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处事圣经》(3) - 羊皮卷+塔木德+人性的弱点+墨菲定律 - 曼狄诺 塔尔莱特·赫里姆 卡耐基 张新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九章《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处事圣经》(3)

第2辑做有钱人的生意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

——《塔木德》

自然界中氮与氧的比例是78∶22。

人体中水与其他物质的重量之比大约是78∶22。

一个正方形里,内切圆与其剩下四个角的面积之比大约是78∶22。

犹太人也发现,整个社会富人与普通人的数量比例大约是22∶78,而富人总共拥有的财富与普通人总共拥有的财富之比正好颠倒过来,大约是78∶22,这就是犹太人的“78∶22法则”。犹太人实践了这个法则: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做生意就赚那些有钱人的钱,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赚钱、赚大钱。

22∶78法则

《塔木德》说,“78∶22”是个永恒的法则,没有互让的余地。

犹太人认为,宇宙与生活是相依生息,相容无悖的。

因此,他们把这一看法视为自己生活的法则,并把它用到做生意上,使其有了前进的方向和精神的支柱。

犹太人说,被他们视为自己生活的法则的就是“78∶22法则”,它是犹太人成功致富的根本。所谓“78∶22”法则,严格地说,应是“78.5∶21.5”,为了简便,称作“78∶22”。假设一个正方形面积是100,那么,它的内切圆面积则是78.5,剩下的面积即21.5。以整数表达,便是78∶22。

说来也巧,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2%;而人体也是由78%的水及22%的其他物质所构成的。这个78∶22的数据成为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人类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生存发展。试想,如果空气中氮气占22%,氧气倒过来占78%,人类能在这样的空气中生存下去吗?又如,若把人体中水分的比例降至60%,那定然会干枯而死。因此,犹太人认定“78∶22”是个永恒的法则。

犹太人认为,做生意也要顺应这一法则。在一个国家中,富有的人远远少于一般大众,但富人所持的货币却多于大多数人。也就是说,一般大众所持有的货币为22%,而富人所持的货币是78%。因此,做生意若以拥有78%货币的22%的富人为主要对象,必会赚钱。

犹太人很快便从商业实践中找到了证明:生产和经营汽车的企业要比生产和经营自行车的企业赚钱多,这是因为买汽车的人是富人,即属于22%范围内的人;而买自行车的人是普通人,即属于78%范围内的人。

同样,珠宝首饰店的利润要比卖普通服饰的商店丰厚。环顾世界,大多数犹太商人从事他们所谓的“第一商品”——金、银、珠、宝、裘皮等的贸易。这些商品尽管昂贵,但富人需要,必能获取高额利润。

如此说来,78∶22法则的确是一个“真理”,它一直在冥冥之中左右着我们的生活。犹太人理所当然地将它作为经商的基础,依靠这个法则,获得世人皆慕的财富。

阿卡德是一位美籍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他的父母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到了美国。阿卡德出生在美国。也许正应了那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十分不幸,阿卡德正读初中的时候,他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由于父亲的突然死亡,使他的家中一下子丧失了生活的来源,没有了钱,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作为长子的他退学以后就到社会上打工,维持家庭生活。

阿卡德是个不服命运安排的人,尽管生活艰难,但是他不为所动,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他依然不放弃求学,他边工作边自学,就这样最终读完了大学。并且在这期间,他通过观察加上自己的所学,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78%的生意是来自22%的客户,这就要求企业界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客户的构成,应把78%的精力放在22%的最主要客户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此,勤于思考的阿卡德以后在工作中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富有的客户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后来,阿卡德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他注意到各国经济在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以分散的资金放高利贷形成不了优势。于是,他想出办法,把犹太人分散的资金积聚起来,吸纳个人资金购买股票或股权,把集中起来的钱投向耗资多并且回报率高的项目。这样的做法,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解决了当地政府资金困难的难题,自己又可以从中赢利。由此,阿卡德成为华尔街上的一名风云人物。

阿卡德谈及自己的成功时说:“我的成绩取得是靠22∶78法则取得的。”世界上有太多的22∶78现象存在,可见,一个商人能够遵循这种规律是很容易致富的。

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22∶78”,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的收益的确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这就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22∶78,连续9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再来看看“只有一位顾客的商店”是如何高价赚取富人钱财的。

在圣诞节购物达到高潮的时候,美国曼哈顿第五大街上的大多数商店都拥挤不堪,但有一家叫作毕坚的商店,却重门深锁,里面只有一位顾客。在这家商店里,一套衣服至少要卖2200美元,一瓶香水要1500美元,chinchilla牌床罩贵达9.4万美元。所以,一次只要有一位顾客光顾就够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豪、王公贵人曾把他们的钱花在毕坚的服饰上。美国前总统里根、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一些著名艺人都曾光顾此店。毕坚商店以极为富有的豪绅作为消费者来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该店对于所有顾客上门都要保密,这样就愈加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毕坚商店专门以富豪王公贵人为对象销售自己的商品就是运用了22∶78法则。

犹太人的生意经是世界上最棒的、最通用的生意经,犹太商人的点子更是世界上最值钱的、最聪慧的和最实用的点子,它能一点到位,用中国话来说就是“点石成金”。几千年来,犹太商人遍布世界各地,最擅长于投资管理,最精于股市行情,最精于商业谈判,最善于进行公关和广告宣传活动,他们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意经和赚钱理论。其中,最为通行的当是22∶78之经商法则,它构成了犹太人生意经的根本。犹太商人最精于运用这一法则,并将财富装进自己的口袋。

厚利适销

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

这个世界已经向财主的口袋发起了攻击。

——《塔木德》

名贵的商品都是给财主们准备的,因为一个财主聚敛了大把的钱,可以痛痛快快地享受每一种奢侈。豪宅、名车、高档的娱乐、奢华的宴席……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向财主的口袋发起了冲击。

那么你如何独辟蹊径,很容易地把财主的钱掏出来呢?

