
按照蔬菜老板杨卫东的说法,他的销路一天也只能销出去三四吨。不过陈鸿宇给他出了点子,在市场设立一个专门销售冬笋的档口,又做了一个印有“天然有机冬笋”字样的大广告牌。
另外还推出了促销政策,五毛一斤,买五斤少送一斤,买十斤送三斤。让杨卫东没有想到的是,按照陈鸿宇的做法,冬笋一经上市就迎来了火爆销售的场面。
原来预估一天只能卖出去三四吨的量,结果第一天就卖出去了十吨。除去各项成本后,杨卫东至少赚了一千块。而且因为冬笋的火爆销售,也连带着带动了农贸市场其他农产品的销量增加。
当天晚上,杨卫东热情招呼了吴刚,两人酒饱饭足后,杨卫东道:“吴主任,你也看到了,你们村的冬笋很受欢迎。我已经把旁边的那个档口也调出来做冬笋专销了。你们村的货一定要供得上啊。”
吴刚拍着胸脯说道:“杨老板你放心,我已经把我们这边的销售情况汇报给陈干部了,陈干部那边答应保证一天供应十五吨。村里有陈干部坐镇,肯定没问题。”
本来原计划拉一车至少要销售四五天,结果之前的二十吨,顶多也就两天的销量。而且杨卫东知道这批冬笋的质量很不错,比往年他们在其他地方拿的货强多了。
冬笋算作是时令山珍,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江川这种省会城市,一般人家都能顿顿吃上肉了,所以这种季节性的东西也变得抢手起来。
这还只是第一天,等那些买菜的大姐大妈回去后再一宣传,杨卫东预估后续每天的销量还能再涨一涨,估计每天卖个二十吨都没什么问题。
“吴主任,你问下陈干部,能不能每天供应二十吨?”二十吨一天的利润大概是两千块,一个月下来就是六万多,卖冬笋这两个多月,他至少可以赚个十五万,这都可以在江川买两套房了。
其实今天在和陈鸿宇通话的时候,吴刚说过可以多送一些过来的,可陈鸿宇没同意,现在杨老板问起来,他也只好把陈鸿宇的原话说给杨卫东。
“杨老板,陈干部说了,虽然冬笋一上市就热销,但我们必须要控制好量。一个是如果量太大,那品质就没办法保证,二个是量太大也可能引起价格下降。”
“我们最好是每天上午十点前就销售完,后面如果没买到的客户,那就只能等第二天来。对了,陈干部说这是饥饿营销。这样既能维护我们翠微竹海冬笋的形象,也能调动消费者对稀缺商品的渴求以及竞争关系。”
随着冬笋销路的打开,吴家村每天定量采摘二十吨。给江川杨卫东那边送去十五吨,剩下的五吨竹笋,陈鸿宇安排人送到周边县市区去销售。
就这样算下来,给杨卫东的出货价是两毛一斤,一天的稳定收入是六千块钱。周边县市区的售价要贵一些,统一定价是四毛一斤,除去交通费、损耗等成本,算下来也有三毛一斤。整体算下来,吴家村一天可入账九千块钱。
而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是一毛五一斤,也就是说每天真真切切落到村民口袋里的收入就有六千块钱,合作社也能入账三千块钱的利润。
所谓钱帛动人心,贫穷了几十年的吴家村,一下子赚到了这么多,就有人起了歪心思。
刚开始的一个月还好,大家都还比较守规矩,后面也就有了村民为了争一两个竹笋在竹林里动起了手。
消息传到陈鸿宇耳中时,他眉头紧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会破坏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能影响整个冬笋采摘和销售的有序进行。
陈鸿宇立刻召集村干部开会。会上,他表情严肃地说:“大家都知道了吧,现在村里出了这种事,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解决。不能让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破坏了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局面。”
吴刚也气愤地说道:“这些人真是糊涂啊!为了一点小利,伤了和气不说,要是把竹林搞坏了,那可就全完了。”
李学文点头称是:“是啊,得让大家明白,我们这是长期的生意,不能为了眼前这仨瓜俩枣的就乱来。”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在村里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大会那天,广场上坐满了村民,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最近打架的事。陈鸿宇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村民,语气沉重地说:“乡亲们,咱们吴家村穷了这么多年,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冬笋这个赚钱的路子。可最近呢?有人为了一两个竹笋就动手,这像话吗?咱们这是在自毁前程啊!”
一位村民小声嘀咕道:“不就几个竹笋嘛,能有多大影响。”
陈鸿宇提高了音量:“几个竹笋是小事吗?这关乎的是我们整个村子的风气,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今天你为了一点小利争这几个竹笋,明天大家都这样,竹林还能好吗?竹林坏了,我们的冬笋从哪来?我们的收入从哪来?”
台下的村民们都陷入了沉思。陈鸿宇接着说:“我们现在每天能有这么多收入,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靠的是我们保护好竹林,保证冬笋的质量。如果我们因为贪婪,破坏了这个平衡,那我们就又会回到以前贫穷的日子。”
这时,村里的一位长辈站了起来:“陈干部,你说得对。我们不能忘了本,不能让这点钱把我们的良心和团结都给弄丢了。”
陈鸿宇点点头:“大爷说得好。从现在起,我们要重新制定规则。对于违反规定、破坏竹林和采摘秩序的,我们绝不姑息。但如果大家遵守规则,我们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会后,村里重新张贴了采摘规则和奖惩制度。对于遵守规则的村民小组给予奖励,比如优先获得一些村里的福利资源。而对于违反规定的,合作社不仅不收购,还要在村里进行通报批评,而且就连之前出资的也都要退回去,要是到了这一步,竹笋的生意便彻底与他无缘了。
同时,陈鸿宇还安排了专人在竹林里巡逻,监督采摘情况。刚开始,还有个别村民心存侥幸,但看到真的有人受到惩罚后,便都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冬笋的销售依旧火爆。杨卫东那边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周边县市区的销售情况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