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靖难
熙州全境失守,朝廷震惊,嘉平帝连下数道圣旨,命齐庸率领大军火速奔赴熙州,斩杀逆贼谢伯恩,平定叛乱。
齐庸接到旨意,却以叛贼宁亲王疑似藏匿在登州为由,行军缓慢,故意拖延。
嘉平帝无奈之下,采纳丞相韩子良的建议,封齐庸为太尉,并任命陈明楷为都察院右都督御史,赴齐庸军营任监军一职,督察军务。
陈明楷到军中赴任之后,齐庸立即率大军开赴熙州,将谢伯恩率领的五万“靖难之师”牢牢封锁在熙州境内,使其再难往前一步。
荣安郡王谢伯恩起兵之后,诸藩王虽纷纷举旗响应,但他们兵少将寡,又天南海北分散在各处,一时之间很难为谢伯恩所用。
如今齐庸率领的十万大军设置重重封锁线就像一道道厚重的墙挡住了“靖难之师”的前路。谢伯恩不能后退,率领手下将士们与朝廷军开展正面对抗。
双方对战十数场,互有胜负,战况一时陷入胶着状态。
数月之后,两军分驻在宁安河两岸,长久对峙。
齐庸手握十万重兵,后方兵卒粮草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如今这种状态,只要皇帝不催,他便不急。
可谢伯恩却坐不住了,他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本就指望联合诸位藩王,一鼓作气攻入京都,逼迫皇帝斩杀齐、韩等奸臣,撤回削藩的旨意。而如今时间拖得越久,军心浮动,对他越是不利。
再这般拖下去,粮草不济,兵力不足,诸藩王的军队见风使舵便不会赶来驰援他,到时他陷入被动,说不定真被世人议论成“反贼”了。
中军升帐议事,谢伯恩问手下众将领可有何击敌制胜良策,众将领纷纷上前献策。
谢伯恩听了,频频摇头,始终不予采纳。
这时末尾一人站了出来,躬身拜道:“某有一计,愿使一试。”
谢伯恩闻言精神一振,抬眼望去,原来这人正是素日里他尤为欣赏的宋仝。
“你有何计谋?快说来听听。”谢伯恩信任宋仝,立即问道。
宋仝道:“某之计谋知道的人越少越管用。”
他话才说完,为首的一个胖将军道:“姓宋的,你装什么装!你连兵都没带过,还谈打仗!”
另一将军也对谢伯恩道:“王爷,此人如此猖狂,应绑到帐外受五十军棍。”
谢伯恩摆了摆手,问宋仝道:“你可有把握?”
宋仝镇定自若:“此战若不能胜,某甘愿受王爷军法处置。”
谢伯恩见他神色笃定,毫无惧怕之意,连忙遣散众人,独留宋仝在中军帐内。
次日天刚破晓,还在睡梦中的齐庸被手下副将喊醒,报告称逆贼之首荣安郡王谢伯恩正领着大队人马在上游余河口偷偷渡河。
齐庸大喜,心道:“贼子终于熬不住了,还想趁我不注意偷偷过河,哼,看我这次定将你们杀个片甲不留!”
他等不及同监军陈明楷通报一声,便立即率领所有将士们急急往余河口方向行进。到达余河口,果然见大批“靖难”正乘竹排悄悄渡河,且已经有少数先头部队已经过了河。
齐庸望着茫茫的河面,问道:“谢伯恩呢?他在哪?”
副将道:“早派斥候去探过,谢伯恩就在对岸,不出意外的话,他在下一批渡河。”
齐庸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老狐狸还挺精明,可惜也不看看我齐庸是谁!”他转头吩咐左右将领道:“暂且先埋伏好,等谢伯恩上了竹排,咱们给他来个半渡而击!叫他插翅也难逃!”
副将道:“那已经过河的如何处置?”
齐庸满不在乎道:“不过区区数百人,且派一队人马盯紧就是。切记,在我击杀谢伯恩之前,别轻举妄动,免得打草惊蛇。”
半个时辰过后,终于有斥候来报,称谢伯恩已经登上竹排。过了没多久,齐庸果然见河面中间有一竹排,竹排前方赫然立着一名威风凛凛的将领,看那身形和气派正是谢伯恩。
“杀――”
齐庸高喊着发出号令,骑着快马,带着将士们杀了出去。
“杀!杀!杀!”
“杀了齐庸!”
“杀齐庸!”
“杀齐庸!”
漫天的厮杀声中忽然传出不一样的声音,齐庸听到自己的名字时骤然一惊,身下坐骑也忽然咆哮不止。
“何处来的喊声?”齐庸问道。
副将调转马头,伸出手指犹豫地指着被硬生生从中间斩断的己方军队,说道:“禀将军,杀喊声好像是从我们这边传来的。”
齐庸脸色大变,这时有兵士急慌慌来禀告,说是有一队数百人的敌军突然凶狠杀出,将我方队伍冲击的七零八散,看那阵势,是直接冲着大将军来的。
齐庸勒住马头,抬眼望去,果然有一队敌军人马冲过层层包围高声嘶喊着冲自己杀来。
那副将见这一群人毫无畏惧汹汹而来,所到之处竟无人能敌,赶忙道:“将军,来者不善,这下该如何是好?”
齐庸狠狠骂道:“慌什么!一群没有脑子的匹夫而已,还真能冲到我面前!这是他谢伯恩故意使的障眼法,别中了他的奸计!”
“追杀谢伯恩要紧,快,赶紧随我杀上前去!”
眼见得谢伯恩的竹排就要到达岸边,齐庸哪里耐得住,再次带着人马杀过去。
竹排上谢伯恩手下的兵士们开始大量不间断地射出火箭,齐庸忙命人将所有举盾牌的步兵全部调来,又命人调来箭手,朝河中竹排放箭。
几乎所有的兵力都用来追剿谢伯恩,齐庸得意地发现谢伯恩终于扛不住,开始掉头往回划。可竹排如此慢,哪抵得住齐庸手下将士们乘坐的快船!
都说南方人善水战,可这谢伯恩居然蠢到用竹排渡江,简直可笑!
齐庸站在岸边,正欲乘快船亲手追杀谢伯恩,忽然听得身后传来一声震天的怒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