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明熹四年(七) - 日落长明天 - 默山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日落长明天 >

第52章明熹四年(七)

第52章明熹四年(七)

陆渐春没有料到的是,不到七天时间,碧罗就成功让最亲近布日格的草原第三部军心大乱。

起先,只是一个在云栖娘娘庙里供了“香火”的士卒被同袍发现身上藏着巫觋魔面具,没过几天,越来越多的北牧士兵在营中找到了这种曾流传于上离一代的秘法法器。

很快,一个流言在北牧军中应运而生。

——谁扣上了巫觋魔面具,谁就会被巫觋收走灵魂。

起先,布日格并未在意,他只当是士兵们离家太久,在中原这地方水土不服,但眨眼之间,事态的发展就超出了布日格的想象。

因为,真的有一个士兵在扣上巫觋魔面具后,被“收走”了灵魂。

那是一个雪夜,值夜的小卒兢兢业业守在瞭望台下的哨岗中,生怕刚刚把他们逼退出三百余里的升军在此时偷袭。

可没想到的是,这夜,他没有等来升军,而是等来了自己的死期。

第二天清晨,巡营的哨兵在雪地上发现了这个小卒的尸体。

硕大的巫觋魔面具嵌在他的面皮上,边缘深深地卡在骨缝中,无论如何拔,也拔不出来。

而等拨开这小卒的衣服,众人方才发现,在他的皮肤上,密密麻麻地纹刻了上千个诡异的字符,其中,有的字符他们认得,有的则完全没见过。

临到阵前,最怕军心被鬼鬼神神之事蒙蔽。布日格当机立断,要在营中彻查此事。

然而,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远在北都的可图哈兰忽然发来调令,要抽走他手下将近三分之一的阿耶合罕旧部。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似的,一路飞到了升军大营中。

“打吗?”每过一天,陆渐春都要向秋泓问出同样的话。

而每一次,秋泓的回答都是一样,他说:“再等等。”

“凤岐,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陆渐春皱眉问道,“你也知道,那可图哈兰的外孙女可是布日格的王妃,就算是现在北牧军中闹巫蛊之乱,可图哈兰想保全自己的部族,也绝不会因这种事而放弃决胜之战的。”

秋泓沉吟片刻,答道:“那若是阿耶合罕部的此次调兵,起因就是布日格的王妃呢?”

陆渐春一怔。

“我不确定,所得再等等。”秋泓说道。

陆渐春慢慢琢磨出了名堂,他略带疑惑地问:“布日格的王妃为何会这么做?”

秋泓没有回答。

也儿哲哲为何会这么做?

当然是因为碧罗,她那同父异母的姐姐。

若说这两姊妹到底有什么大仇大怨?旁人是不知道的,早先,就连深知碧罗厌恶阿耶合罕部的秋泓都摸不清其中门道。

毕竟,一个是草原公主,一个是邪教魔女,两人就算是有什么龃龉,也不至于拿庞大的阿耶合罕部来做赌注。

直到前些日去了一趟鸭儿山,秋泓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当年华忘尘于塞外救下碧罗后,他们二人曾试图刺杀可图哈兰的女婿,也就是碧罗的生父。

只可惜,那一碗本该被这个回乌男人喝下的毒药,最终落进了可图哈兰公主的肚子里,当时,年仅八岁的也儿哲哲亲眼目睹了母亲痛苦死去的过程。

杀母之仇,都是杀母之仇,而也正是这此生都无法消解的杀母之仇让秋泓有了把李峭如送去北都做细作的底气。

名誉上的北廷宰相,实际上的北牧人“吉祥物”李执,怎会不清楚自己儿子回来的目的?他自然顺水推舟,在前线大闹巫蛊之乱时,促成了可图哈兰撤兵这一场好戏。

而秋泓所说的“再等等”,却不是等一个确切的结果。

他是在等李峭如赶紧抽身。

但远在京梁的祝颛,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又三天,坐镇洳州的秋泓接到了一纸令他无比烦闷的圣旨。

祝颛,勒令他与陆渐春抓紧时间回京梁。

“简直是胡闹!”秋泓当着前来宣旨的南录司都督冯忠和翰林院编修谢谦脱口骂道,“如今正是紧要关头,岂是我和陆将军说回去就能回去的?”

冯忠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监,曾伺候过大统皇帝,本已在京梁养老数年,谁料一朝北都沦陷,他这个前朝老人,又被拉到御前听事了。

只不过这冯公公已年老耳背,听到骂声,权当秋泓是准备接旨,正要上前,却被好心的谢谦拦了下来:“冯督公,您先下去歇着吧,我来。”

说罢,他接过圣旨,走到了秋泓身前:“部堂,陛下虽忧心战事,但朝中大事小情都无比依赖您,一日都离不开您。”

“陛下忧心战事就该好好体谅前线的将士们,这种紧要关头召我回去也就罢了,召陆将军回去又是为何?是不是有人在陛下面前嚼了舌根?说了不中听的话?”秋泓阴阳怪气道。

谢谦脸上挂不住,赔笑着说:“部堂,陛下的决定,臣等如何能说得算呢?”

“你们如何能说得算?”秋泓冷笑,“我离京前,是如何嘱咐你们的?凡大事,须得先报送洳州,让我知晓,后才可决断。陛下要召我和陆将军回去,王相、赵太宰他们拿不准主意,徐锦南、唐彻呢?他们二人也不知写封信过问我的意见吗?”

谢谦是明熹三年辛卯科的进士,而后拜在了秋泓同年汪屏门下。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颇为尴尬的身份,那就是,此人乃沈惇长兄沈恪的妻家外甥,明面上,他算是从北廷“叛”过来的人。

只是谢谦此人心思活道,他左右逢源,还没出翰林院,就在南廷里结交了一帮好友。

秋泓离京前,那份出格的票拟就是谢谦写的,若不是徐锦南出来和稀泥,汪屏这老实人恐怕就要替学生上去请罪了。

而眼下,祝颛要临战召将的事一出,秋泓一下子就猜出了京梁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从陆渐春北调后,唐彻外派出京,总督两江与阡南军务,他不在京城,拍板定事的人自然就成了空有其名的长缨处总领大臣王一焕和吏部尚书赵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