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随我去衙门认尸吧
书斋门窗紧闭,杨家父子俩的谈话声压得很低。
即使在这样寂静的夜里,冷寻舟也听不到屋里在说些什么。
杨谦连披风也来不及脱,严肃道:“父亲,你看这玉佩。”
他将玉佩递给杨老。
这块玉,他一路上捂着,玉上带着他手心的温度,有些灼人。
杨老一看,脸色严肃起来。
“此物,怎么会在你手里?”他问。
“先莫问太多,您只说,这玉,是不是…”杨谦问。
“是。”杨老说:“我年轻时,与誉王关系匪浅,我曾在他府里见过此玉,据说,这是誉王与誉王妃的定情之物。”
杨谦说:“我外调的那一年,南平郡王十岁,我在宫中偶然见过他一面,当时,他腰间也挂着此玉。”
杨老说:“誉王战死之后,这玉传给了南平郡王,这也合理,我只听那少年郎文治武功皆为上乘,小小年纪便才华横溢名满京师,可惜我退隐回乡了,无缘得见,可惜啊…”
他说完,很快便问:“这玉佩,你从何得来?不是说南平郡王被金吾卫射杀在荒野了吗?”
杨谦沉默了半晌,轻声说:“我若是说了,您可别不信。”
“卖什么关子!”杨老急坏了。
“这玉佩,是陈七七给我的。”杨谦说。
“她…”杨老有些不敢相信,着急道:“她从何处得来?可有明说?”
“说来怪了,”杨谦说:“她带着清风酒家的人去益州游玩,路上遇劫匪,两个随从受了重伤,好在命不该绝,及时得救,大难不死,但她的家奴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觉得事有蹊跷。”
杨谦又说:“这玉佩是她捡到的,怀疑是劫匪遗留之物。”
杨老想了很长时间。
书斋之中一片死寂。
杨谦也静静地等着父亲的结论。
“会不会…”杨谦开口猜测道:“南平郡王死时,这玉佩遗落在荒野,被劫匪捡到,所以…只是巧合?”
“不。”杨老说:“她失踪的那个家奴,是什么来历?”
他眯着眼睛,回想初次见到陈素时的场景。
“我见过那位郎君!当时,我便觉得,那郎君气度不凡,举止颇有贵族之风,”杨老说:“当时他们扮做夫妻,说是开生药铺的,我便有些怀疑…”
“父亲,您在说什么?”杨谦问。
“此案,你预备如何处理?”杨老问。
“自然是派人出去查案,”杨谦说:“若真是劫匪,这光天化日之下,在官道上抢劫,定要严惩。
”
“可若不是呢?”杨老说:“你不觉得家奴失踪一事更为奇怪吗?真是普通劫匪,自然劫财劫色,而…那陈娘子却没事,倒是劫走了她的家奴…”
“求父亲指一条明路。”杨谦说。
“你即刻把我的书信送到京师,”杨老说:“看看京师有没有什么风吹草动。”
“父亲是怀疑那失踪的小奴的身份?”
“嗯。”杨老说:“虽无确切的依据,但我此刻细细想来,那位郎君的眉眼,到真与誉王妃有几分相像。”
“陈七七那边,我该如何应对?”杨谦问。
“你想个办法结案吧。”杨老说:“不要让她再查下去了,让她死心。这玉佩,便留在我这儿,省得惹出麻烦来。”
“可…以她那执拗的性子,”杨谦说:“她绝不会轻易死心的。”
“明日,你让冷寻舟带兵,去剿了最近频频作案的匪窝,随意拉个死囚,一把火烧了,便与她说,这就是她的家奴,从匪窝找到的,请她去认尸。”
杨老的声音很沉,说得也果断。
杨谦说:“父亲,这样好么?她会接受吗?”
“由得她接受不接受么?”杨老说:“把实情告诉她,她又能如何?一个小小女子,她能把天捅个窟窿?”
“可,她好歹是您的救命恩人。”
“正因为我与她有这情债,你才更应该这样做,”杨老沉声说:“我这是在帮她,省得她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闯入龙潭虎穴,最终粉身碎骨。”
杨谦说:“多谢父亲指点,孩儿知道该怎么做了。”
“你啊,开春就要回京了,”杨老说:“此时,能少一事则少一事。”
…
陈素在柳府住了两日,等到了官府的消息。
“你是陈七七?走吧,跟我们走一趟。”
“去干什么?”
“去衙门认尸,你的家奴我们冷司马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