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 长公主 - 问西来意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长公主 >

第57章

颜稚跟其他人想得很不一样,她第一个念头先是挣钱,接着才是其他。

她很少前往公主府上去,大多数时候与公主都是通信交流,也曾听说过长孙微云。见她视线朝着自己身上落来,也很好奇地与她对视。

长孙微云朝着颜稚温和一笑,算是打招呼,话锋一转,又落在了众人商议的事情上。这会儿她的郁气消散了,全然忘记了自己在“休假”的事情,跟着小娘子们一道畅想以后,一样的热血沸腾。直到最后议论出章程来,孟彤管问她要不要一起回公主府,她才蓦地从那股洋洋的情绪中惊醒,敛起了笑容,说了一声:“不去了。”

孟彤管也没有多问,眉飞色舞的,与众人告别后,拉着愿意同行的姐妹们,快步地下了楼,仿佛一只翩然飞动的蝶。孟彤管是没有任何顾忌的,长孙微云望着她的背影,流露出了几分连她自己都不曾察觉的羡慕来。

说是“休假”,可长宁公主并没有给个期限,到底什么时候回去全仗她自己拿主意,便算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去公主府了,恐怕公主也不会指责。但是长孙微云自己心里放不下那些事情,她还有一种莫名的惶恐,好似这么继续下去,总有人会填了她的“缺”。任何等待都是有期限的,公主愿意等,不代表会一直等。

公主府中一切如常,并不会因为谁的缺位出现大乱子。路过的奴婢很是面善,如往日般行了一礼便脚步匆匆地退下,没有任何异样。就连摆明了知道内情的梨儿也没有说出什么讽刺的话来,仿佛她真的是休了个假。

“来了”长宁歪在了榻上看文书。昨日从孟彤管那得了长孙微云去知闻楼的事儿,她便让人收拾了屋子,没有留下半点狸奴的痕迹。她气定神闲的,面上看不出太多的情绪。也唯有她自己知道,见到长孙微云的刹那,那一颗充斥着烦乱心思的心,一下子便宁静了下来,不再任意地玩弄她。

“是。”几日不见长宁,长孙微云有些拘谨。

长宁拍了拍身侧:“来这儿坐。”

长孙微云很是听话。

长宁诧异地抬眸望了她一眼,又兀自笑了起来,如此更好。将文书推到了一边,她伸手在长孙微云的腰身比划了一阵,幽幽叹气:“瘦了。”憔悴了不少,好似风雨中的梨花,真真可怜。“你想明白了吗”长宁又问。

长孙微云抿了抿唇,坚定道:“我会尽力地劝服祖父。”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太大。她思忖了片刻,又说,“我只想往前走,纵然这次失败了,日后有后继者也能沿着留下的痕迹前行。这样我的心才算是安稳。”

长宁无语,半晌后才说:“不能说点好听的”

长孙微云眨眼,改口说:“公主赢了也可继续前行,到时候我死也能瞑目。”

长宁:“……”她是真的受不了长孙微云这糟心的性子了,这算什么好听的“你以为我想你死吗”长宁没好气道。怕长孙微云又说出不中听的话来。她索性抬手压上了长孙微云的肩膀,又说,“既然想通了,回来了,那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我得了骊山那边的消息,圣人好了很多,可他又不想回来了。离开骊山后,恐怕会转道洛阳,我估摸着得大半年了。”

长孙微云睁大了眼,又问:“这么长久”

长宁点头,又说:“洛阳是东都,长安有的那边也有,像一些祭礼都会在东都举行,长安这边会清寂不少。不过贡举一事,仍旧照旧例,在长安这边。”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群臣虽然默许了她监国,可在真正得位前,她想要参与祭天礼的阻力可不少。礼制上她如今没有必要去挑战,倒是贡举,还是能够给她带来好处的。别看如今贡举录取的考生不多,中下层官吏大多杂色入流,流外入流,可是能走到政事堂的,大多是贡举出身的。那些没有进士出身的,凭借着门荫步步高升得以出将入相的,还是会以不为进士为此生大憾。

长宁微微一笑,说:“诸生向往国子监,可如今,我要他们将视线落到知闻楼来。”要知道三十年时间足以改变国子监的风貌了,昔日太宗皇帝的门生所剩无几,里头的博士满嘴之乎者也,第一个反对女人干政。国子监既然不能为她所用,那她就另立自己的“文学馆”,要天下文人尽趋之!

