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那士人的身份很好查。举子来京谋前程,必定带着州府发的文解以及家状,带着籍贯和三代名讳。
等被送到了官廨后,那人更是战战兢兢,嘴皮子一抖将事情全部都说了出来,自知学识不足,但又抱着“蟾宫折桂”的美梦,只得另辟新径。
“言行无状,轻薄不堪。”公主府的人留下了这一句话,便转身离去。有这话在,户部那边核验试举资格时,是怎么都不可能让他过关了。
经此一事,长宁的心头自然有些许的不快。她没再关注这轻薄的士人,而是将心思转到了士人提起的另一个陌生的名字上——同乡刘实之。正是这刘实之在与他聚会的时候,戏谑地提起了一句,才让士人动念。
“刘实之是什么人”长宁沉着脸问道。
来回报的侍从自然将一切打听清楚了,可没等到他出声,长孙微云便先一步开口了:“高平郡公夫人的侄儿。”那侍从悄悄地望了长孙微云一眼,便退了几步,低头不言。
长宁慢条斯理道:“高平郡公李成恩啊。”凝视着长孙微云片刻,温声说,“是你的舅父。”高平郡公是宗室,始封王齐思王是太/祖,太宗之弟,与她家,长孙微云家都有亲。大周宗室凋零,对他们都算是优待。可要说起亲近,总不如舅甥。“观音能帮我问问郡公,到底想做什么吗”长宁的口吻很平静,没有半点试探之意。
长孙微云当即应下,她也觉得这事情很不体面,只希望是刘实之自己的主意,而不是舅父卷入其中。
高平郡公府。
刘实之去岁贡举失利后,便一直留在了长安中,由于高平郡公这一关系,他并不从本贯,而是由京兆府解送的。长安的京兆府地位特殊,按照惯例,京兆府送的举子甚少有落第的。可凡事总有例外,今年圣人不在长安,而是有长宁公主监国,刘实之与刘氏,高平郡公一合计,便想出了一个昏招。但是他自矜身份,又胆小不敢上门,只得拿了同乡当垫脚石。这会儿听到同乡受笞刑的消息后,顿时吓破了胆,忙不叠去找高平郡公李成恩。
李成恩才与人打完了马球回到府上,见着刘实之惊慌失措的模样,先是斥责了一声,接着才慢条斯理地询问起缘由来。
刘实之忙不叠将事情全盘托出。
李成恩眉头一皱,半晌后才幽幽说:“看来此道行不通了。”比起刘实之的功名,他其实更想搭上长宁公主府,为自己儿孙谋些利益。宗室的待遇不错,生活优渥,可不能干预正事,顶多任个没有什么实权的闲职。太/祖时宗室诸王还有点权力,等到了太宗时,接二连三被罢黜,毕竟太宗的皇位就是从侄儿手中抢过来的。
可他却不甘心如此,尤其是赵王府落败后,他总觉得这把刀下一刻就要落在他们这一脉身上。他自个儿如何都无妨,总要为儿孙着想。他原想着,韦家小儿不能为驸马,或许是长宁想要效仿过去的淮阴公主行事,多纳面首,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姑夫”刘实之慌张地喊了一声,他不知道李成恩在想什么,只是看他神色变幻莫测,恍惚间还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了。
“没什么大事,你那同乡,别管他就是。”李成恩捋了捋胡须道,哪里管知道小小士人的死活他注视着刘实之,又说,“你的文章已经送到了长宁公主府上了,你是京兆府解送的,按照旧例,就算是落榜了,京兆尹可也可一问原因,登科之事十拿九稳。”
刘实之哭丧着一张脸,又说:“会不会因为此事被公主记恨”他实在是不相信同乡那张嘴啊,可能什么话都招出来了,或者就是为了脱罪说瞎话抹黑他。他还以为有什么妙法呢,哪里想到这样莽撞地直接闯公主府了。
李成恩眉头皱了皱:“你说了什么”
刘实之讪讪一笑,醉后狂言那么多,哪里敢直接回答支支吾吾搪塞道:“没什么。”
李成恩狐疑地望着他,最后刘实之承受不住,借口“温书”赶紧溜走了。李成恩看着他的背影,多了几分不安,朝着近侍招了招手,低声吩咐了几句。
长孙微云领了长宁的命令,可不是她自个儿上高平郡公府上去问,而是请托母亲上门。母亲与舅母的关系不错,三言两语便将消息打探了回来。刘实之以及高平郡公府上没有行动,不过他们还真有那点意思。
“舅父这是何其糊涂啊!”长孙微云叹气道。
