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最难借的东风——运气(2) - 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 - 欧阳茱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5章最难借的东风——运气(2)

第35章最难借的东风——运气(2)

这九个层次正是意识攀爬的阶梯。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的观点,每个人都必将经过这样一番旅程。从最初级开始,在自我意识得到阶段性的成长后攀爬到下一阶段,并获得新的更开阔的感知。但是,在每一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状况,阻碍或影响自我的正常发展,并在晋升到下一个阶段时埋下隐患。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意识巅峰。所受内外修炼不同,而每个人最后所能达到的意识层级也就不同。

在发展阶段中,自我都会面临一些难题,这也正是每个人成长的困惑。那么,自我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可以决定它的结果是更健康还是更混乱?自我首先会认同它所处的阶段,接着它必须通过那个阶段的考验,不管是学习生活能力,或学习语言。但为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自我必须摆脱前一个阶段或不再认同它,这样才有空间晋升到更高的阶段。

每当意识处在一个阶段的时候,会领略到相应高度的意识体验。因此,人们生活在现实中,很容易接受命运的限制,最大的枷锁是世间相对的价值观,认定人生所要追求的不外乎长寿、财富、官位与声名,等等,而忽略了自我提升转化才是人类的正确选择。

由此可见,视野,极其重要。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龟。

青蛙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青蛙沾沾自喜,它所能触及到的视野范围,就是井底的世界。视野的范围围住了它对世界的认知。它的世界只有一片宁静和泥淖。对此,我们认为青蛙是可笑和可怜的。事实上,有时候,可怜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凭借自己狭隘的认知,对世界作出自己的“权威”定论,很多人往往执迷其中,并沾沾自喜。

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吓了一跳,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何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那里才是真正的世界。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青蛙听完海龟一番话后,吃惊地待在原地,惊讶于大海的宽广与博大,惭愧自己的狭隘,顿时哑口无言。

大海的世界固然博大,但真正的世界是无限的,在海龟感知之外,还有更宽广的土地,更广袤的天空……

人生又何尝不是呢?视野范围之外的天空,远比想象中的要辽阔。

成长是一番曲折的旅途,意识的成长也是如此。从最初自我的身体感受,逐渐成长感知世界,对世界表象的了解,内在的思考,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由此,视野越宽阔,对世界的了解越深刻,自我感知的世界也会逐步拓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感知圈。而那一个圈的范围,即是能看到的世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每个人的圈的大小各不相同,并不具有同一性。

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又想逃离狭隘的自己,认识更精彩的世界,那么,就得一直在路上前进。领略更多的人生风景,让意识攀爬更高峰,感受生命更高一层级的快乐,这才是秉承自我本真的最美好向往和追求。

在“大鹏南飞”的寓言中,大鹏要南飞之时,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它展开翅膀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而离开的。为了奔赴南飞,它执著地高飞,却得来蝉、小鸟和麻雀的讥笑。

蝉与小鸟讥笑大鹏说:“我们一纵身就飞起来,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飞不高,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去呢?”

水泽边的麻雀讥笑大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跃就飞起来,不到几丈高就落下,在蓬蒿草丛中翱翔,这也是飞行的绝技啊!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且不论南方是否真有光明,是否真能让人得到智慧,但是,大鹏清楚地知道只要往上提升,才可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视野是唯有高处才能得见的乐土,只有更宽阔的视野才能看到更加美妙的人生风景。

意识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广度,意识向上攀爬的路线,是成长的轨迹。而更宽广辽远的世界在更高的山峰。人生的成功与否,与视野高度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高度,所以古人才有登高望远的名言,也才有坐井观天的寓言。一个人一生的脚步,绝不会超过其视野的极限。请跨越自我的藩篱,攀爬意识的阶梯,拓宽视野,在越来越高的人生高峰眺望最美的风景。

预期目标:拉好终点线的冲刺

【心理预期,如同一根神奇的魔杖,它能让人腾云驾雾,一路顺风,亦能让人坎坷不断,步步惊心。】

每个人都渴望掌握命运,并希望通过各种外在或内在的方法对其进行探求了解。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内心的渴望有关。一个人所能取得的人生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童年时的梦想。梦想是人们心理的预期目标,一旦这个预期目标被设定,人生的轨迹定会向其而行。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励志话语:“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这话听上去有些夸张和神乎,可其中却蕴藏着一个心理学道理,正是心理预期目标对人们产生的巨大作用。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神”,它也是世界上最科学的“神”,它通过控制思想和行动来帮助人们达成所愿,并且,在大多数的时候,都非常顺从。这并不是一个脱离了唯物论的形而上说法,因为它还具备一个十分权威的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他的著作《一味》中这样写道:“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个清醒的东西。它在醒时、入梦或深睡中,一直都维持着觉知。那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觉知,就是我们的神性。那份潜伏的、持续不断的觉知力就是神性的不灭之光,也是我们通往‘神’的管道想要领悟我们的无上神性,我们必须接通这股持续不断的觉知电流,使得醒时、入梦与深睡都充满着电力。它将使我们不再认同肉体、心智、自我或灵魂,并且帮助我们认出那持续不断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神’。”

这其中所说的“神”,正是所谓的超越感官知觉的第六感的力量。而如何让这个住在我们心中的“神”顺从意志的引导,转化为达成所愿的力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