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谁在指引我(2) - 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 - 欧阳茱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谁在指引我(2)

第15章谁在指引我(2)

虽然如此,但什么时候人们是真正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真正做了自己呢?出生的时候,父母将我们当成了他们独特的宝贝;长大后,我们被送进了学校,成了学校这条流水线的一个产品,从小学直到高中,接受同一个模式的铸造;高考后,终于能自己挑选专业了,但那其实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还有分数的制约;终于熬到大学毕业,可以工作,但工作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因为还有专业和用人单位等制约着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的观众,而是生活的主角。生活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安排、来决定,而不是由别人、由环境来决定。

人们的思维通常会被父母、师长等外在因素影响,久而久之,潜意识自主运作,把别人的愿望变成了自己的愿望。此时,人们犯了一个普遍的错误,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这是非常奇怪,但也十分普遍的事情,往往在外因的影响下,人们还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就要努力成为自己以外的“某个人”。

诚然,每个人都像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书,必须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才能知道这是否值得用一生去收藏。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自己。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正如一个人为了爱别人,必须了解那个人和他的真正需要一样,人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的价值和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并认识到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需要。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他们大都以社会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很多人会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功,要赚很多的钱,要功成名就,这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然而,当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是采用别人的想法,活在别人创造的模式里吗?还是单纯地深植在我脑海中的社会价值标准?”

老子所强调的“宠辱不惊”很有研究的价值。不论“宠”和“辱”,都只是社会对你的反映,并不是真实的。最真实的做人方式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有道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有真正地明了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懂得真正适合自己的是哪种生活,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潜意识,使之为我们服务。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自我”代表的是一连串的意愿、憧憬。这些都在人们的胸襟中汹涌澎湃。它们让自己更像自己,同样,有它作为坚强的后盾,才可以这样努力,这样快乐。

“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与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这个“我”代表的是个性,是个性让我得以区别于他人。“我”不喜欢与他人穿同样的衣服,有同样的发型,不喜欢未经思考就附和他人的观念,不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喜欢另辟蹊径,喜欢独立思考,喜欢将别人的思想化为己用!“我”吸收别人的,但表现出来的却应是自己的,这是多棒的一件事!

“我”不只是宇宙或自然中的一个分子,“我”还应该有我的感觉、我的思想、我的行动,有我所见的、我所听的、我所想的,有我的痛苦、我的欢乐,“我”就是我的中心。“我”为什么要活着呢?“我”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天使,发现自我的存在才是生命的真正开始。人生的使命是做自己,而生命的可贵之处同样在于真正做自己,这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

什么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和喜欢程度。在这里我提到自我价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时候,人们胆小、懦弱、害怕被拒绝、缺乏自信和勇气,主要原因就是自我价值低。提高自我价值,为的是让自己喜欢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绝不可能去喜欢别人。在这个前提下,责任、爱心全都是空话。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关键就是个心态问题。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

人们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心理导向效应”。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地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言、形象的传播为自己树立形象的欲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完全相同的人像,一组人像下写上“凶恶”“残暴”“阴险”等消极的词语,另一组的下面则写上“正直”“勇敢”“坚强”等积极的词语。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两组人像进行职业估计。结果前一组人像的职业估计大多是“罪犯”“歹徒”等,后一组的职业估计则多是“军人”“警察”等。因此,我们用“语言”“图像”在我们的心上“写”什么,我们就将是什么。

获得快乐的人生,不仅要提升自我价值,更不能和别人比较。在比较中,只有那些内心强大的人能够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毕竟是极少数,不能代表全部,而绝大多数的人则在比较中失去原有的幸福。

快乐是人生的常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觉不快乐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将快乐建立在了比较的基础上。

有个人搬了新居,换了生活环境,因此觉得很开心,单纯地坐在家里就觉得舒服极了,总在思量着这里挂幅画,那里加点小装饰,并为此很有成就感。很巧,他的朋友也住进了新居,当他看着朋友家的豪华装修,觉得自己家简直无法与之相比,于是对装饰新居的热情就荡然无存了。他的家并没有变,但为什么仅因为别人的家比自己家漂亮,他就不快乐了呢?这就是比较的结果。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前,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炫耀很长一段时间了,自行车一经普及,这种幸福感就消失了,于是,人们必须要有辆摩托车才能感到幸福,同样,有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能让人们觉得幸福……生活在比较中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得到长久满足感的。

佛教观点认为,执著欲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们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不过是欲望得到暂时满足而已。欲望又是没有实体的东西。虽然欲望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当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在不断地攀比过程中膨胀,于是人们总是“快乐并痛苦着”。人的快乐是不应该建立在比较上的,真正的快乐应该源自于自己,源自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获得恒常的幸福。

决不设限:催眠术带来的启示

【很多人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只能做到这一步,无法再做更有效的发挥,其实这不仅是人体资源的浪费,更是生命资源的浪费!人们总是在自我设限中“享受”生活回馈给自己的无限烦恼。】

潜能量,顾名思义,是人体内潜在的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创造,它只会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正常情境下,人们的潜能并不能显现出来,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它才会被激发出来,比如,有人在逃命时能跨越4米宽的悬崖,这在平时是根本无法跨越的宽度。

潜能量来源于人的潜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能量等同于潜意识。开发潜能的力量,其实就是诱发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有却忘记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人们称为“潜能”。由于潜能深藏在深层潜意识当中,催眠是唤醒潜意识最有效的手段。

催眠术在潜能开发方面上的应用包括三个方面:挖掘潜能、消除疲劳、调整状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