李容若也道:“确实。”就算长宁真有意,那也得是她自己开口,而不是别人赶着贴上去!她这二兄汲汲于功名利禄,可能还真觉得自己这个长辈再替长宁着想呢,根本就是羞辱。思忖了片刻,她又说,“我已经说过你舅父了,往后行事应当不会这般荒唐。”顿了顿,道,“公主让你来查,是有着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意吗”
长孙微云摇头说:“我不知道。”她舅父是宗室,公主大概会看在两府的面子上,将事情化去了。但是刘实之休想在这次贡举中登科。她想了一会儿,提点道,“不仅是舅父,还有父亲,近段时间都少与举人交际,行贿之事,更是忌讳。”
李容若一颔首算是应下了。
果然没过几日,御史中丞晁征就开始弹劾诸举子狂任诞无状以及官员行贿事了。时人以“行卷”为美,他不从这处说,而是道那些举子眠花宿柳,不修德业,以贿金,美人赠主司,大坏京中风气。末了又义正辞严道:“京兆尹岁贡秀才,每岁皆能上第,一京与百郡相抗。时人多寄籍京兆举进士,以至于时有冒认生父,大乱人伦之事发生。请严申条约,不许寄籍。但凡士人不还乡而窃户他州应选之人,皆除名不用!”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寄籍京兆之事了,如果让所有举人还复本州,影响的可不只是一两个人。在说完这番话后,晁征便老神定地站着,不再与朝臣辩驳。可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一时半会儿都难以平息下来,直到散了都没有吵出个结果来。当然,长宁也不需要有什么结果,经此一事,今岁取进士,京兆解送的,再不可能如过去那般不管文章如何都直接录取了。
知闻楼那边,新一期《京报》紧赶慢赶地出来了。如往常般有文章,农时月令,律法答问,还新增了“斗蟾宫”,底下还有一行小字,说是自行卷中择出来的优秀诗篇。若只是其他人闲着没事评点的就算了,可这知闻楼是长宁公主的产业。若是连《京报》都登不上,那还有希望登科吗怀着这等念头,不少人改将文章投递到“知闻楼”里,尤其是那些没有门路干谒公卿的。
“每年集于长安的人有一两千,可登科者寥寥无几。”长宁翻看着知闻楼那送来的文章,不由得慨然叹息道。今年与往年没什么不同,大约取二十人。有时候不是士人才情不够,而是只需要这么多。要知道还有不少登科的人在等着守选做官呢,空缺的位置就那些。
“公主不若将那些文章比较切实的士人找出来”长孙微云道。进士三场试,每场定去留。第一场试的是经义,其次是诗赋,最后才是策文。经义就不提了,诗赋试如果不能沉思翰藻,沉博绝丽,是不可能被留下的。有的人短于文采,要他们扬葩振藻,实在是为难了。公主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更改常科的一些规矩。如果只是想要招揽人才,倒也未必只将目光放在登科进士身上。
“你说得很不错。”长宁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她随手将文章放到了一边,伸了个懒腰,小声地抱怨道,“整日看这些,又要在奏抄上批字,也太累吧。出去走走,怎么样”
长孙微云眨了眨眼:“公主前几日还说不会轻易离府呢。”
长宁理直气壮:“此一时彼一时。”
长孙微云“噢”一声,可没有半点出主意的打算。长宁凝视着她好一会儿,揉了揉手腕,有些泄气道:“罢了。”
长孙微云瞧着长宁搭着眼帘,一副丧气的模样,松了口问:“公主想去哪儿”
长宁拖长了语调,认真道:“不知道啊。”她长于深宫之中,就算是出来开了府也只在知闻楼和公主府来回走。那些《风物志》上的风俗人情渐渐遥远,她都快记不起来过去对各州风情的向往了。
“那——”长孙微云沉吟片刻,提议说,“让人将衔蝉院的小狸奴抱几只过来”她在府上很少看到狸奴身影,偶尔在书桌上发现轻飘飘落下的白毛。
长宁讶异地看着她:“你不怕啦”
“没有怕。”长孙微云蹙眉,又说,“我可以避开。”
“不成。”长宁觑觑长孙微云,看了她半晌,扬眉笑了笑,“我想抱着阿音,又能时时刻刻看见你,那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