国子监。

见到了刻本后,国子祭酒赵峤试图从知闻印坊下手,可向来识大体的公主不松口,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刻本在长安传开了。他们这些人总说着卷轴好,可对学生来说,卷轴凭几而读,一展就是长卷,哪能如随手可翻的刻本便利以往他们是瞧不上那些佛经的,也没从其中看出门道来,这会儿长安流行的都是刻本,便满脑子都是它的“好”。

长宁公主还算是厚道,在上头写了是国子监经书为底本,可这样还不够,他们想要的是上上下下都是国子监的痕迹。此读书事,岂能让旁人染指这显得国子监太失职了。商议来商议去,赵峤也没耐心再跟户部,太府的人攀扯,召集讲师,博士议论了一番,最后决定由国子监出资,盘下一家印刷坊,也学着知闻印坊刊刻九经。他们找了国子学中术法造诣不错的学生来抄写底板。可学生们想着贡举事,磨磨蹭蹭的,等到国子监紧赶慢赶刊刻出来了,一计算,就算是按照两百钱一册,那也是亏本买卖。从国子监中掏钱已经很为难了,再倒贴钱他们是怎么都不乐意做的,只得将书价提高到三百钱。国子监中的学生虽有怨言,可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一些看不惯知闻楼刻本上有女人名字的,倒是欢天喜地地从国子监那处买了“监本”,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好似这多出来的一百钱买回了他们的骨气。可没想到,不管是纸张,墨迹还是排版,都比不得知闻楼刻本清爽。什么骨气,志气,分明就是个冤大头!

恰在这时候,知闻楼里又有《昆山小集》印刻出来了,依旧留了工匠和抄写人的名字,可里头都是昆山书院学生的精粹,又有当世大儒评点,他们这些读书人能不买吗这《昆山小集》怎么看都是独一份啊!既然接受了知闻楼出来的《昆山小集》,那再接受九经刻本又如何那些个多花钱的越是深想,越觉得自己愚不可及,哪里还记得去顾着国子监的“生意”。

等到了消息的赵峤,孔修齐面色有些不好看,一来是昆山书院与国子监是竞争关系,这一回他国子监落后一步;二来则是一切想要动用朝廷的妙想都在冒出来的那一刻就宣告落败。至于原因嘛——谁让长宁公主监国呢谁让知闻楼印坊是长宁公主主导的呢他们想要通告天下学子以国子监刻本为正本,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我国子监的学生难道不如昆山书院吗”赵峤语调低沉。昆山书院是本朝建的,而他们国子学则是发端于数百年前,一直是天下第一学府。片刻后,他又说,“昆山书院能做的,我们国子监也可以。也选些优秀的文章出来,刊刻成集。他们的叫《昆山小集》,咱们就叫《国子缀珠》。”

孔修齐眼皮子动了动,应了一声“是”,心中却想着,昆山书院入学的资格比国子监松些,由于皇女在那边入学,使得一些权贵也将自家儿孙送到那边。至于来到国子监的,原本有良才美玉,可与那些个纨绔子弟一混同,都学坏了。而且国子监离家近,受了委屈便往家中跑,弄得博士与讲师里外不是人。要知道有些宠溺儿孙的,恨不得日日送汤饭,就守在国子监外不走。

丧气了一阵,孔修齐又打起精神来,万一与昆山书院一比,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来呢有些人本就是亲戚,就算儿孙无意争,长辈们也会说上几句,从而催促族中子弟进学。

赵峤,孔修齐又与诸博士商议了一阵,便将这事情定了下来,在国子监中张贴了布告,全然不顾诸生们的哀嚎。他们这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知闻楼那边也收到了不少的文章,着手准备《京报》了。

《京报》这一名字是长宁公主亲自定下的,除了经义诗赋外,还有农时水利,周律答问。像农时水利,长宁也没准备询问农官,而是请了有经验的乡民口述,由知闻楼中的娘子执笔,力求简洁明了。至于周律答问,寻常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的,故而请教了大理寺,刑部以及京兆府的佐吏。大周有律,令,格,式,甚至还有敕书,浩如烟海,那些统筹诸事的上官,远不如佐吏解得多。

长宁看得很清楚,胥吏虽地位卑下,可由他们之手经办各类官府的文书,涉及人事,钱谷,律法方方面面,且长久在任,“历官入传舍”的长官自然就被比下去了。当然,长宁让他们出面不仅是因为这点,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考虑。朝臣们时常谈及“胥吏之害”,她要借此机会树立“良吏”之典范。

楼中,执笔的小娘子有些不好意思,她往常做诗赋都是旁征博引,骈四俪六的,声律对偶,一应不缺,眼下这篇——她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是出自她的手笔。扭捏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长孙微云问:“这写得是不是太通俗了些”

长孙微云扫了一眼,很是满意。

她这几日去了长安郊野农户家中走动,试了好十几篇文章,才找到他们喜欢的,能听明白的模式。闻言她微笑道:“若是那些农户读不懂,还需要请人讲解,那咱们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