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墨菲定律》(7)
命运很顽皮,你想往东它偏偏往西与其在乎别人评价,不如努力做好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无论我们做的饭有多么美味,总是会有人不喜欢吃;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
这就和“墨菲定律”中的那句话一样:每个解决办法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我们让其中的一个人喜欢上自己,同时也就会让另外一个人讨厌自己。
这种现象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这也和我们本身做错与否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我们做出多少改变都会有人不喜欢。
之前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家画出一幅自己非常满意的画,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上做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而这一次,他要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之处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曾经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我们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我们。
这都很正常,也无法避免,况且我们即便是将事情做得很完美,也会有让人感到不称心如意的地方。所以好不好是一回事,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杜诗韵做事一向是我行我素,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她本身是个标准的御宅族,经常没事就喜欢研究宅文化,模仿一些自己喜欢的人物。杜诗韵的同学大多数是一些比较保守的人,非常不理解她的种种“怪异”行为,甚至有些人会在背后说她精神不太正常,但杜诗韵不以为然。
后来杜诗韵在一次兼职招聘的广告上看到会展中心正在招聘coser,她就自告奋勇地前去应聘。
在兼职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几个人又一起成立了工作室,从事动画、游戏、轻小说的创作。
当杜诗韵在行业圈中小有名气的时候,她过去的那些老师同学也渐渐地对她的行为表示了认可。
正如没有一幅画是不被别人评价,也没有人是不被别人议论的一样。
好比,自己要是沉默寡言,就会有人指责难以相处;自己要是善于健谈,就会有人指责夸夸其谈;自己要是赞美别人,就会有人指责别有用心;自己要是善意批评,就更会有人暴跳如雷,认为缺乏教养、多管闲事。
所以,与其每天花费大把的时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倒不如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同时让别人羡慕的事情。
累了就去听几首歌放松,烦了就去楼下跑跑步;焦虑了就去洗把脸清醒一下。爱的人爱不到,就先爱自己;等待的人还没来,就先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本身就是一本书,又何必非要去当别人的书签。
左宗棠在一首诗中写道:“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只有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别人说什么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保持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有人说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耳机音量刚好能盖过外界的噪声,闹钟响起时刚好醒,下雨天刚好带伞,饿了刚好开饭,困了刚好身边有张床。
都说难得糊涂,我们不必去理会别人背后是怎么评价自己,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不去理会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见面时“哈哈”一笑,转身便互不相干。
你越想快却越会慢
在《万万没想到》中,白客饰演的王大锤总是喜欢幻想,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每次看到王大锤这么说,我们也只是当作一个笑话,一笑而过,但我们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内心深处不都会在不经意间发出与此类似的想法吗?
《我的前半生》中,做全职太太10年,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状态的罗子君,早就和现代的职场完全脱节,但是为了与自己前夫争夺儿子的抚养权,罗子君咬牙开始找工作。
然而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子君基本上没有任何工作经历,自然到处碰壁,这让闺密唐晶十分担心。
贺涵却安慰唐晶道:“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吃饭要求快餐,上课要求速成,甚至结婚也要速配。别人争什么、抢什么,我们也跟着随大流,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该慢下来,把基础的事情都做好?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往往都像“墨菲定律”中说的那样: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当我们着急生怕比别人慢了一步的时候,反而可能走错了方向
崔蓓蓓读大学的时候,找了一份在杂志社发行部的实习工作,主要负责销售杂志,就是给已经到期或者快到期的客户打电话,让他们续订。
作为新人,崔蓓蓓掌握到的读者名单很少,可是业绩标准却和别人一样。
母亲得知后跟崔蓓蓓说:“当你的能力不足时,不要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目标,你应该学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进行学习、充电。”
崔蓓蓓便听了母亲的话,选修了营销学。跟营销学老师学习之后,根据营销学老师的建议,开始在网上发杂志上外籍顾问的文章,得到了很多读者反馈。之后,崔蓓蓓还会每周发一篇外籍顾问的文章到这些读者的邮箱。在外籍顾问的文章下面,写上外籍顾问的文章在杂志上的更新频率及杂志的一些其他栏目。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努力,崔蓓蓓轻松地完成了实习工作。
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
当我们想要更快一步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让自己慢下来。
当然,所谓的慢下来,并不是要变得懈怠,而是懂得去消化你所学到的一切东西。
我们身边的很多同龄人,很大一部分都有一种叫作“知识焦虑症”的症状,他们能明显地意识到自身存在某种知识的欠缺,迫切地希望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使得他们看上去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很多新知识。
但是我们拿着手机在看、听这些所谓“课程”的时候,却从来没几个人能坚持看完一篇超过5000字的文章,也没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写出1000字的总结。
因为我们想要的是“快”,快一点懂得更多的知识,所以要学习多一些课程,收集多一些冷门的知识,最好每天都学会一堆新鲜的词汇,仿佛这样就显得自己比别人快了。
我们在信息时代接收到的更多的只是消息。阅读应该是“慢”的,因为伴随着思考的时间。
我们总是结识很多朋友,他们很热爱学习,看上去每天都在努力,会戴着耳塞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听那种“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音频。
或许他的热情与努力很感人,但没有人会觉得他很厉害,因为他不过是在接收别人对一本书的理解,他所听来的都是别人的总结,并非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得来的。
所以无论他听多少本书,他都不会懂得阅读和思考的那种精神享受,也不会有太多自己的见解,说出来的不过都是别人总结的。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过度地追求所谓的“快”,也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要得到别人花十年才得到的东西。
不争不抢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许我们慢下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离预期的目标反而更近了。