根据犹太商法,穷人赚财主的钱,就不能只是慨叹命运不济,而要汲取财主致富的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按照财主的思维去思维。

为了从财主那里赚来大把的钱,犹太商人一般不做“薄利多销”的买卖。他们认为薄利竞争如同让脖子套上绞索,是愚蠢至极的。他们做的是“厚利适销”的生意。他们还认为,同行之间开展竞争,总希望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售出商品,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考虑低价销售前,为什么不考虑多获一点利润呢?如果大家都相互以低价促销,厂商怎能维持长久的经营呢?何况市场是有限的,商品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价格再低也很少有人要了。

所以,犹太商人对“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持相反的态度有其道理。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为什么不采取上策而采用下策?卖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等于卖出一件商品的利润,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上策是经营出售一件商品,就得到一件商品应得的利润,这样既可节省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适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三件商品,市场已饱和了,你想多销也无人问津了,利润比高价出售者少了很多,并毁了市场后劲。

犹太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除了坚持“厚利适销”的做法外,为了避免其他商人“薄利多销”的冲击,他们宁愿经营昂贵的消费品,也不经营低价的商品。因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生意的,犹太人居多。犹太人选择这种行业。金融证券行业也是这样,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亨,犹太人占的比例最大。

犹太商家的“厚利适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在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多样化,形成了许多模式和规律,被称为传统竞争术。一些有创造性思维的经营者为了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往往开创出与众不同的竞争手法,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办法,是以有钱人和巨额营业为目标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他们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而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俗语说:“价贱无好货。”这句话富有者印象最深。犹太商人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开展“厚利适销”策略营销的。即使经营珠宝、钻石首饰,也是以“高价厚利”策略营销。如犹太人施特劳斯创办的美国最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梅西百货公司,它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要比其他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左右,但它的生意仍不错。如1993年它的销售额,在当年全美100家最大百货公司中排名第26位,但它的利润却为5.44亿美元,居第4位,与排第3位的年销售额341亿美元的凯马特百货公司的利润相差无几。

犹太商人的“高价厚利”营销策略,表面上是着眼于富有者,事实上是一种巧妙的生意经。讲究身份、崇尚富有心理的人在西方社会比比皆是,据犹太人统计分析,在富有阶层流行的商品,一般在两年左右时间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开来。道理很简单,介于富裕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等收入人士,他们总想进入富裕阶层,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总要向富裕者看齐,因此,他们也购买时髦的高贵新品。而下层社会的人士往往力不从心,价格昂贵的产品消费不起,但崇富心理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不惜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使得昂贵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如金银珠宝首饰现在不是成为各阶层妇女的宠爱了吗?彩电、音响等原来属昂贵的商品,现在也进入了平民百姓家庭;小轿车早已成为西方大众的必需品。可见,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盯着全社会这个大市场的。

由此可见,犹太人采用“厚利适销”的策略,是非常符合市场需求的。

关注有钱人的流行趋势

在富有阶层流行的东西,一般经过两年左右就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这个时间差正在日益缩短。

——摘自《犹太企业家协会2001年览》

流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源于有钱人,另一种则发端于普通老百姓。源于普通老百姓的东西一般来势很凶猛,而且流行面广,但维持的时间却很短,就像我国曾流行过的“呼啦圈”热,一闪而过。而源于富人的流行趋势虽然发展较慢,但持续时间却很长。一般从富人普及到老百姓至少需两年时间,而在这两年内一旦把握住流行趋势,就可以获得商机。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人都羡慕上流社会,而且愿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上流社会中流行的衣饰等无疑对一般人具有很大影响,使许多人竞相模仿,尤其是女性。

因此,犹太商人常常巧妙利用人们这种“向上看”的心理去操纵流行趋势。犹太大富豪罗斯柴尔德发迹时,就是促使收藏古钱币从上流社会中先流行起来,然后再逐渐普及于大众中间。此外,日本的汉堡大王藤田的发迹史也体现了这种流行观。

藤田先生不仅靠经营汉堡包发财,而且还做女人和小孩的生意,如钻石、时装、高级手提包等。

在经营过程中,他首先瞄准上流社会中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上,无论是钻石的花样、服饰的色彩还是手提包的样式,都是按照有钱人的喜好特制的。结果,他的商品不仅畅销,而且20年来经久不衰。当然,藤田先生之所以能战胜竞争对手,还在于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绝不是只经营在欧美风行的服饰。因为欧美的服饰只适合那些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白种女性,而日本妇女黄皮肤、黑头发、个子矮小,不适合欧美板型的服装。富人即使钱再多,也不会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现代市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一种流行趋势实属不易。这就要求每一个生意人在做出任何一项决策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市场,既要能赶上潮流,还要超前于潮流。因为,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畅销的产品,也许明天就无人问津。就像跳舞一般,快于节奏或慢于节奏都不行。

借势大人物

在犹太人看来,真正能决定每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那些大人物,所以在交往中一定要优先处理好与这些大人物的关系,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不断获得成功。

洛斯查尔德家族的开创者麦雅,当初仅是一位犹太穷孩子,做着古币和徽章收藏的小买卖。在19世纪,犹太人在欧洲社会还很受歧视,年轻的麦雅同样是不被人瞧得起的。麦雅终于明白,做生意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